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肿瘤学 >>寄生虫与恶性肿瘤

寄生虫与恶性肿瘤
 
摘要: 自1900年发现埃及人膀胱癌和膀胱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均高,且两者又常共存的现象后,人们注意寄生虫感染与人类肿瘤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和实验的研究,但至今仍未能充分阐明两者的明确关系。目前较为重视的与人体癌有关的寄生虫有血吸虫和中华分支睾吸虫。

自1900年发现埃及人膀胱癌和膀胱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均高,且两者又常共存的现象后,人们注意寄生虫感染与人类肿瘤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和实验的研究,但至今仍未能充分阐明两者的明确关系。目前较为重视的与人体癌有关的寄生虫有血吸虫和中华分支睾吸虫。

血吸虫 对血吸虫病与癌关系的研究,近三十年来已取得一些进展。①日本血吸虫: 在日本、菲律宾均有日本血吸虫病合并直肠癌病例的报道。我国自1932年报告一例直肠癌合并日本血吸虫病尸检资料以来,至1977年,已报告大肠癌合并日本血吸虫病1500余例。在国内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大肠癌合并血吸虫病的患病人数,占大肠癌患者的10.8%~48.3%。浙江省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大肠癌的患病率为20.68~44.19/10万人口。关于日本血吸虫病与大肠癌的关系,国内一些作者认为,在慢性血吸虫病的基础上,由于虫卵的长期沉积,造成反复性粘膜溃疡、粘膜修复及慢性炎症等病变,引起溃疡边缘的粘膜再生,导致肠腺体增生和息肉形成,为癌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并认为晚期血吸虫性大肠炎的假性息肉常发生癌变,且假性息肉基底部粘膜的重度增生有时与腺癌性或乳头状息肉难以区分,后者可致癌变。但虫卵沉积所致的增生与癌变过程,究竟是由于局部慢性机械性刺激,还是虫卵分泌物的化学刺激作用。或两者的共同作用,目前尚未能确切阐明。晚期日本血吸虫病在肝脏中常见虫卵沉积并可导致肝硬变,而肝硬变与肝癌似有密切关系,但国内统计3254例肝癌病例中,有血吸虫病史者仅占4.85%,因此尚难肯定两者的因果关系。根据日本统计分析,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4611例尸检材料,认为慢性血吸虫病与慢性肝炎对肝细胞癌的形成可能有促进作用,但先决条件是机体免疫能力的降低。国内也发现1例贲门癌合并日本血吸虫病,其粘膜的癌变过程,基本上与直肠癌相似。②曼氏血吸虫: 与大肠癌并存者,占埃及大肠癌病例数的12~17.34%。埃及的32例肝胆癌瘤统计资料中,仅一例合并曼氏血吸虫。③埃及血吸虫: 与埃及膀胱癌合并者占膀胱癌患者的89.57%。一些作者认为,膀胱粘膜下血吸虫卵的长期沉积,引起膀胱炎,可能为膀胱癌发生的前因。其它癌合并埃及血吸虫的患病率较高者,有前列腺癌,为40.54%,外阴癌和阴道癌共为19.25%。

中华分支睾吸虫 我国对中华分支睾吸虫与肝癌关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有三十多年,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侯宝璋等曾提出: ①在某感染区有65.6%的人感染中华分支睾吸虫病,而当地的肝细胞癌中合并中华分支睾吸虫病者占16%,且均为二级胆管癌; ②这些二级胆管癌都属腺癌,且都有从腺瘤样组织发生的证据;③家猫或家犬有中华分支睾吸虫感染者,也与人同样地发生二级胆管腺癌;④实验用26只家猫,内有22只感染,其中有1只在感染后131天,腺瘤样组织转变为癌,侵入周围肝组织。在上述三种不同的宿主中,均获得同样的结果,因此可证明中华分支睾吸虫感染可导致二级胆管癌。其发展过程均由再生而增生、间变,最后成癌。上皮增生可能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或虫体产生的毒性物质有关,但尚未查明究竟为何种致癌物质。此外,国外曾经报道,213例肝癌尸检中,19例为肝胆管癌,其中18例(94.7%)合并重度中华分支睾吸虫感染。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89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