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华支睾吸虫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与支睾吸虫病
 
摘要: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Looss,1907]通称肝吸虫,是我国人体常见的肝内寄生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中,引起支睾吸虫病,通称肝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Looss,1907]通称肝吸虫,是我国人体常见的肝内寄生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中,引起支睾吸虫病,通称肝吸虫病。我国曾在湖北省江陵县出土的公元前167年的西汉古尸的胆内胆管和肠内查出华支睾吸虫卵。1874年在印度一华侨尸体的胆管内,首次发现了此虫的虫体。

病原学 成虫腹背扁平,灰白或微黄色,半透明,体形狭长,前端略尖,后端钝圆,形似向日葵籽仁。大小10~25×3~5mm。口吸盘在虫体前端,腹吸盘在虫体前1/5线上,较口吸盘略小。睾丸2个,前后排列,位于虫体后部1/3,呈珊瑚状分枝。卵巢1个,位于睾丸前方,边缘作花瓣样分叶。前睾丸与卵巢之间有一较大的茄形受精囊。子宫盘曲于卵巢和腹吸盘之间,充满虫卵。卵黄腺呈密集颗粒状,约与子宫并列,分布于两侧。劳氏管细长弯曲,开口于虫体背面。口在口吸盘内,下接短的食道及咽。肠管2支,沿卵黄腺内侧直伸至虫体后端,以盲端终。排泄囊呈略弯曲的长管形,位于虫体后1/3部的中央,排泄孔开口于虫体末端。

虫卵呈芝麻籽形,大小约29×17μm,黄色。卵前端较狭,有明显的小盖,与小盖边缘相接处的卵壳增厚,呈肩峰样隆起。卵后端宽而钝圆,末端有一疣状小结节。卵内含有一结构不对称的毛蚴。

虫卵在干燥环境下不能生存,在水中可存活,但不孵化。虫卵必须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沼螺或涵螺等淡水螺类吞食后,始在螺体内孵出毛蚴。毛蚴在螺体内,经胞蚴、雷蚴两个阶段,最后发育、繁殖成为千百条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属膜鳍型,体部呈锥形,常作铲状弯曲,体长216~238μm,有棕黑色眼点1对。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尾长为体长的2倍多,具有尾背鳍和腹鳍。尾蚴自螺体逸出后,在水中游动。静止时,尾部在上,体部在下,弯曲如黄豆芽形。尾蚴在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鲤科鱼类(或虾类),特别是肌肉内,经23天左右发育为成熟囊蚴。囊蚴椭圆形,淡黄色,大小约为138×115μm,有囊壁2层。幼虫常呈弯曲侧卧状,充满于囊内。除口吸盘和腹吸盘清晰可见外,排泄囊大而明显,近圆形。囊内充满暗色颗粒状排泄物,占腹吸盘后虫体的大部。焰细胞公式为2×[(3+3)+(3+3+3)]。

人或贮存宿主如猫、狗、猪、鼠等多种肉食和杂食动物,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后,幼虫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称为童虫。 童虫循总胆管、 肝胆管至肝内胆管分枝内寄生。在少数病例,童虫还可进入胰管。亦有认为童虫可穿过肠壁,经腹腔进入肝内胆管。约经1个月后,童虫在胆管内发育为成虫,并开始排卵。猫体内的成虫,每天可排卵2,400个左右。人体感染虫数多寡不一,感染1,000条左右者并不少见,偶可达万余条。自疫区迁出的感染者,20~30年后粪便中仍可查见虫卵,说明成虫在人体内可存活长达30年。

流行病学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印度及我国,其它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有发现。在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天津、上海等23个省、市、自治区。人们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的方式有3种: ①习食: 如广东居民喜食“鱼生”或“鱼生粥”;东北朝鲜族居民用生鱼佐酒;江、浙一带居民喜食活虾。②嬉食: 如儿童将捕获的野鱼在火上烧、烤而食。③误食: 囊蚴通过砧板、菜刀等食具污染食物。

