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营养与食品 >>维生素K

维生素K
 
摘要: 维生素K生理上与凝血作用有关。维生素K的命名即来自Koagulation(凝血)的第一个字母,以表示“凝血”的意思

维生素K生理上与凝血作用有关。维生素K的命名即来自Koagulation(凝血)的第一个字母,以表示“凝血”的意思。天然的维生素K有两组化合物,它们是叶绿醌(维生素K1)和甲基萘醌类(维生素K2),前者存在于绿叶植物,后者为细菌合成。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甲萘醌,即α-甲基-1,4萘醌称为维生素K3,这种环状化合物是天然维生素K族的基础结构,其生物活性较维生素K1和K2高。

维生素K1



维生素K2



维生素K3


维生素K对热稳定,但易被光和碱破坏,保存时需避光。

维生素K的吸收需要胆汁和胰液,用标记的叶绿醌实验证明,正常人维生素K的吸收率约为80%左右,而脂肪吸收不良患者吸收率为20~30%,被吸收的维生素K由淋巴乳糜微粒送入血液,随β-脂蛋白一起在血液中运转。维生素K摄入后1~2h在肝脏内大量出现,其他组织如肾脏、心脏、皮肤及肌肉亦有增加,24h后下降。人体肠细菌合成维生素K,并且部分能为人体利用,成为人体维生素K的重要来源。

生理功能 维生素K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肝脏生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它还调节凝血因子Ⅶ、Ⅸ和Ⅹ的形成。维生素K缺乏,血液凝结时间延长,严重时可发生出血。现已查明,肝脏中存在凝血酶元前体。这个前体的合成不需要维生素K,维生素K的生理功能在于将此凝血酶原前体转变为凝血酶元,凝血酶元前体与凝血酶原间的差别已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凝血酶原末端氨基酸残基中的谷氨酸全部为γ-羧基谷氨酸,而凝血酶原前体则全为谷氨酸。凝血酶元前体在维生素K的影响下末端氨基酸残基中的谷氨酸全部羧化为γ-羧基谷氨酸,并证明H14CO3-参入γ-羧基的残基中。


维生素K的凝血作用


维生素K的2,3环氧化物是维生素K在肝脏内的代谢产物,用丙酮苄羟香豆素(warfarin)处理动物后,环氧化物在肝脏内大量生成。丙酮苄羟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在于抑制将环氧化物还原为维生素K的还原酶,从而阻断维生素K和它的环氧化物在肌体内相互转化,中止维生素K在合成凝血酶元中的活性。

维生素K还参与体内氧化还原作用,是呼吸链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黄酶和细胞色素之间,参加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当维生素K缺乏时,肌肉中ATP及磷酸肌酸含量以及ATP酶活性都显明下降。维生素K增加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缺乏维生素K时平滑肌的伸展和收缩能力减弱。

人体需要量与食物来源 一般情况下人类很少有缺乏维生素K的现象。但当胆道梗阻、腹泻等疾病引起脂肪消化不良,或因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了肠细菌的生长等情况下,便有可能引起维生素K缺乏。新生儿肠道缺少合成维生素K的细菌,血液中凝血酶元低,约为成年人的20%。有时在临产前为了防止新生儿缺乏维生素K,给孕妇注射维生素K或给初生婴儿补充维生素K。

人体实验结果表明,每公斤体重每日摄入0.1μg维生素K,不能维持凝血酶元的正常水平,每公斤体重每日给0.5μg维生素K,血凝恢复正常; 每人每日摄入10μg维生素K20周,血液中凝血酶元下降;每公斤体重每日摄入1μg维生素K,足以维持凝血酶元于正常水平。人体维生素K的需要量为每公斤体重每日0.5~1.0μg。

维生素K在食物中分布甚广,以绿叶蔬菜含量最为丰富,动物肝脏也是维生素K的良好来源。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463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