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其他 >>流鼻涕

流鼻涕
 
摘要: 流鼻涕是鼻部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可经前鼻孔流出,也可后流入鼻咽部。流入后鼻孔,经鼻咽、口腔吐出者称后流鼻涕。正常鼻腔中只有少量黏液,呈湿润状态,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鼻腔有病变时可以引起鼻分泌物性质和量的改变。鼻腔分泌物外溢时,称为流鼻涕。



原因

流鼻涕最多见于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常见的流鼻涕的原因包括:

1、感冒:初期为清水样或者粘液性,感冒后期可以出现脓涕 。

2、慢性鼻炎:鼻涕多为粘液性鼻涕。量可多可少。

3、过敏性鼻炎:为流清水样涕,量较多,伴有打喷嚏,鼻痒感,可常年性发作,也可以季节性发作。过敏性鼻炎的病人可以伴有哮喘,尤其是小儿。

4、慢性鼻窦炎:多为粘液脓性分泌物,双侧或者单侧,伴有鼻塞,头昏,记忆力下降等。单侧的鼻窦炎要考虑牙源性鼻窦炎。

5、鼻息肉也可以出现流清水涕 ,感染时可以伴有流脓涕 ,可出现鼻塞,头昏,记忆力下降等。

6、小儿的分泌比较旺盛,如果没有其它不适,可能为冷空气刺激鼻腔引起,不需要特别处理。单侧鼻塞伴涕中带血可能为鼻腔内异物引起。

7、流黄水样分泌物,要考虑鼻窦内囊肿的可能,摄鼻窦X线片或者CT。

8、涕中带血可以参照鼻出血的常见原因。

9、其它原因还包括脑脊梁液鼻漏,萎缩性鼻炎等,后者以鼻干痂为主,鼻涕稠厚,少且臭。

伤风感冒引起流鼻涕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但为什么有的人感冒好了还经常流鼻涕?感冒时流涕称急性鼻炎,此时鼻腔粘膜充血肿胀,腺体分泌增多即形成鼻涕。起初为清水样的,3~5日后渐为脓涕,1~2周后可痊愈。如果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粘膜长期充血肿胀甚至肥厚,即为慢性鼻炎,就会经常流鼻涕了。

鼻内有涕时应叫孩子自行擤出。要有正确的擤鼻方法,按住一侧鼻孔,一侧一侧地擤。同时要在鼻腔通畅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副鼻窦内鼻涕不易擤出,而鼻腔内脓涕可进入副鼻窦内,也可进入咽鼓管造成中耳炎。

鼻内滴入麻黄素之类的血管收缩药可使涕减少,但萎缩性鼻炎患者不可用此类药物。滴药时要防止药液流入口中,因孩子感觉到苦味,以后不会再让滴药。同时,为使药液均匀滴入鼻腔,而不至于迅速地流出来,也必须要有正确的滴药姿势。鼻涕过多的副鼻窦炎,可到医院作换置疗法或穿刺灌洗法治疗。[1]

流鼻涕的中医原因

中医认为人身体外边有个保护层,叫卫气,这个卫气是由脾胃消化的食物的精华所形成的,在人体外边保护人体。如果脾胃不好的话,就影响到这个保护层也不健康,人就容易受到外界风寒的侵犯。

外界的风寒一侵犯人体,就导致了毛孔的关闭。毛孔一关闭,本来从毛孔中散发出来的水蒸气就不能正常散发,没有办法也要排放,就挤到呼吸道这条道路上,太拥挤了就凝聚成液体。于是在肺里就形成痰,在鼻腔里就形成鼻涕。

这样的混乱也导致肺气不能正常下行,由肺所生的水不能传送到膀胱,反而都郁积到上焦变成痰和鼻涕了,小便反而不多。

这个时候的治疗方式应该是打开毛孔,把水气散出去,痰和鼻涕就能好,这是治标。平常的时候要健脾,调理中焦,脾胃好了,身体外的保护层就强大了,也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这是治疗根本。[2]

临床诊断

性质、色泽、气味、混入物

1、水性

分泌物稀薄,透明似清水,为血管渗出液与黏液混合物,内含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少量红细胞和黏蛋白。见于血管舒缩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和急性鼻炎的早期。