囊蚴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弱,在厚度约1mm的鱼肉中,浸入90℃热水内1秒钟即可被杀死; 若浸入75℃、70℃、60℃的热水中,则分别需3、6及15秒始被杀死。囊蚴在醋(含醋酸3.4%)中可存活2小时; 在酱油(含氯化钠19.3%)中可存活5小时。在较厚的鱼肉深部的囊蚴,于爆炒鱼片或炸鱼块时,可因时间太短而不被杀死,食后亦可感染。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前鳃螺类,在我国已查明有3属7种,常见的有赤豆螺、纹沼螺、长角涵螺等。这些螺都生存在静水或缓流如坑塘、沟渠、沼泽中,活动于水底或水面下的植物茎叶上,对环境的适应力强,广泛存在于我国南北各地。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淡水鲤科鱼类,常见的并起主要传播作用的有草鱼、青鱼、白鲢、鳙、鲮、长春鳊、麦穗鱼等。前4种为我国四大家鱼,广泛存在于河、湖、塘中,其它鱼种也是我国的主要经济食用鱼类。麦穗鱼虽小,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很强,广泛存在于各种大小水体中,常为儿童捕食。其次是淡水虾类,如米虾、沼虾等。

贮存宿主主要是一些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特别是与人类接触密切的猫、狗、猪、鼠等。如武汉市家猫华支睾吸虫自然感染率高达96.4%(297/308)。华支睾吸虫卵除随贮存宿主的粪便污染水体外,我国广东、广西等地的居民常在鱼塘上架设厕所,人粪直接入水,是一个重要传播环节。在这些水体中,既有鲤科鱼类,又有豆螺、沼螺、涵螺的孳生,具备了华支睾吸虫完成其生活史的自然条件,如当地居民有吃生鱼或半生鱼的习惯,则可造成本病的流行。

华支睾吸虫卵在螺体内的发育过程受外界温度影响,以25℃左右最为适宜。此时在螺体内自虫卵发育至尾蚴,约需80天。低于15℃或高于35℃时,均对其发育不利。从尾蚴自螺体逸出,侵入淡水鲤科鱼体内,至发育为成熟的囊蚴,在25℃时约需40天。

发病原理和病理 华支睾吸虫对人体的危害是由于成虫活动时引起的机械损伤以及虫体的分泌、代谢产物及死虫裂解物等的刺激,使肝内胆管产生病变,进而累及肝实质,使肝功能受损。虫体的分泌、代谢产物被人体吸收可产生一些全身反应。华支睾吸虫病病理变化的程度因虫负荷的多寡、感染时间的长短、病人机体的状态、有无继发感染以及是否有胰管内寄生等不同情况而异。仅为10余条时,肝内胆管的病理变化不明显。虫数为百余条至数百条时,虫体壅塞肝胆管,引起胆液淤积,胆管扩张,上皮细胞脱落,管壁增厚,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受损一般较轻,引起肝硬变者罕见。若感染虫数达千余条以上,或长期反复严重感染时由于肝胆管内虫体阻塞、胆管壁及其周围纤维组织高度增生,可使胆液排泄阻滞。在胆道阻塞和胆管炎的基础上,偶可发生胆汁性肝硬变。

发感染以及是否有胰管内寄生等不同情况而异。(1) 肝: 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受累器官。 感染虫数在严重感染的病例,肉眼可见肝边缘被膜下扩大曲张的肝胆管。胆管的直径可达3~6mm。胆管壁增厚,厚度可达0.5~3.0mm。胆管腔内充满华支睾吸虫和淤积的胆液,以大、中胆管内虫体为最多。轻轻挤压肝脏,虫体即可从胆管切口中涌出。显微镜下可见胆管扩张,胆管上皮细胞增生。严重者上皮细胞高度增生,呈乳头状向管腔内突起,管腔内表面凹凸不平,并可有憩室形成。有时可见胆管的上皮细胞呈腺瘤样增生。上皮细胞还常发生杯状细胞化生而分泌大量粘液。在增厚的胆管壁内,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肝脏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急性感染时,肝胆管周围可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肝细胞一般无明显改变,除极少数严重病例偶可发生胆汁性肝硬变外,有时可见肝细胞混浊肿胀、脂肪性变和萎缩。由于肝胆管阻塞和胆液潴留,除引起间歇性阻塞性黄疸外,易继发细菌(多为大肠杆菌)感染,引起化脓性胆管炎,甚至形成胆管源性肝脓肿。死虫碎片、虫卵、脱落的胆管上皮细胞等,还可成为胆石的核心。病变以肝左叶较为明显,可能因左支肝胆管较平直,童虫易于侵入之故。在华支睾吸虫的长期作用下,有极少数病例可在胆管上皮腺瘤样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癌变,多为粘液癌。

