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营养与食品 >>毒蕈食物中毒

毒蕈食物中毒
 
摘要: 为食用有毒蕈类引起的食物中毒。蕈类通称蘑菇或蕈子,属真菌。因有较大的子实体,又称大型真菌。蕈类常分为食蕈,条件可食蕈和毒蕈三类。食蕈味道鲜美,有一定营养价值;条件可食蕈,主要指通过加热、水洗或晒干等处理后方可食用的蕈类(如白乳菇等); 毒蕈系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

为食用有毒蕈类引起的食物中毒。蕈类通称蘑菇或蕈子,属真菌。因有较大的子实体,又称大型真菌。蕈类常分为食蕈,条件可食蕈和毒蕈三类。食蕈味道鲜美,有一定营养价值;条件可食蕈,主要指通过加热、水洗或晒干等处理后方可食用的蕈类(如白乳菇等); 毒蕈系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我国食蕈约三百余种,毒蕈一百余种,其中含剧毒者仅十多种。毒蕈中毒多发生于气温高而多雨的夏秋季节。常由于个人或家庭采集野生鲜蕈食用,缺乏经验,误食毒蕈引起。因此多散在发生。毒蕈的有毒成分比较复杂,常一种毒素含于几种毒蕈之中,或一种毒蕈又可含有多种毒素。几种有毒成分同时存在时,有的互相拮抗,有的互相协同,因而症状较为复杂。且毒蕈含毒素量又因地区、季节和生长条件不同而异。个人体质、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等均与能否引起中毒或中毒的轻重有密切关系。

原浆毒毒蕈中毒 (1)有毒成分和毒性:某些毒蕈含原浆毒,原浆毒系指可使体内大部分器官发生细胞变性的毒物。根据其有毒成分的化学结构称为毒肽类。毒肽类主要包括两类,即毒伞七肽类和毒伞八肽类。含这些毒肽的蕈类主要有毒伞属的毒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以及褐鳞小伞等。毒伞七肽类和毒伞八肽类均为对热稳定的一种环肽化合物,其主要区别在于某些化学特征,毒性作用速度和机理。前者由七个氨基酸组成,后者由八个氨基酸组成。前者作用速度快,给大鼠或小鼠以大剂量时,1~2h内可致死。后者作用速度慢,潜伏期较长,给很大剂量也不会在15h内死亡,但后者的毒性较前者大10~20倍。毒伞八肽对人的致死量为0.1mg/kg体重,故一个重50g的鲜白毒伞(约含7mg的毒伞八肽)可使一成人致命。毒伞七肽主要作用于肝细胞内质网,可使内质网中出现许多空泡。毒伞八肽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肾脏的细胞核,使核仁断裂,染色质缩合成团块和RNA减少。但细胞质也受累,中毒后48h出现,很快发展为细胞坏死。另外,肾小管受侵犯,说明通过肾小球过滤的毒素的吸收是发生肾病的重要因素。

(2) 毒肽中毒症状: 毒肽类中毒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六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和恢复期。潜伏期的长短可因毒蕈中两类毒肽含量比重不同而异,一般为10~24h。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称为胃肠炎期。有少数病例出现类霍乱症状,并迅速死亡。胃肠炎症状消失后,病人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不思饮食,但该时毒肽则逐渐侵害实质性脏器,称为假愈期。此时,轻度中毒病人肝损害不严重,可由此进入恢复期。严重病例则进入内脏损害期,损害肝、肾等脏器。肝脏可肿大,甚至可发生急性肝坏死。此时患者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活力增高,因肝糖原储备耗竭而血糖明显降低。所有肝原性凝血因素均同时下降,可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死后病理检查,发现肝脏有脂肪变、充血和坏死。肾脏受损时,尿中出现蛋白、管型和红细胞。肾脏也可出现水肿、脂肪变性、坏死和中心萎缩等。由于肝脏的严重损害可发生肝昏迷,如烦躁不安,或淡漠思睡,甚至进入惊厥昏迷,中枢神经抑制或肝昏迷而死。死亡率可高达90%,经积极治疗的病例,一般于2~3周进入恢复期,各项症状和体征渐次消失而痊愈。

(3) 其他原浆毒毒蕈中毒 鹿花蕈含有鹿花蕈素,易水解成活性物质一甲基联氨,是原浆毒的另一类型,其化学结构与环肽不同,分子式为C4H8N2O,溶于乙醇、熔点5℃,低温易挥发,易氧化,对酸碱不稳定。因可溶于热水,故煮熟弃去汤汁,可达安全食用目的。一甲基联氨可随水蒸气挥发,曾有因烹调该菌吸入蒸汽而引起中毒的报道。中毒症状与毒肽类相似。

