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皮肤病学

皮肤病学
 
摘要: 皮肤病学是临床医学中专门研究皮肤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发生发展规律、组织病理、症状、诊断及防治的学科。皮肤病可由细菌、霉菌、病毒、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所引起,也可由代谢、免疫障碍、遗传因素、物理及化学因素引起,还有不少至今病因未明。

皮肤病学是临床医学中专门研究皮肤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发生发展规律、组织病理、症状、诊断及防治的学科。皮肤病可由细菌、霉菌、病毒、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所引起,也可由代谢、免疫障碍、遗传因素、物理及化学因素引起,还有不少至今病因未明。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被覆全身,是人体抵御外界有害因素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具有保护皮下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皮肤通过汗液的排泄和挥发,散发热量而调节体温; 降低汗腺活动和表层血液循环,阻滞热量的消失而保护体温。表皮角层细胞紧密而交叉结合,可以减少或避免有害物质的吸收和体液的外渗。表皮细胞不断的角化过程或转化过程,即表皮最下层的新生基底细胞向棘层、粒层和角层转化,以致最后脱落,使表皮处于相对平衡的恒定状态,可减少或避免外围各种刺激性伤害。表皮细胞新生或脱落比例的过度增加或减少,使其失去平衡,会影响表皮厚度及功能而导致皮肤病。皮肤是一个突出的反映器官,有高度发育的感受器和丰富的传导装置与中枢神经系统相连接,将体内组织和器官的异常情况反映到皮肤,同时又将外围环境各种刺激反映到大脑中枢而引起相应的反应。因此许多皮肤病不仅是外来刺激的局部表现,也常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前者如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 后者如急性传染病中的天花、水痘、麻疹、风疹、猩红热、传染性红斑,慢性结缔组织病的红斑性狼疮、硬皮病、皮肌炎,代谢病中的黄瘤病、卟啉病、皮肤淀粉样变性以及维生素A、核黄素、菸酸的缺乏病等,它们的皮肤表现不但是各该病的主要症状,而且为诊断的主要依据。大多数皮肤病与变应性及免疫有关,最突出的如比较多见的药疹,重者可危及生命,如能掌握变应性规律、严格控制用药,则可减少或避免一些药疹的发生。通过各种皮肤试验,如结核菌素、麻风菌素、癣菌素、被动转移、二硝基氯苯等试验,可以了解受试者的免疫情况,对某些皮肤病的防治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皮肤是人体的暴露部位,又是内外环境各种因子的反应器官,所以皮肤病种类很多,其中许多是常见多发病,如疣类、癣病、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湿疹、瘙痒病等,有些病种如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大疱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等,不但影响健康、偶尔还可危及生命。

我国对皮肤病的发现较早,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中已有“疥”的记载。《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皮肤病不下数十种,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中载有皮肤病100多种。明陈实功撰著的《外科正宗》可说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皮肤病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皮肤病学有了迅速的发展。解放初期即出版 《中华皮肤科杂志》,成立皮肤病研究所,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先后成立了医学霉菌室、皮肤病病理室、生理室、生化室、免疫室、理疗室、中医中药研究组、职业性皮肤病研究组等。到60年代初期,我国就控制和基本消灭了梅毒、雅司、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疥疮等。对职业性皮肤病的防治、中医中药或中西医药相结合的疗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我国皮肤病学的临床资料是十分丰富的,祖国医学的伟大宝库已初放光芒。今后还要在霉菌、病理、生理、生化、变态反应和免疫、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加强基础与临床、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研究,为建立我国皮肤病学派、对世界皮肤病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90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