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放射医学、护理医学 >>各国急性放射事故病例

各国急性放射事故病例
 
摘要: 急性放射病是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根据照射的剂量大小、病程发展的急缓和预后结局可分为骨髓型(造血型)、肠型和脑型三类。

急性放射病是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根据照射的剂量大小、病程发展的急缓和预后结局可分为骨髓型(造血型)、肠型和脑型三类。骨髓型又可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短期内大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也可发生内照射急性放射病(见“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的效应”)。

急性放射病在平时比较罕见,我国仅有数例。人类急性外照射放射病最早发生在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当时观察不可能详尽,故多数缺乏早期资料。此后在核工业发展中,对偶尔发生的事故病例观察和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丰富了对急性放射病规律的认识,并作了大量的实验治疗研究,其中大动物的实验资料与人的急性放射病颇相近似,这些都是人们认识急性放射病重要的根据。事故病例的照射条件比较复杂: 日本原子弹受害者多为合并烧、冲复合伤(核现场动物实验也有类似情况);美国比基尼岛氢弹试验中受放射性落下灰伤害者除外照射外,还合并内污染及局部皮肤放射性损伤;平时放射事故中,有剂量较为均匀的反应堆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有时合并身体局部部位严重放射性损伤;有的放射源被拿走,放在身边,造成全身极不均匀的剂量分布,局部可小至数十拉德,大至数万拉德而导致严重骨质破坏、坏死、病理性骨折;也有多达十数次分别以头、腹部为中心的肿瘤分割照射事故; 甚至将放射源长期放在家中达数周之久,造成一家数口人的亚急性放射病。

1960年以来召开过九次讨论放射事故的国际会议。据1979年在美国Oak Ridge召开的“放射事故处理的医疗基础”的国际会议统计,在1945~1979年期间世界范围内所报告的放射事故有98起,共562人受到辐射损伤,其中有306人(54.4%)受到超过剂量标准的照射(指全身剂量超过25rem,皮肤局部剂量超过600rem,关键器官剂量超过75rem,由外部进入的放射性物质大于体内最大容许积存量的二分之一)。这些事故的发生类型列于下表。除此之外,苏联还报道过九起放射事故,共11人遭受急性辐射损伤。

本条仅就外照射所造成的急性放射病病例简述如下:

(1) 100~200rad组,为轻度急性放射病,共80多例。

世界范围发生的主要放射事故


事故类型事故数受到超过剂量
标准的人数
涉及的
总人数
死亡人数
临界事故
全身外照射
严重内照射
局部辐射损伤
总计
14
20
16
48
98
41
177
22
66
306
91
372*
23
76
562
5
9
2
0
16



*包括1954年马绍尔群岛热核试验爆炸受照射的290人

(引LA Sagan and SA Fry,1980)

主要临床表现为病程分期不明显,症状轻微。少数有恶心,个别有呕吐,外周血白细胞数最低一般在3000/mm3以上,其中有6~7人降至1000/mm3;无发热,体温都低于38℃,血小板最低值为50,000/mm3,也有个别病例降到35,000/mm3,无出血;脱发只见于落下灰局部作用的病例。一般无需特殊处理,预后良好。


(2) 200~400rad(350rad)组,为中度急性放射病,共30多例。主要临床表现及血液学变化为分期明显,病情经过典型,骨髓受抑制。早期均有呕吐,但无腹泻,通常在20~30天后进入极期。一例病人(260R)晚至37天时才开始脱发。外周血白细胞数于照后18~35天降至1000~3000/mm3,出现发热,口咽炎,体温升达39℃以上。有一组病例,在照后30~45天,白细胞数降至800~4000/mm3;血小板数于照后24~33天降至20,000/mm3以下,个别低到2500/mm3,有的病例偏高,达32,500/mm3,也有不少病例在30~45天血小板才降至20,000/mm3以下。所有病例均出现皮肤粘膜可见部位的出血点,个别有尿血。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在照后15~32天降至 400/mm3左右。治疗原则:300rad以下者用一般简易保护性隔离,对症处理即可;300rad以上偏重病例,除保护性隔离避免外源性感染外,还使用抗菌药物,有指征地输血或有形成份,经积极与正确治疗可望恢复。

(3) 400~600rad(550rad)组,为重度急性放射病,共20多例。主要临床表现及血液学变化为骨髓严重抑制。照后2小时内即见中度或严重呕吐,亦有轻度腹泻,通常15~25天进入极期,13~18天开始脱发。外周血白细胞数于照后17~34天可降至200~1000/mm3,出现感染,体温升至39℃以上。血小板数于照后15~30天降至20,000/mm3以下,个别低达2400/mm3,有皮肤、粘膜出血,也有中度或严重柏油样便。有中度贫血。淋巴细胞数在3天内降至500/mm3以下(50~970/mm3)。治疗原则:需进行严格的保护性隔离,安静卧床,给予丰富的营养,综合治疗。假愈期应预防感染;美国早年的病例主张有感染指征时用抗菌药物。防止出血,输新鲜血或有形成份。极期时抗感染,抗出血,并纠正酸碱中毒,维持水电平衡。恢复期时应对症治疗促进造血功能。对部分病例还进行了胚肝移植或骨髓移植,但个别病例仍未能免予死亡。

(4) 600~1000rad(550~1000rad)组,为极重度急性放射病,共有3例。主要临床表现及血液学变化,除与重度放射病相似外,假愈期更短,可在10天以内即进入极期。外周血白细胞数和血小板数下降更快,前者可低于200/mm3,后者低于10,000/mm3,有严重出血及感染。脱发通常在14天左右。常发生柏油样便。治疗原则:同重度急性放射病,需用骨髓移植,预后严重。

(5) 1000~5000rad组,表现为肠型急性放射病,共有5例。主要临床表现及血液学变化为早期发生腹泻,肠麻痺,肠套叠和肠粘膜脱落。第2天开始有少量脱发或死前无脱发。3天内外周血淋巴细胞降至0,数日内进入极期,白细胞最低降至200/mm3以下,有发烧和口咽炎。血小板可降至0或20,000/mm3以下;出血不明显,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四例在2周内死亡,一例在18天死亡。治疗原则:同极重度急性放射病,维持电解质平衡,少数近1000 rad照射者,经骨髓移植可望救治。

(6) 5000rad以上组,为脑型急性放射病,共有6例。受照射后立即有呕吐、腹泻和嗜睡、震颤、惊厥、运动失调等意识障碍及休克的表现; 6~24小时内外周血淋巴细胞可降至0,病情进展迅速,全都在1~3天内死亡。治疗原则。抗休克、镇静,对症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救治方案。

应当说明,由于过去在事故病例报道中使用的照射的剂量单位混乱,并且只是在六十年代后才启用吸收剂量。故本条中使用了伦(R)、雷姆(rem)和拉德(rad)等单位。可以把它们都近似地视为吸收剂量——拉德(rad)。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995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8
  • 更新时间: 2013-01-0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