2、黏液性

分泌物黏稠,透明似清水样,内含多量粘蛋白。正常人鼻腔遇冷刺激或感情冲动时,经反射作用可分泌大量黏液。常见于慢性单纯性鼻炎。

3、黏液脓性

系黏液和脓液的混合物。见于急性鼻炎的恢复期,慢性鼻窦炎。

4、脓性

多见于炎症侵及骨质,如上颌骨骨髓炎、齿源性上颌窦炎、鼻腔异物及恶性肿瘤部分坏死,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恶臭、粪臭等黄绿色的分泌物。干酪性鼻炎和鼻窦炎则经常排出豆渣样物质,并有臭味。

5、血性

分泌物带血或血性分泌物可见于鼻腔异物、鼻石、霉菌性鼻窦炎,也是鼻部恶性肿瘤的早期症状。

6、脑脊液鼻漏

检查项目

1、鼻腔一般检查

注意鼻腔黏膜色泽、鼻甲、鼻道、嗅沟等情况。急性鼻炎时膜急性充血,伴水肿,鼻道有清水样、黏液性、脓性分泌物。慢性鼻炎,黏膜暗红、肿胀,鼻道有黏涕。变态反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鼻黏膜苍白略带紫灰色。急、慢性鼻窦炎,中鼻道及嗅沟有脓液。

2、鼻及鼻窦内镜检查

鼻腔的前鼻镜或后鼻镜的常规检查,对鼻腔的检查范围都很有限。鼻内许多重要部位,如各鼻窦的开口都是位于狭窄、隐蔽的沟或窝内无法直视,给病情判断和临床诊断带来困难。鼻及鼻窦的内镜检查,除筛窦以外,其他诸窦都可用这种方法直视窦内情况。可以明确脓性分泌物的来源,也可以对脑脊液鼻漏的瘘孔定位诊断。

3、CT检查

CT既能检查鼻窦,又能检查颅脑,因此对有致命危险的鼻窦疾病的诊断是一种重要方法。鉴别早期的良性与恶性病变,可通过CT值的检查来区别血管性、脂肪、坏死、出血、囊性或钙化病变,有利于对病因的分析。[3]

从鼻涕看疾病

清水样鼻涕

多见于伤风感冒初期和过敏性鼻炎发作的患者。但头颅外伤或鼻部手术后的患者,如突然流出水样液体,要谨防脑脊液鼻漏,需及时诊治处理。

白色粘液鼻涕

常见于慢性鼻炎,生活环境中某些物理和化学性物质的刺激,也可出现白色粘液鼻涕。粘脓鼻涕常见于伤风感冒后,随着感冒的好转,粘脓性鼻涕内的脓性成分会逐渐减少,如果病程超过10天,仍流粘脓鼻涕,应考虑患鼻窦炎的可能。

黄水鼻涕

多为上颌窦内的浆液囊肿破裂所致,表现为一侧鼻腔间歇性地流出黄水。

白渣样鼻涕

常由干酪性鼻炎引起,并有恶臭,如呈绿色而有特殊臭味,则是萎缩性鼻炎?臭鼻症 的特征。

黑色鼻涕

多由于吸入的大量黑色粉尘?如煤尘、烟尘、金属尘等 混在鼻涕内所致。

应根据流鼻涕的性质、色泽、气味、混人物以及检查发现综合分析,进行判断。

鉴别诊断

鼻腔异物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也可见于成年人。依异物的大小、性质、存留时间长短不同,临床表现不尽一样。常见症状为一侧鼻塞,分泌物多,呈黏液性或黏液脓性。异物存留时间长,分泌物可呈血性,且有恶臭。

鼻石

鼻石是一种以异物为核心,周围由无机盐包裹而形成的结石。结石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血块、脓痂等)。鼻石大小不一,形状也不规则,多为单个。多发生于成年人,表现为一侧渐进性鼻塞,流清水样、脓性或脓血性鼻涕。

鼻腔牙

鼻腔内有异位牙、额外牙或逆生牙时,称为鼻腔牙。症状为一侧鼻阻塞,流脓涕间有血性脓涕,有臭味。

慢性单纯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实际多属血管运动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鼻塞和鼻分泌物增多。鼻塞的特点为交替性和间歇性。鼻腔分泌物常为黏液脓性。当有继发感染时呈黏液脓性。

急性鼻窦炎

急性鼻窦炎多数为急性鼻炎的并发症,在急性鼻炎时,窦内黏膜亦有相似的病变。随着鼻腔炎症的消退,窦腔黏膜也恢复正常。如急性鼻炎发病2周后,鼻塞和黏液脓涕无缓解反而加重,伴有头痛或面痛,则可能并发急性鼻窦炎。

