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营养与食品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
 
摘要: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特点是以毒素中毒为主,同时也可具有感染的机理。病原体蜡样芽胞杆菌主要于灰尘、蟑螂等昆虫虫体、不洁食具上广泛存在。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特点是以毒素中毒为主,同时也可具有感染的机理。病原体蜡样芽胞杆菌主要于灰尘、蟑螂等昆虫虫体、不洁食具上广泛存在。食品被污染后,如室温较高,即于食品中大量繁殖,并可引起食物中毒。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剩饭、剩菜、凉拌菜等引起者在我国较为常见。

病原体 蜡样芽胞杆菌是需氧性、有运动力、可产生芽胞的革兰阳性杆菌。1950年,挪威Hauge研究了一次食入甜食后引起的食物中毒,即明确指出蜡样芽胞杆菌的致病作用。本菌在肉汤中生长混浊,不透明,边缘不齐呈扩散状,迎光检视如白蜡膜状。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灰色,如毛玻璃状,有溶血作用; 本菌可水解淀粉和发酵葡萄糖,不发酵甘露醇和鼠李糖,卵磷脂酶阳性,靛基质和硫化氢阴性,可迅速液化明胶。对氯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青霉素、磺胺嘧啶对本菌无抑制作用。

流行情况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有明显季节性,常以夏秋季(6~10月) 最高。引起中毒的食品常于食前由于保存温度不当,放置时间较长,给污染于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或食品经加热而残存的芽胞以生长繁殖的条件,致食后导致中毒。中毒的发病率较高,一般为45~100%。中毒发生与性别和年龄无关。潜伏期的长短与中毒症状有关,以呕吐症状为主的中毒,其潜伏期较短,仅1/2~5h。以腹泻症状为主的中毒,潜伏期较长,常为8~16h。

本菌的污染源主要为泥土和灰尘,通过昆虫(蟑螂等)、不洁用具和不卫生食品从业人员传播。食品原料中有蜡样芽胞杆菌存在可能是个潜在危险。本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在集团中大规模暴发,也可家庭暴发或散在发生。国内,自1973年吴光先首次报告某工厂托儿所因吃剩饭所做的泡饭引起呕吐型食物中毒以来,先后已有十多个省、市、县卫生防疫站报告,其中毒食物有剩小米饭、剩大米饭、米粉、剩高粱米饭、剩菜和甜酒酿等。这些食物均因受到蜡样芽胞杆菌的大量污染而使人食后发生中毒。国外自英国1974年报道由米饭引起呕吐型食物中毒后,澳大利亚、芬兰、荷兰和美国也相继有报告。

引起中毒的食品 该菌食物中毒所涉及的食品种类繁多。包括乳类食品、肉类制品、蔬菜、汤汁、马铃薯、豆芽、甜点心、调味汁、凉拌菜、米粉和米饭等。我国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米饭、米粉,少数为肉类和豆类制品,欧美一些国家,大多由甜点心、肉饼、凉拌菜和乳肉类食品引起。引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食品大多无腐败变质现象,进行食品的感官鉴定时,除米饭有时微粘、入口不爽或稍带异味外,大多食品的感官性状完全正常。这种现象很可能与该菌分解特性(主要系糖类分解菌)有关。发病机理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是由于该菌产生肠毒素之故。大量活菌的存在,不仅可使毒素量增高,且促进中毒发生。蜡样芽胞杆菌有产生和不产生肠毒素菌株之分,在产生肠毒素的菌株中,又有产生致呕吐型综合征和致腹泻型综合征两类不同肠毒素之别。致呕吐型综合征的肠毒素具有耐热性,可在米饭中形成,致腹泻型综合征的肠毒素不耐热,可在包括米饭在内的各种食品中产生。致呕吐型综合征的肠毒素至今尚未能分得,致腹泻型综合征的肠毒素已得到提纯,经纯化的蛋白质肠毒素分子量为55,000~60,000。