(2) 胆囊: 约9%的病例,胆囊内有成虫寄生。但在胆液浓缩的胆囊中,成虫多不能长期存活。肉眼观察胆囊多无明显改变。显微镜下可见胆囊壁有嗜酸粒细胞浸润,但病变较肝胆管为轻,上皮细胞增生不明显。

(3) 胰腺: 华支睾吸虫侵犯胰腺者较少见。成虫寄生在胰管内时,除可引起与肝胆管相同的病变外,胰管上皮细胞可有鳞状化生。胰腺组织一般无影响,偶可诱发急性胰腺炎。

华支睾吸虫除引起上述器官的病变外,还可影响全身,易于诱发或并发其它疾病。对广州有华支睾吸虫感染者10,486例与无华支睾吸虫感染者87,039例进行对比分析,华支睾吸虫感染伴有胆结石及胆管胆囊炎、肝硬变、原发性肝癌、糖尿病及胰腺炎者,显著高于无华支睾吸虫感染者。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个月。轻感染者,除体检时偶于粪便或十二指肠抽取物内查见华支睾吸虫卵外,无明显症状或体征。中度感染者,发病缓慢,症状迁延,有食欲不振、腹胀、轻度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乏力、精神不振等。严重感染者多呈急性发病,可有肝区隐痛与压痛、寒战、高热、肝肿大、巩膜轻度黄染、脾肿大、腹泻等; 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反复严重感染者,可有全身浮肿、消瘦、贫血、心悸、眩晕、失眠、精神萎靡、间歇性轻度黄疸等,如并发胆管炎、胆囊炎、肝脓肿、胰腺炎时,还可有高热、中性粒细胞增多等。肝脏常先肿大,以后逐渐缩小。少数严重病例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变,出现腹水。重症儿童病例,可影响生长和智力发育。

血中嗜酸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5~40%)。伴有继发感染时,血中白细胞总数常升高。重症病人可有肝功能损害。

诊断 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绝大多数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史。临床上有诊断意义的是肝脏常肿大,以左叶为显著,并可有肝区叩击痛或压痛。确诊依据从粪便或十二指肠抽取物中检出虫卵。粪检虫卵时可采用直接涂片法、沉淀法、醛醚离心沉淀法等,以后者为最理想,检出率可达95%左右。从十二指肠抽取物检查虫卵,检出率接近100%,但操作比较复杂,仅于必要时采用。用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与粪检虫卵的阳性符合率较高 (93.5~98%),但与其它吸虫如肝片吸虫、并殖吸虫、日本血吸虫等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故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

本病应与病毒性肝炎、肝片吸虫病、四川并殖(斯氏狸殖)吸虫病及异形吸虫病等相鉴别。

治疗 病原治疗可选用①吡喹酮: 疗效高,疗程短,副作用较轻微,现已成为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首选药。总剂量按感染轻重而定,如每克粪内虫卵数少于1,000个者,可用75mg/kg的1天疗法; 每克粪内虫卵数多于1,000个者,可用120mg/kg的2天疗法,均每天3次分服。粪便虫卵阴转率均在80%以上,虫卵减少率在98%以上。服药后1~3天内大量虫体可被驱出。②六氯对二甲苯(hexachloroparaxylol)(即血防846): 乳干粉剂型每天50~70mg/kg,顿服或分2次服,连服5~7天为一疗程,成人总剂量一般为17.5g。油滴丸剂型为每天100mg/kg,连服4天后减量为80mg/kg,再服1天,共5天,总剂量为480mg/kg。粪检虫卵阴转率亦可达80%以上。但本药代谢及排泄慢,有一定副作用和延迟反应,个别病人治后可出现肝脏损害、癔病或中毒性精神病以及溶血反应,故有较严重肝病、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严重神经官能症及血红蛋白病者忌服。③硝硫氰胺:剂型是粒度为3~6μm的微粉胶囊,总剂量6~8mg/kg,等分3~5天,每天1次服。疗效在75%以上。本药的副作用较多,少数可出现黄疸。

预防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饮食卫生知识水平,杜绝各种方式的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的不良习惯; 并在可能的条件下,结合渔业生产和环境卫生,加强人、畜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276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