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弯曲菌肠炎

弯曲菌肠炎
 
摘要:   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近年在国内外已广泛重视,认为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本病通过消化道传播,临床表现颇似细菌性痢疾。病潜伏期一般3~5天。病情轻重不一。典型病人先有发热,体温可高达40℃,伴全身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有时有寒战和谵妄,婴儿可有抽搐。本病多数病情较轻,病程自限,除适当补液和支持疗法外,不需抗菌药物治疗。对中、重度病例,则需加用抗菌药物治疗。

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近年在国内外已广泛重视,认为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本病通过消化道传播,临床表现颇似细菌性痢疾。

空肠弯曲菌(简称弯曲菌)是胎儿弯曲菌的一个亚种。本菌革兰阴性,形态细长,呈螺旋状或一端变细的S形,一端或二端各有鞭毛一根,有特征性螺旋状突进运动。在含血和万古霉素、多粘菌素B、甲氧苄氨嘧啶等抗菌药物的培养基上和微需氧条件下,在42℃生长较37℃尤为旺盛,在25℃则不生长。菌落扁平,灰色,具有光泽和粘稠,不溶血,不发酵糖类,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在3.5%和6.5%氯化钠浓度培养基内不生长。在含有1%甘氨酸的肉汤内能生长,在有醋酸铅纸片的三糖管内能产生硫化氢,对萘丁酸敏感,在三苯基四氮唑琼脂内能生长。本菌抗原结构较为复杂,目前抗原分型尚未成功。

本病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我国亦不少见。腹泻患者中空肠弯曲菌的分离率为4~14%。本病主要传染源是鸡、牛、犬、猫等动物,人感染后可暂时带菌而成为传染源。病菌通过污染食物、水、牛奶或人和人的密切接触而经口传播。有时因进食未消毒的牛奶或污染的食物而引起暴发流行,多者可达数千人。人普遍易感。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儿童发病率最高;而卫生条件较好的地区则以青年、成人为高。发病季节高峰在夏季。

病原菌多数不产生肠毒素,根据实验室试验、病理和临床所见,本菌主要侵入肠道粘膜而致病。病理改变主要是回肠和空肠的斑块状炎症,部分病人累及结肠。镜检粘膜固有层有炎性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同时有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有时可见陷窝脓肿。

本病潜伏期一般3~5天。病情轻重不一。典型病人先有发热,体温可高达40℃,伴全身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有时有寒战和谵妄,婴儿可有抽搐。腹痛亦是早期症状,常位于脐周或上腹部,间歇性或呈绞痛,常放射至右下腹部,在排便前加剧,便后可暂时缓解。少数病人症状以腹痛为主,伴有腹膜炎体征,因而有进行剖腹探查者。发热12~24小时后有腹泻,大便水样、量多,每日排便一般4~5次,多者可达20余次。1~2日后部分患者出现痢疾样大便,有血液和粘液。脱水和休克少见。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有轻度增加,大便镜检可见多量脓细胞。病程多在一周内自行缓解,但少数患者腹痛可持续数周,有时腹泻可反复发作。一次暴发流行时,多数病例属轻症,除腹痛腹泻外,血便和发热少见。个别病例于病后1~2周可发生反应性关节炎。

本病诊断除根据流行病史和临床表现外,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采用高度选择性含血培养基后,本菌的分离已经简化。目前常用的培养基有Campy-BAP、Skirr-ow和Butzler培养基。接种后放在不加触媒的厌氧缸内,抽去2/3空气,并以95%氮和5%二氧化碳补充,在42℃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血清学检查方法有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多数患者在病后数天抗体效价即可上升,数月内下降。

本病多数病情较轻,病程自限,除适当补液和支持疗法外,不需抗菌药物治疗。对中、重度病例,则需加用抗菌药物治疗。药物敏感度试验表明,本菌对红霉素、氨基糖甙族抗生素、呋喃唑酮一般均敏感;对四环素、氯霉素亦多数敏感;对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万古霉素、利福平、甲氧苄氨嘧啶则多数不敏感。临床治疗以红霉素为首选,剂量成人每日1~1.5g,分3~4次口服。用药后症状迅速缓解,排菌时间亦缩短。呋喃唑酮亦可应用,重症病人可用庆大霉素治疗。本病预防同其他肠道传染病。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390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