急性鼻窦炎以上颌窦最多见,其次为筛窦和额窦。常为一侧前组鼻窦同时发炎,也可一个鼻窦单独发炎。流鼻涕排出量的多少和发病的时间、体位有关;头痛症状也随之有所不同。上颌窦炎的头痛是上午轻、下午重;额窦炎则相反上午重、下午轻。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较急性者多见,常继发于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之后。可以单一鼻窦发炎,但常为多个鼻窦或全鼻窦发炎。长期大量脓性流鼻涕是其特点。流鼻涕呈黏液脓性或脓性,如为黏液性或胶冻样,提示有变态反应性质。

干酪性鼻炎

干酪性鼻炎又称鼻胆脂瘤,其特点为鼻腔积聚有恶臭的干酪样物,日久可侵蚀软组织和骨质,造成鼻内外畸形。病变也可发生于鼻窦,称干酪性鼻窦炎。主要症状为进行性鼻阻塞,奇臭的浆液性分泌物、伴少量鼻出血,嗅觉减退。

血管运动性鼻炎

血管运动性鼻炎又称神经反射鼻炎,即鼻黏膜对某些刺激因素过度反应。流清涕、鼻塞等症状。

变态反应性鼻炎

变态反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临床上根据其发病特点分为两类。一种常年发作无季节性,称为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另一种为季节性发作,称为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或花粉症。在中国以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多见。该病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成人,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由于接触变应原的久暂以及机体反应状态的不同,症状可轻可重,发作时间可长可短。可突然出现鼻内作痒,继之连续不断地打喷嚏、大量水样鼻涕伴有流泪。眼部发痒,两侧鼻阻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态反应性鼻炎

又名非变态反应性鼻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是常年性鼻炎的一种,其症状与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相似。该病病因不明,与变态反应无关。临床症状与变应性鼻炎相似。

坏死性肉芽肿

其特点为鼻部溃烂,可延及面部、口腔、咽喉,造成广泛的破坏。患者常因大出血、脓毒血症或全身衰竭而死亡。早期症状为鼻塞、流清水样或利液性分泌物,有时带血。

鼻腔鼻窦肿瘤

1、鼻腔乳头状瘤

主要症状是一侧鼻阻塞、鼻出血或血脓性分泌物,也可有头痛、嗅觉障碍等症状。

2、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1)鼻腔恶性肿瘤

早期一侧鼻阻塞。涕中带血或鼻出血。晚期肿瘤侵人鼻窦、眼眶,表现鼻窦恶性肿瘤的症状。

(2)上颌窦恶性肿瘤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偶尔出现涕中带血。上颌窦癌原发于上壁时,早期可出现面颊部麻木和疼痛。位于上颌窦底部时,可出现牙痛和松动,常误诊为牙病。

鼻霉菌病

在机体抵抗力正常的情况下,感染霉菌一般并无临床表现,只有在全身抵抗力低下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侵人体内的霉菌始有致病作用。

1、曲霉菌病

曲霉菌可侵及黏膜动脉,导致血栓形成和组织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类似慢性细菌性鼻窦炎,有鼻塞、流鼻涕、涕中带血。

2、毛霉菌病

一般先感染鼻部,以后再扩散至其他器官。该病是一种急性、迅速致死性疾病,典型的鼻部所见为下鼻甲坏死,呈黑色,类似干燥的凝血块。

3、鼻孢子虫病

在鼻腔内可表现为慢性肉芽肿,形如息肉、质脆,有时误诊为鼻乳头状瘤。

脑脊液鼻漏

脑脊液鼻漏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类。

1、非创性伤

(1)有颅内高压者,常为颅内肿瘤所致,特别是垂体瘤。

(2)颅内压正常者,多为筛板或蝶鞍区先天性异常。

2、创伤性

常发生在头部外伤,颅底骨折伴硬脑膜和蛛网膜撕裂的损伤。也有因鼻内手术损伤筛板所致。

脑脊液鼻漏常表现为一侧性、清水样、间歇性或连续性。溢液中无黏液,不沉淀,含有葡萄糖。[4]

预防

预防流鼻涕必须先预防感冒。感冒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但通过合理的措施,感冒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1、热水泡脚

每晚用较热的水(温度以热到不能忍受为止)泡脚15分钟,要注意泡脚时水量要没过脚面,泡后双脚要发红,才可预防感冒。

2、盐水漱口

每日早晚、餐后用淡盐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在流感流行的时候更应注意盐水漱口,此时,仰头含漱使盐水充分冲洗咽部效果更佳。

