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蜚蠊

蜚蠊
 
摘要: 蜚蠊又名蟑螂,属蜚蠊目,蜚蠊科 (Blattidae)。成虫长椭圆形,背腹扁平。头部小,口器向下弯曲,并折向前胸之下,具有坚硬的大颚,是典型的咀嚼型口器。

蜚蠊又名蟑螂,属蜚蠊目,蜚蠊科 (Blattidae)。成虫长椭圆形,背腹扁平。头部小,口器向下弯曲,并折向前胸之下,具有坚硬的大颚,是典型的咀嚼型口器。触角呈细长鞭状,由许多细小鞭节组成。复眼甚大,肾形。胸部棕褐色,前胸背板坚硬,油亮光滑; 中胸有1对革质前翅,后胸有1对膜质后翅。后翅薄而大,具有飞翔功能,停飞时摺叠于前翅之下。前、中、后胸各具1对多毛的足,腿节粗壮。腹部较胸部窄长,由10节组成。尾端有1对尾须,分为多节。

蜚蠊的生活史分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雌蠊在产卵前先分泌一种物质,形成暗褐色坚硬袋状卵囊,附着于虫体腹部末端,然后将成熟卵产于其中。产卵数10~40个,因种而异。卵期约1个月。若虫孵出后,经5次蜕皮发育为成虫。若虫期约需5个月。成虫白天藏匿于隐蔽场所,夜间外出取食与交配。交配后10天,卵发育成熟。一只雌蠊一生可产4~14个卵囊。雌虫寿命约半年,雄虫较短。

蜚蠊分布于全世界,尤以温暖地区生长繁殖更多,活动及藏匿的场所极为广泛。由于身体扁平,能通过窄缝而进入橱、柜、抽屉等处。其活动时间主要在夜间,从傍晚开始,至晚9~11时最多,天明后又隐匿起来。生活的最适宜温度为20~30℃。蜚蠊感觉灵敏,稍有惊扰迅即逃遁。它还有群居的习性,在杂物堆积的隐蔽场所,常可发现成群聚居。

蜚蠊杂食,嗜食含糖和淀粉的食品,也食人、畜排泄物及腐败的动物尸体,因而可能沾染多种病原体,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及阿米巴包囊等,起机械性传播疾病的作用。有些种类可成为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蜚蠊尚能分泌恶臭物质,使所接触过的食物及用品留有臭味。

住室内常见蜚蠊有: (1) 德国小蠊 (Blattella ger-manica): 成虫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1.5cm。前胸背板上有2条纵走暗纹,翅长于腹部. 它是美丽筒线虫的中间宿主。

(2)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成虫较大,长度达3.5cm,红褐色。前胸背板有蝶形棕褐色斑,边缘有淡色带。触角很长。翅长于腹部。它是念珠棘头虫的中间宿主。

(3) 凹缘大蠊 (Periplaneta emarginata): 成虫较大,体长超过3cm,棕褐色,头小色暗。触角长度约与体长相等。前胸背板色泽一致。腹部末端具尾须一对。它是家庭中最常见的种类。

(4) 澳洲大蠊 (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成虫体较大,长度一般超过3.5cm。前胸背板有棕褐色蝶形斑,边缘有宽的黄色带纹。前翅之前缘呈黄色。

(5) 东方蠊(Blatta orientalis): 成虫中型,体长约2.5cm,深褐色。雄虫翅长仅及腹部的2/3。雌虫翅退化为两小片。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281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