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摘要: 一氧化碳(CO)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28.01,比重0.967。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氨水。空气中浓度达15%以上时易发生爆炸。

一氧化碳(CO)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28.01,比重0.967。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氨水。空气中浓度达15%以上时易发生爆炸。CO是大气和工厂空气中常见的污染物质,接触CO的工作有冶金工业的炼钢、炼铁、炼焦; 化学工业的合成氨、合成甲醇,石墨电极制造; 印染厂的烧毛; 饲养场的孵房; 室内发动内燃机; 矿井采掘爆破等。后者产生的大量有毒气体(炮烟)中,CO可达3~60%。此外,汽车尾气,煤气发生炉,以及所有含碳物质(包括家庭用煤炉)燃烧不完全时均可产生CO气体,并可污染城市大气。

CO随空气吸入后,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主要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其次还可与其他卟啉蛋白,如细胞色素a3、肌红蛋白结合。正常人血液中有小量内源性CO,CO产生量可达0.01~1ml/kg·h,人血中HbCO可高达Hb的2.5%。吸烟者可达5%或更高。CO的毒作用在于CO与Hb的亲和力比氧与Hb的亲和力大240倍,故可把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HbO2)中的氧排挤出来,形成HbCO。HbCO的解离速度比HbO2慢3600倍,从而干扰了氧的传递。CO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a3及P45结合, 也影响氧的利用。

CO经肺排出,其速度与停止接触后空气中氧分压及患者通气量等有关。开始时CO排出快,以后逐渐减慢。吸氧可加速CO排出。

急性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液中HbCO量有关,后者则与空气中CO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关。急性中毒可分三级:①轻度中毒: 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眼和颞部搏动感,并可有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甚至有短暂的晕厥。血液中HbCO占10~20%。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即可消失。②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外,初期尚有多汗、烦躁、步态不稳、口唇粘膜呈樱桃红色; 可出现意识模糊、昏迷或虚脱。此时血液中HbCO占30~40%。如及时抢救,可较快苏醒,数日内恢复,一般不留后遗症。③重度中毒: 短时间内吸入极高浓度的CO,组织严重缺氧,患者深度昏迷,伴有高热。常出现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和病理反射。患者多有脑水肿,亦可有肺水肿、心肌损害、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血中HbCO在50%以上。重度中毒患者清醒后,经数日可再次昏迷,个别患者可有神经衰弱综合征、精神障碍、锥体外系症状,或周围神经炎等后遗症。

是否有慢性CO中毒仍有争论。长期反复接触一定浓度CO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为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对声、光等微小改变的识别能力较差。心悸,且有心电图异常,如QT间期延长,ST段降低,T波平坦等。

急性中毒根据临床表现、现场调查,以及早期血液中HbCO定量可作诊断。

急性中毒者以氧气治疗为主。脱离有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并注意保暖,吸入氧气。如有条件,可给高压氧治疗。积极防治脑水肿。高热、抽搐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参见“中毒性脑病”)。

产生CO的场所可安装CO自动报警器或自动记录仪。井下放炮后,应按规定通风20分钟后方可进入工作区。如必须进入高浓度CO的环境中进行检修贮存CO设备,或进入矿井检查误炮等情况时应戴防毒面罩,并由两人以上一起操作。预防CO的防毒面具滤料为二氧化锰50%,氧化铜30%,氧化钴15%,氧化银5%,俗称“霍布卡” (Hopcalite)。普及预防煤气中毒知识,防止发生生活中毒事故也非常重要。

车间空气中CO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3。在作业中短暂的接触时间可予放宽,如作业时间在1小时内,CO浓度容许达到50mg/m3,半小时内100mg/m3,15~20分钟200mg/m3。在上述条件下反复接触时,两次作业之间需间隔2小时以上。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892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