该菌所致腹泻肠毒素可于豚鼠真皮产生坏死反应。于家兔皮肤可增进毛细管渗透性,并可在肠道激活上皮细胞膜上的腺嘌呤环化酶,使细胞间的ATP转变为环磷酸腺苷。后者使粘膜细胞分泌水和电解质,因此致腹泻肠毒素在家兔回肠襻可引起液体蓄积。将免疫家兔所得抗肠毒素血清致敏红细胞后,用血球凝集技术检查食品中致腹泻肠毒素极为敏感,其最低检出量为0.004μg/ml。致腹泻肠毒素虽能于各种食品中形成,但也有认为可在细菌进入机体肠道后产生,因而也有将该菌引起的腹泻型食物中毒列为肠毒素性肠病。辽宁桓仁县和安徽合肥市报道的剩小米饭和甜酒酿引起的呕吐型食物中毒,患者血清中有蜡样芽胞杆菌的抗体存在,其滴度分别为1:40~1:80和1:64~1:128。因此该菌引起的呕吐型食物中毒除毒素因素外,细菌也可能起一定作用。据此可认为,该菌呕吐型食物中毒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毒素,其次才是感染。

临床表现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呕吐型以恶心、呕吐为主;腹泻型以腹痛、腹泻为最多见。呕吐型中,头昏、四肢无力、口干、寒颤、结膜充血和腹泻等症状亦有发生;体温升高、手足抽搐和表现为III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的两侧眶骨膜浮肿现象则较为少见。腹泻型中,恶心、呕吐、胃痉挛和发烧等症状亦间或发生。两型均可有因剧烈吐泻而出现脱水的病例。此菌食物中毒的病程较短,腹泻型为16~36h,呕吐型为8~12h,预后均良好,无死亡。

实验室检验 诊断一般是根据流行病学线索、食品中检出大量蜡样芽胞杆菌以及临床表现作出。深入的调查尚应包括细菌毒性测定、肠毒素检查和血清分型等。

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测定,可用含甘露醇的酚红卵黄多粘菌素琼脂平板分离,菌落周围由于产生卵磷酯酶而形成菌晕,同时此菌不发酵甘露醇。菌落具红色背景而易于识别,如于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则更有利于分纯及平板计算。此菌也可用荧光抗体技术直接从食品中检出。本菌在每克食物中含量大于105时,即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发生。也有人将每克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数定为1.8×107个作为食物中毒的判断依据之一。

从食物中毒样品检出的菌株对小白鼠有毒力。将该菌16~24h的肉汤培养物注射于小白鼠腹腔可发生死亡。将分离株分别制成以米饭和肉汤为培养基的肠毒素浓缩物用猴子作管饲试验,观察其是否发生腹泻或呕吐症状,可借以判别致呕吐型或腹泻型中毒的病原。如能用蜡样芽胞杆菌H因子血清进行分型,则也可用作区别中毒类型的参考。该菌可按其鞭毛抗原的不同分成18个血清型。从腹泻型食物中毒样品分得的菌株,其血清型为2、6、8、9和10。从呕吐型食物中毒样品分得的菌株,其血清型为1、3和5,而来自与食物中毒无关的菌株则往往不能分型。从腹泻型中毒样品分得的菌株,以其培养物滤液用家兔回肠襻技术、豚鼠真皮反应和家兔皮肤毛细管渗透性试验,均呈阳性反应,可显示出肠毒素作用。

检查腹泻型中毒食物中的肠毒素,可用血球凝集技术,滴度于1:32以上即有诊断价值。如能取得患者恢复期血清,可与分离株作试管凝集试验,以观察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存在。

蜡样芽胞杆菌有时可在正常人粪便中检出,因此如在一起中毒事件中未进食可疑食品的对照粪便培养为阴性,而在中毒患者的粪便和中毒食物(或呕吐物)中均检出生化型和血清型相同的菌株,才可作为该菌与本次食物中毒有关的重要证明。如能用气层法分析蜡样芽胞杆菌脂肪酸成分,则在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原追踪上似更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 对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病人可用氯霉素、红霉素或庆大霉素治疗,同时采取对症治疗,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无效。

预防措施 ①该菌于15℃以下不繁殖,各种食品特别是营养丰富适宜细菌生长的食品,必须注意冷藏。米饭熟后,或维持在63℃以上或迅速冷却。剩饭必须充分加热后再吃。②蜡样芽胞杆菌繁殖产毒需要一定时间和温度,因此煮熟食品不能放置过久,尤其不宜在16~50℃下保存。夏秋季节,每天米饭吃多少做多少,避免剩下。③该菌常见于泥土和灰尘中,故应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厨房整洁,消灭昆虫,并在食品的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过程中做好防尘、防虫工作。④严格要求食品从业人员认真执行卫生制度,防止通过工作人员造成该菌食物中毒的流行。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05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