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营养与食品 >>真菌(霉菌)及其毒素对食品污染

真菌(霉菌)及其毒素对食品污染
 
摘要: 人、畜的食品或饲料,无不带染真菌。真菌多种多样,其共同特点为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均有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

人、畜的食品或饲料,无不带染真菌。真菌多种多样,其共同特点为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均有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真菌分四个纲类:①藻菌纲;②子囊菌纲; ③担子菌纲; ④半知菌纲。有些真菌的发育,主要由孢子产生分枝的菌丝,形成菌丝体,常产生气生菌丝,菌丛呈棉絮状、毛样或粉状,通常称做霉菌,故霉菌可作为部分真菌的通用名。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平均有20%的谷物,由于霉变不能食用;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且霉菌能产生毒素,引起人畜中毒。有些毒素甚至可使实验动物产生癌症。因此对各种粮食、饲料,副食品及调味料等的污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霉菌发育和产毒条件 影响微生物繁殖和产毒的重要因素是天然基质中的水分,和放置环境中的相对湿度。一般食品中的水分,随周围环境湿度而增减。在一定湿度下存放食品时,最后达到平衡水分。这种平衡随着环境湿度变动而变化。在同一湿度下,由于食品种类和成分不同,每个食品的平衡水分也不同,因此微生物的繁殖,受水分多少即受环境湿度的影响。一般如将食品放在70%相对湿度下所达到的平衡水分,细菌和霉菌均不能繁殖,此时的平衡水分,不同食品有差别。米麦类为14%,大豆为11%,干燥蔬菜为30%,干果品为30%。各种食品均有其特有的水分活性(αw),米、麦、豆类等的αw为0.7或<0.7;鱼、肉类或蔬菜类为0.98~0.99。一般αw值越接近于1,则该食品是富于水分的食品。αw值达0.98时,是细菌繁殖的极好条件;αw值降到0.93以下,除八叠球菌或一部分细球菌外,其他细菌几乎不能繁殖。αw值如降到0.85左右,则酵母菌的繁殖受到抑制,但霉菌仍能繁殖。αw值降到0.7以下,几乎所有微生物包括霉菌均不能繁殖。理论上将αw值降到0.7以下的环境条件下,即可完全阻止产毒霉菌繁殖,但实际在大量农产品收获后,不可能迅速达到这种条件,因此必须在贮存时采取措施,达到防霉并保持食品卫生质量的目的。

一般微生物发育最低的αw为: 一般细菌0.90,一般酵母0.88,一般霉菌0.80,嗜干性霉菌0.65,嗜稠性酵母0.62~0.60。霉菌产毒条件,受菌种、基质、含水量、温度、通风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如不同菌种可产不同毒素。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而杂色曲霉产生杂色曲霉素。但也有不同属的菌种产生同一毒素,如构巢曲霉也可产杂色曲霉素。基质方面,在自然条件下,黄曲霉易在玉米、花生中产毒而在豆类产毒量很低。高温高湿适于霉菌产毒,如黄曲霉在28~32℃产毒量最高,但达37℃黄曲霉虽生长较好,但产毒低。镰刀菌一般于26℃左右生长较好,而其产毒却在温度骤变环境中。通风不良,温度易升高,可促进霉菌产毒。

粮食(饲料)、副食品霉菌污染情况 七十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与广西、辽宁省卫生防疫站协作,进行了不同粮食中霉菌污染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广西省玉米、豆类和小麦主要污染曲霉、青霉和镰刀霉,花生和大米主要为曲霉和青霉;辽宁省粮食和花生除被曲霉、青霉和镰刀霉污染外,尚有交链孢霉、芽枝霉、黑孢霉、毛霉、根霉和蠕孢霉等,但豆类主要污染曲霉。由污染霉菌种类来看,除豆类外,其他品种区别不大,但各菌的污染率在各食品间则有差别。

防霉和去毒 防霉和去毒措施分述如下:

(1)防霉: 预防粮食被霉菌毒素污染是食品卫生工作中的一个世界性重要课题。防霉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①控制湿度: 在适宜湿度下,黄曲霉孢子在10h内萌发,经二天,便可从被污染的食物中检出黄曲霉毒素。粮食霉变含毒的主要环节是在收晒期,故防霉最重要措施是在收割时将粮食及时干燥,贮藏期间保持粮食在安全水分以下。②防虫:田间作物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报道也不少。是由于害虫常携带霉菌孢子或有霉菌寄生,当蛀蚀作物种子时,将霉菌接种于损伤部位,致使霉菌在田间作物上繁殖产毒。故防虫和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霉措施之一。③选育抗霉良种:农作物的抗霉能力与遗传因素有关,选育出抗霉品种,是最经济和最实用的防霉措施。④惰性气体保存法:黄曲霉是需氧菌,无氧便不能生长繁殖。因此用氮气或二氧化碳等不易燃的惰性气体充于密闭容器内,可保持粮食不发生霉变数月之久。同时此法尚有防虫作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措施,应在实践中逐步完善。⑤低温保藏:温度在12℃以下,能有效控制霉菌生长繁殖和防止霉菌毒素形成。但对长期保存的大量粮食不甚经济。⑥防霉药剂:国内外报道了不少有效的抗霉药物,但由于残毒问题未解决; 或用药后食物变质; 或不经济等问题,至今在粮食防霉方面,尚无较理想的药物。

(2)去毒:去毒措施分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三个方面: ①挑除含毒霉粒,可除去黄曲霉毒素含量的80~90%。②漂洗:霉菌污染粮粒的部位,主要在种子皮层和胚部,故加工除糠去胚可减少大部分毒素。将含有黄曲霉毒素B1200μg/kg的大米在水中搓洗五次后,样品含B1量减至小于5μg/kg。③吸附:用白陶土吸附法可除去花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含B1为300μg/kg的食用油,经处理后可减至<10μg/kg,此法手续简便,在盛产白陶土地区,极为经济,易于推广。④碱炼:黄曲霉毒素B1的内酯环是非常活泼的基团,易与化学物质起作用。用强碱(如氢氧化钠)水解,可将γ-内酯链打开,毒性因此丧失。可应用于花生油去毒,较为简便,效果良好,油损耗量为2~3%,我国已广为应用。此外,尚有利用微生物去毒和紫外线照射等方法。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55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