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放射医学、护理医学 >>化学武器防护医学

化学武器防护医学
 
摘要: 化学武器防护医学简称防化医学,是研究化学战剂中毒防护问题的一门医学专业。当前世界上化学战的威胁依然严重存在,故防化医学在现代军事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化学武器防护医学简称防化医学,是研究化学战剂中毒防护问题的一门医学专业。当前世界上化学战的威胁依然严重存在,故防化医学在现代军事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战争条件下,化学武器可用于对敌方进行突然袭击,企图造成大规模的杀伤效果,使敌方丧失战斗力。防化医学的任务是在化学战中应用医学手段,配合防化部门的防御设施和防护器材以及其它物理和化学防护措施,开展侦毒、检毒、消毒、防护、急救和治疗等项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最大限度地使部队和人民群众免受或减轻化学武器的伤害; 一旦出现伤员,能及时得到洗消、急救和治疗,并使伤员迅速撤离毒区,运送到安全地带。同时,对平时发生的有类似毒理作用的毒物中毒病例,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

防化医学包括下列三方面的内容: ①化学战剂中毒的毒理学问题,此处系指广义的毒理学,其中包括化学战剂中毒的医学防治问题。②化学战剂对食物和水源染毒的卫生学问题,即食物和水源中化学战剂的侦检,消毒和处理问题。③化学战剂中毒伤员的洗消问题。至于器材装备、防护工事、地面以及道路等的大范围洗消或空气中化学战剂的侦检则不属于医学防护的范畴。

化学战剂毒理学是在一般毒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毒理学分支,其研究对象为化学战剂,它构成了防化医学的主体部分。化学战剂毒理学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观察、现场调查和实毒作业等方法,研究化学战剂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其内容包括化学战剂的毒性、入侵途径和体内代谢动力学;化学战剂进入体内引起的生物化学、病理生理、病理形态等变化; 以及化学战剂中毒的诊断、预防、治疗和防治药物的作用机理。

军事毒理学的内容要比化学战剂毒理学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除化学战剂毒理学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军事行动中发生的其它化学事故所涉及的毒理学问题以及放射毒理学。上述其它化学事故系指由于炸药、硝烟、燃料、润滑剂、溶剂、发烟剂或燃烧剂等爆炸燃烧时的烟雾,发射火箭或导弹时推进剂的烟雾以及火灾和消防用化学品烟雾引起的中毒事故。

半个多世纪以来,化学战的威胁在军事上促进了进攻与防御两方面的发展。在进攻方面,发展了化学战剂毒理学,研究与寻找新型化学战剂成为主要目的。近30年来,为了扩大化学武器的使用效果,对化学弹药的发射技术和布洒工具的研究,也为发展现代化学武器的重要内容。在防御方面,发展了化学战剂防护学,其目的为研究集体和个人防护措施,如防护工事、防毒面具和防毒衣等,还有毒剂侦检器材、消毒剂和消毒装备等研究。上述方面的任务主要由防化学部门承担。在医学防护方面,研究发展了防护药品,如防毒油膏、防治药物、急救用自动注射器以及战地人工呼吸器等。同时也加强对受毒剂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作检定和消毒处理的研究,制订食物和饮水中毒剂最高容许浓度的标准,尤其是大力开展毒剂中毒的诊断、急救、综合治疗和中毒伤员的护理与后送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为了提高医学防护水平,对毒剂中毒机理,包括中毒后机体生理功能、生化过程、病理变化、药理反应以及毒剂和防治药物在体内代谢动力学等基础研究,相应地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防化医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它的发展和化学战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第一阶段的发展集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914~1918)。其主要特征是发现了一些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学品作为战剂,在乘敌不备之际造成重大伤亡。德军首先于1915年4月22日开始了大规模的氯气攻击,使法军遭受严重伤亡,从而揭开了现代化学战的序幕。这一突然袭击,立即引起了当时各交战国的重视,迅速建立了化学战专门机构和部队,这些国家的化学家和医学家也都投入到研制新化学战剂的活动。当时的战场也成了评选新化学战剂的试验场。整个大战时期内,化学战造成约130万人员的伤亡。战后各国人民反对化学战的舆论甚为强烈,各国政府终于在1925年签订了著名的《日内瓦议定书》(Geneva Protocol),规定在战争中禁止使用窒息性气体和其他毒剂,也禁止使用细菌武器。我国政府于1952年发表声明承认该议定书。随着新化学战剂的不断出现,各种形式的低级防护器材,如简易防毒面罩、低性能的防毒面具、防毒衣以及各种消毒剂等相继出现。那时候的防化手段基本上依靠器材防护,医学防护只是处于萌芽状态。尽管如此,比起未有防护时,明显削弱了化学战剂的杀伤威力。