神经毒毒蕈中毒 毒蕈含有的神经毒约分为四类: 毒蝇碱、异唑衍生物、色胺取代物和幻觉原等。

毒蝇碱 毒蝇碱主要含于丝盖伞属和杯伞属蕈类,在某些毒伞属如毒蝇伞和豹斑毒伞等也存在,但含量较少。毒蝇碱可溶于酒精和水,不溶于乙醚,分子式为C6H20O2N+。毒蝇碱的几种异构体中,以L(+)毒蝇碱活性最大,可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有拮抗阿托品作用。0.003μg/kg体重可使离体蛙心脏跳动缓慢,0.01μg/kg体重可使猫血压下降。一般烹调加热对其毒性无影响。中毒症状一般于食后15~30min出现,最突出症状为大量出汗。严重者发生恶心,呕吐和腹痛。另可有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和呼吸急促,有时出现幻觉。重病例和死亡较少见。

唑衍生物 毒蝇伞和豹斑毒伞中毒时, 均可能引起强烈的中枢神经症状,但并非毒蝇碱所引起。其主要毒素为异唑衍生物, 称碏子树酸(鹅膏蕈氨酸)及其脱羧产物毒蝇母,毒蝇母为毒性型。一般烹调加热对它们的毒性无明显影响,但干燥可使其毒性逐渐消失。摄食毒蕈后,一般20~90min出现症状,开始可能有胃肠炎症状,但较轻微。约一小时后,病人有倦怠感,头昏眼花和嗜睡。随后可出现视觉模糊,产生颜色和位置幻觉,狂躁以及谵妄。严重中毒儿童,可出现复杂的神经症状,并可发展为惊厥和昏迷。一般不经治疗症状于6~9h自行消失,必要时可给抗惊厥药物。

光盖伞素及脱磷酸光盖伞素 某些光盖伞属、花褶伞属和球盖菇属的蕈种含有光盖伞素及脱磷酸光盖伞素,这两种毒素均为色氨酸的置换物。脱磷酸光盖伞素对氧敏感,光盖伞素较为稳定。易溶于水,可被沸水提取。光盖伞素的毒性作用与交感神经的刺激作用相类似,摄入5~15mg的毒素或相当于该剂量的干蕈1~3g可引起高血糖,体温升高,瞳孔散大,呼吸急速,心跳加速和血压上升。并有视觉、听觉与味觉等方面的幻觉和烦躁不安。症状可持续数小时,一般即可恢复。以上两种毒素的作用相同。

幻觉原 含于桔黄裸伞。摄入该蕈后,15min发生醉酒样症状,视力模糊,感到房间变小,物体颜色奇异,脚颤抖并有恶心,数小时后可恢复。我国黑龙江、福建等省均有此蕈生长。

胃肠毒毒蕈中毒 伞蕈属中有许多品种可食,有些品种可引起胃肠症状。严重者可有腹部痉挛和剧痛。其所含毒素可能为类树脂物质,一般无死亡发生。伞蕈属的某些品种含有酚,或类甲酚的化合物。乳菇属、粉褶蕈属和白蘑属的某些品种含有胃肠刺激物。乳菇属生吃有毒,如毛头乳菇的浸出液可使豚鼠和兔致死,亦可引起儿童死亡,但加热处理后,可以食用。

溶血毒毒蕈中毒 此型中毒主要为误食鹿花蕈引起,其溶血症状由鹿花蕈素所致。其他原浆毒毒素类亦可引起溶血型症状,潜伏期为6~12h,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和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

急救治疗 应及时采用催吐、洗胃、导泻和灌肠等方法以迅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素,以洗胃尤为重要。急救治疗可按毒素和症状不同分别进行。如为胃肠炎症状可进行对症处理;如为神经毒的毒蝇碱引起,应立即注射阿托品;如为异唑衍生物引起的精神症状,可给予镇静剂。如为原浆毒毒伞属中毒,可用巯基解毒药如二巯基丁二酸钠和二巯基丙磺酸钠,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与毒肽类毒素相结合,打断毒素分子的硫醚键,减少毒素活力,从而保护体内含巯基酶的活性,或使已与毒素结合的含巯基酶恢复活性。有溶血现象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贫血严重者,应及时输血。

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毒蕈中毒,卫生部门应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蕈种调查,制定本地区毒蕈图谱,并广为宣传,以提高广大群众的识别能力。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有组织的采集蕈类。凡是识别不清,或是过去未曾食用的新蕈种,必须经有关部门鉴定,确认无毒后,方可采集食用。条件可食蕈类,应明确规定处理方法。如某些鲜蕈须干燥2~3星期以上方可出售。或其鲜蕈须先于沸水中煮5~7min并弃去汤汁后方可食用。关于食蕈和毒蕈的鉴别尚缺乏简单可靠的方法。鉴定时,除外形特征外,尚需通过显微镜进行形态结构的观察才可确定。应用尾草履虫鉴别食蕈与毒蕈,方法简易快速,有一定可靠性,值得进一步研究试行。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66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