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毒理学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
 
摘要: 一氧化碳(CO),无色、无臭气体。比重0.967。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氨水。空气中含量在12.5%以上时有爆炸危险。



一氧化碳(CO),无色、无臭气体。比重0.967。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氨水。空气中含量在12.5%以上时有爆炸危险。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均能产生CO。工业生产中主要见于炼焦、炼钢、炼铁以及制造石墨电极、煤气等。在合成氨、甲醇和甲醛的生产过程中需用CO作原料。矿井采掘爆破时,可以产生大量CO。吸入二氯甲烷后,可在体内代谢产生CO,而且在血液中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汽车排出的废气中含CO4~7%,是城市大气污染源。家庭用煤、木炭、煤气作燃料时,如通风不良或意外事故,常造成生活性一氧化碳中毒。正常人体内有少量内源性CO,系来自含铁血红素的分解,每小时产生0.42ml。吸烟时,烟气中CO含量高达4%,因此吸烟是CO进入人体的一个重要来源。

CO被吸入后,通过肺泡进入血循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HbCO),或与其他含铁蛋白质如肌红蛋白、二价铁的细胞色素等形成可逆性结合。但由于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50倍,又由于HbCO的离解速度仅为HbO21/3,600,因而HbCO较HbO2更为稳定。CO为非蓄积性毒物,其吸收与排出,取决于空气中的CO分压和血液中HbCO的饱和度(即Hb总量中被CO结合的百分比)。在空气中含不同浓度的CO时,吸收与排出到达平衡状态(即吸入量与排出量相等)时的HbCO%如下表:

空气中CO浓度、接触时间与血液中HbCO%的关系

空气中CO浓度

HbCO%

mg/m3

ppm

接触1小时

接触8小时

到达
平衡状态时

12
23
35
70
115

10
20
30
60
100

0.4
0.8
1.3
2.5
3.6

1.4
2.8
4.0
8.7
12.9

1.7
3.3
5.0
10.0
16.0

血液中HbCO含量可直接反映中毒程度和决定中毒症状,如下表:

空气中CO浓度与血中HbCO%、人体反应的关系

空气中CO浓
度mg/m3

吸收半量时
间(分钟)

平衡状态下
HbCO%

人体反应

58.5
117
292.5
582.5
1,170
11,700

150
120
120
90
60
5

7
12
25
45
60
90

轻度头痛
中度头痛、眩晕
严重头痛、眩晕
恶心、呕吐,可能虚脱
昏迷
死亡

由于HbCO含量与空气中CO浓度及接触时间成正比,故可用下列公式推算血中HbCO的百分比,以粗略估计中毒程度:

式中CO为空气中CO浓度(ppm),t为接触时间 (分钟)。此外,有些因素可增高机体对CO的敏感性,如紧张的体力劳动、疲劳、贫血、饥饿、营养不良等,以及环境中有高温或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氰化物、苯、汽油等同时存在时。

停止接触CO后,血液中的HbCO可以离解而释出CO,以原形态经肺排出。其半减期与吸入气体中氧分压呈反比关系,例如,吸入正常空气时半减期是4~5小时,如吸入一个大气压的纯氧,则平均半减期为80.3分钟。

CO的急性毒作用主要是引起机体缺氧,而且HbCO的存在使HbO2难以离解,又使缺氧加重。因而,含50%HbCO的患者的缺氧症状比Hb只有50%的患者严重得多。此外,吸入的CO浓度较高时,还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二价铁相结合,直接抑制细胞内呼吸,造成内窒息。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肌对缺氧特别敏感,故受损也最严重。严重CO急性中毒后可能产生神经精神方面的后遗症或迟发性脑病。现已证实,长期接触CO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如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比非吸烟者高,认为CO是一个主要因素。兔暴露于有CO的空气中,使血中HbCO达15%,共8~10周,可见到血管壁胆固醇沉积及血管硬化。如以胆固醇直接喂饲动物,则在同时接触CO的动物中,其血管壁的胆固醇沉积量比不接触CO组多4倍。长期接触CO,由于机体缺氧,可使红细胞代偿性增多。

对于急性大量吸入CO者,应使其尽快脱离接触场所,吸入氧,以加速HbCO离解。严重昏迷,且血液中HbCO浓度较高时,应加压给氧。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927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6
  • 更新时间: 2013-01-06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