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营养与食品 >>维生素B1

维生素B1
 
摘要: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是抗脚气病维生素,由嘧啶与噻唑化合而成。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是抗脚气病维生素,由嘧啶与噻唑化合而成,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维生素B1


硫胺素在酸性溶液中比较稳定,加热120℃仍不分解,但在碱性溶液中甚不稳定。硫胺素为亚硫酸盐分解,食品加工时使用亚硫酸将使其破坏。

硫胺素在小肠中迅速被吸收,在肠粘膜细胞中进行磷酸化,转变为硫胺素焦磷酸盐(TPP),它是羧化酶的辅酶。红血球中TPP的含量约为100μg/L,大量的TPP存在于白血球中,最高可达1mg/L。血浆中存在少量游离的维生素B1,约为10μg/L。硫胺素在体内不能贮存,某些组织如心、脑、肝和肾含有一些维生素B1,但膳食中无维生素B1供应时即迅速下降。因此,每日必须摄入适量的维生素B1,以免机体中含量过低。当维生素B1摄入量过多时即从尿排出。人体肠内细菌能合成维生素B1,但不能被人体利用。

生理功能 硫胺素焦磷酸盐是生物体内很多酶系统的辅酶。1936年证实维生素B1是鸽子体内碳水化物代谢所必需者,缺乏维生素B1时丙酮酸在组织内堆积,首次将维生素的功能和中间代谢联系起来。次年从酵母中分离出羧化酶辅酶,并证明其为硫胺素焦磷酸盐。羧化酶由硫胺素、脱辅基酶蛋白和Mg++或Mn++组成,在碳水化物的代谢中居于重要地位。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经脱羧作用形成乙酰辅酶A和琥珀酰辅酶A。维生素B1缺乏时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在体内蓄积。血液中丙酮酸含量是评定维生素B1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

TPP是转酮酶的辅酶,转酮酶存在于红细胞、肝、肾以及其他组织中,为体内合成核糖所必需。维生素B1缺乏时,红血细胞中转酮酶活性下降,是衡量维生素B1营养状况比较特异的指标。

乙醛酸转变为二氧化碳与甲酸的反应中需要维生素B1。大鼠缺乏维生素B1时体内聚积甲基乙二醛。

维生素B1缺乏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原因可能有二:①葡萄糖氧化率降低,神经细胞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供应; ②丙酮或甲基乙二醛的毒性使神经遭受损害。

人体需要量与食物来源 人体硫胺素营养状况的评价有下列几种方法:

(1) 以相当尿中每克肌酐的硫胺素排出量计算,成年人在66μg以上者,则可评为适宜。

(2)成年人口服5mg硫胺素以后,4h内排出200μg以上者为正常,低于100μg者表示缺乏。

(3)红血球中转酮酶活性的TPP效应,加入TPP后,酶活性增高超过15%者为硫胺素营养不足。

硫胺素的人体最低需要量为每日0.3mg/4184kJ(1000kcal),摄入量低于这个数值,即会出现厌食、恶心、便结和软弱无力等缺乏症状。每日膳食中硫胺素供给量,我国订为0.5mg/4184kJ(1000kcal),孕妇与乳母每日供给量为1.8mg。

硫胺素普遍存在于各类食物中,以谷类、豆类及肉类食物的含量较为丰富,籽粒的胚和酵母是硫胺素最好的来源。粮食碾磨愈精,加工粮中硫胺素的含量愈低,故应适当控制粮食加工精度。小麦粉出粉率为85、80、70%时,其硫胺素的保存率分别为89、63、20%;标准米、九二米、中白米和上白米的硫胺素保存率分别为59、52、42、37%。

鱼类体组织中存在一种能为热破坏的硫胺素酶,吃生鱼者容易发生维生素B1缺乏病。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63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