第二阶段的发展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最为突出。事实上,在日内瓦议定书签订后,一些国家在侵略战争中仍然使用化学武器。例如: 1935~1936年意大利军队在侵略阿比西尼亚 (现今埃塞俄比亚),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侵华战争中,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对新化学战剂的研究更加广泛,德国发现了有机磷化合物中有一类特定化学结构的物质,对生物具有高效速杀作用,尤对哺乳动物和昆虫有剧毒,后来终于研制出一类神经性毒剂。法西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贮存了大量神经性毒剂,如塔崩(ta-bun)、沙林(sarin)等,其他一些国家也都在十分秘密的条件下研制该类毒剂。当时各交战国之间对此均有所警惕。为此缘故,这类新化学战剂一直未在战场上使用过。这说明“有备无患”是军事上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这个阶段在防护方面的主要进展是针对一批已知毒剂的侦检方法,使之更灵敏、更专一和简便化;对个人防毒装备和集体防护工事使之更严密、耐用和适合防化学战的要求; 在医学防护方面,对各类毒剂的毒理学、防治医学和特效抗毒剂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抗路易氏剂BAL即是一例,从而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

第三阶段的发展仍然是和国际间战争相联系的。从五十年代开始,迄今已有30年历史。近二、三十年内化学战的特点是强国、大国在侵略弱国、小国的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其目的除了企图赢得战争的暂时胜利外,侵略者选定特殊的战场来试验和评价一些新化学战剂的实际杀伤威力。例如,美军在越南大规模使用植物杀伤剂,使大面积森林和农作物遭到毁灭,造成生态明显失调,严重威胁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甚至生命。在化学战剂方面,进一步研究发展新型致死性毒剂,并积极寻找和评选非致死性的失能剂,其主要目的是使对方人员暂时丧失战斗能力,不战而败。同时毒剂评选对象更加广泛,除人工合成的剧毒化学品外,还包括植物毒素、动物毒素以及真菌毒素,后者就有国外近年来报道的苏军使用的“黄雨”毒素。它们中间有一些代表化合物均被看作是候选的或潜在的化学战剂。

在医学防护方面,对神经性毒剂为主的各类毒剂的防治研究都有显著进展,特别各类毒剂的中毒机理,防治药物及其复方,抗毒剂剂型和各种型式的自动注射器,消毒、急救包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较为突出的进展之一是在理论上肯定了神经性毒剂对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是这类毒剂产生致命性损伤的原因; 并发现肟类药物具有恢复中毒酶活性的作用,从而开辟了中毒酶重活化剂的合成化学与药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为治疗神经性毒剂中毒提供了各种有效药物。在抗路易氏剂BAL生化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另发现了二巯基丙磺酸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等特效抗毒剂。在精神性失能剂中毒的抗毒剂研究方面,确定了失能剂BZ的毒理作用,主要在于使中枢神经系统高级活动失调,特别是对胆碱能受体具有很强的结合作用,从而发现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依色林、催醒宁等,对BZ中毒起到有效的抗毒作用。对其他杀伤性毒剂的中毒机理和防治研究均获得了相应的进展,如发现了氰类毒剂有效抗毒剂对二甲氨基苯酚。为化学武器的医学防护提供了比较有效的措施。这些研究成果使防化医学的水平明显提高,部队防化装备日趋完善。化学战剂毒理学和防治药物药理学的研究成就还为现代基础医学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受体生物化学和生化毒理学等的突出进展就是基础医学和防化医学互相促进而取得的。今后防化医学的发展必将随着现代科学和现代化学战的发展而向前推进。

我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在战争中使用包括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并且要在各种国际性的有关活动中,为彻底销毁这些武器作出应有的努力。为了防御敌人在未来战争中以化学武器对我发起突然袭击,我国军事医学科学工作者早在建国初期就重视防化医学的研究与发展,近30年来已经培养和建立了一支专业性的科学技术队伍,不断为化学武器医学防护提供有效的措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防化医学的发展必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489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8
  • 更新时间: 2013-01-0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