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
 
摘要:   带状疱疹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病毒)(见“水痘”条)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成簇疱疹,沿身体一侧的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无明显季节性,病前常无接触史。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疗法,预防继发细菌感染。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但恶性肿瘤患者接受细胞毒药物、代谢拮抗剂及放射治疗者患本病时易发生播散性带状疱疹,皮肤、内脏损害严重,病死率较高。

带状疱疹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病毒)(见“水痘”条)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成簇疱疹,沿身体一侧的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

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50岁以上老年人占病人总数90%。本病无明显季节性,病前常无接触史。因患者体内潜伏的V-Z病毒复能繁殖而发病。易感小儿接触带状疱疹后可患水痘,但发生率较低; 易感成人接触带状疱疹后发生带状疱疹者更少,故带状疱疹患者对带状疱疹的传播一般无流行病学意义。

小儿患水痘后,获得一定免疫力。但初次感染V-Z病毒时,部分病毒可沿感觉神经纤维或感觉神经鞘内的雪旺细胞,向心传入至脊神经背根或三叉神经节的节细胞内,长期潜伏,当年老体弱、受凉、疲劳、创伤,患肿瘤、白血病、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时人体免疫力降低,潜伏病毒可大量复能为活跃病毒,增生繁殖,使受累的神经节发生急性炎症,单核细胞浸润和灶性坏死。同时病毒可沿感觉神经离心传至相应皮肤区增生繁殖,形成带状疱疹。本病皮疹病理改变与水痘相同。病毒偶可从脊神经背根扩散至相应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和脊神经前根,损害神经组织,引起肌肉瘫痪。

带状疱疹在出疹前数日,受累皮肤常有瘙痒、感觉过敏、针刺痛或烧灼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发热、乏力、局部淋巴结肿痛。2~4日后出现红色斑疹,数小时内转为丘疹、疱疹,成簇的水疱沿周围神经排列成带状,故名带状疱疹。皮疹多限于身体一侧,不超过躯干中线,偶有双侧分布者。5~10日后结痂,疼痛逐渐减轻、消失,2周脱痂,不留疤痕。带状疱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胸段肋间神经分布区为最多见,约占总病例的2/3;其次为三叉神经第一分支分布区,引起眼部带状疱疹;再次为颈段和腰段,最少见者为骶段的周围神经分布区。

眼带状疱疹患者在一侧头面部,从眼至头顶皮肤出现密集疱疹,伴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角膜溃疡可引起视力障碍或失明,继发细菌感染可致全眼球炎。有时并发第3、4、6对颅神经麻痹,可致眼外肌瘫痪和虹膜麻痹。

本病有二种轻重不同的特殊临床类型: ①无疹性带状疱疹,仅有典型的节段性神经痛而无疱疹出现,临床诊断困难,须作血清补体结合试验确定诊断。②播散性带状疱疹,在带状疱疹出现后1~2周,全身皮肤相继出现播散性水痘样皮疹,有高热和毒血症症状,尚可并发肺炎、脑膜脑炎等内脏损害,病死率较高。

带状疱疹患者在出疹前后有神经痛,但皮疹消失后神经痛亦逐渐减轻、消失。部分患者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神经痛可持续存在数周乃至1年以上。

典型患者根据成簇疱疹,沿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并伴神经痛,一般诊断不难。非典型患者则刮取其丘疹或疱疹基底组织涂片,用姬姆萨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可查见多核巨细胞内的核内包涵体; 或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查见V-Z病毒抗原。必要时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带状疱疹应与单纯疱疹、移植痘、接触性皮炎、水疱型湿疹等鉴别。

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疗法,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勤换衣服,保护皮肤清洁。用40%疱疹净二甲基亚矾溶液湿敷,每日2次,可减轻疼痛,缩短病程。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但恶性肿瘤患者接受细胞毒药物、代谢拮抗剂及放射治疗者患本病时易发生播散性带状疱疹,皮肤、内脏损害严重,病死率较高。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06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