3、冷水浴面

每天洗脸时要用冷水,用手掬一捧水洗鼻孔,即用鼻孔轻轻吸入少许水(注意勿吸入过深以免呛着)再擤出,反复多次。

4、按摩鼻沟

两手对搓,掌心热后按摩迎香穴(位于鼻沟内、横平鼻外缘中点)十余次,可以预防感冒及在感冒后减轻鼻塞症状。

5、呼吸蒸汽

初发感冒时,在杯中倒入开水,对着热气做深呼吸,热风吹面。

感冒初起时,可用电吹风对着太阳穴吹3至5分钟热风,每日数次,可减少症状,加速痊愈。

让宝宝不流鼻涕的7方法

1.热敷

做法 用湿热的毛巾,在宝宝的鼻子上施行热敷。

原理 鼻黏膜遇热收缩后,鼻腔会比较通畅,黏稠的鼻涕也较容易水化而流出来。

使用建议 妈妈在热敷时要保持动作轻柔哦!如果发现宝宝的鼻孔里有鼻屎,可以先用棉花棒蘸水清洁;也可以慢慢地按摩宝宝的鼻子或鼻翼两边。

2.精油热敷

做法 取精油滴在热毛巾或小手帕上,敷在宝宝的鼻子上;或用精油喷雾,喷在空气当中。

原理 有些精油用来热敷,可改善鼻黏膜的肿胀问题,有助于通畅鼻塞;精油喷雾则可以在空气干的时候,改善空气的湿度。

使用建议 精油一次的使用量不要太多,一滴就够了,因为精油浓度太高,反而会造成化学刺激;另外,在室内使用精油喷雾的时间不要太长,注意维持适当的空气湿度。

3.滴母乳

做法 哺乳妈妈将挤出的母乳,滴进宝宝的鼻孔里。

原理 可能会产生物理性的功效,因为母乳的温热度,可以让宝宝的鼻腔暂时通畅一些,但是否与母乳的成分有关,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医学实证。

使用建议 此方法属于偏方,尚无科学佐证。

4.开空调

做法 温度降低、寒流来袭时,可以开暖炉,改变室温。

原理 婴幼儿对外在环境、空气的刺激特别敏感,因此在气温骤降的时节里,很容易有流鼻水的症状;当家长发觉室温较低时,可以开暖炉提高室温,缓解宝宝的鼻塞、流鼻水症状。

使用建议 使用暖炉的时间要适度,避免室温太高,且热气也会使空气变得干燥,建议妈妈可以放一条打湿的毛巾,维持室内的湿度。

5.蒸脸器

做法 蒸脸器喷在宝宝的脸上,接触湿气和热气。

原理 蒸气可以湿润宝宝的鼻腔,将大量的鼻涕快速、自然地排除。

使用建议 蒸脸器不要太靠近宝宝,以免伤害到他娇嫩的皮肤;而且一次使用的时间不宜太长,约3分钟即可。

察言观色

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外在表现,判断生病的严重度,并提高警觉。

活动力 宝宝精神萎靡,看起来病恹恹的,总是躺着不动,家长可能要注意了!

食欲 宝宝吃不下,气色也不好,也可能是严重病症所致。

6.垫高头部

做法 在宝宝头部的床垫下方,平均铺上几个小枕头,让床垫看起来像一个平顺、30度的溜滑梯。

原理 暂时辅助的方法之一,但治标不治本。

使用建议 鼻塞或流鼻水有时会影响宝宝的睡眠,此法只能稍微缓解宝宝的症状,但效果不长。

7.吸鼻器

做法 电动式—当宝宝鼻子的分泌物很多、鼻音重时,妈妈可以使用吸鼻器,使用时要注意,吸一边鼻孔时,要同时按压住另一个鼻孔,效果会比较好。[5]

如何判断流鼻涕是感冒还是过敏性鼻炎

看症状发作的间隔时间:感冒症状往往是暴露、接触到病毒数天后才出现;过敏性鼻炎是接触到过敏原后立即发作。譬如每次打扫房间,灰尘一扬起来就打喷嚏、流鼻涕,这表示可能患了过敏性鼻炎。

看症状出现顺序:感冒症状通常是逐一出现,常以喉咙痛开始,接着打喷嚏,后来才流鼻涕,且较不易引起眼睛及喉咙发痒。典型的过敏性鼻炎症状是清晨一起床就打喷嚏、流清鼻涕、鼻痒、鼻塞等等,避免过敏原后即可缓解,且病人常有病史可循。

看症状持续时间:若症状持续时间超过7~10天,就可能不是感冒。注意:这里仅指病毒性感冒,不可与细菌性的上呼吸道感染(上感)相混淆。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628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11
  • 更新时间: 2013-01-11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