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蛲虫与蛲虫病

蛲虫与蛲虫病
 
摘要: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Linnaeus,1758) Leach,1853或名Oxyuris vermicularis (Linn-aeus,1758) Lamarck,1816]简称人蛲虫,寄生于人体可引起蛲虫病。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Linnaeus,1758) Leach,1853或名Oxyuris vermicularis (Linn-aeus,1758) Lamarck,1816]简称人蛲虫,寄生于人体可引起蛲虫病。在近一万年前的人粪化石中已发现蛲虫卵。我国古代对蛲虫病早有认识,如汉代《史记》和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均有记载。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古尸中也查见蛲虫卵。

人蛲虫是小型肠道线虫,属于住肠属。该属中除在人体寄生的人蛲虫外,尚有在鼠类和猴体等寄生的其它虫种。

人蛲虫虫体前端顶部有一不甚明显的口,围以3个小唇。头端角皮显著地向外周隆起,形成头翼。虫体两侧角皮向外突出如嵴(横断面呈三角形)称侧翼,以体中部处较大。口下连食管,食管后部呈球形膨大称食管球。雌虫和雄虫的形态大小差别很大。雌虫肉眼易见,乳白色,略呈长纺锤形,前后两端狭尖,尾部直而尖细如针,长8~13mm,最宽处在体中部,为0.3~0.5mm。阴门位于虫体前、中1/3交界处,肛门位于体中、后1/3间,均开口于腹面正中线上。雄虫显较雌虫为小,长仅2~5mm,宽0.1~0.2mm,虫体呈圆柱形,后半部向腹面弯转,有一简单的交合刺,位于虫体末端亚腹面的肛殖腔中,可伸出,尾部尚有尾翼和乳突。

蛲虫卵呈不正椭圆形,略似柿核,一侧较平,另一侧稍隆起,横断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透明无色,大小50~60×20~30μm。卵壳较厚,由2层壳质层组成。卵壳外被1层光滑的蛋白质膜,内复脂层。刚产出的卵内含一蝌蚪期幼虫。

雌虫和雄虫均在人体的盲肠附近以其头端吸着在肠粘膜上寄生,以肠上皮细胞和细菌或其它肠内容物为食料。雄虫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虫受精后子宫内虫卵逐渐增多,便脱离原寄生部位而在肠内移动,一般在肠内不产卵。当雌虫降至直肠后,于夜间宿主入睡半小时左右,雌虫便开始爬出肛门,在空气和温、湿度变化的刺激下大量排卵。入睡后3小时左右爬出肛门产卵的雌虫最多。一条雌虫可产卵4600~16000个,平均11000个。产卵后的雌虫大多在短期内死亡。虫卵在空气中和局部皮肤的温湿度条件下,约经6小时左右,发育成含杆状蚴卵。幼虫在卵内蜕皮1次便具有感染性。当人吞食感染性蛲虫卵后,在十二指肠中,卵内幼虫孵出。幼虫在肠内逐渐向下移动,在这过程中蜕皮2次,至大肠经第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在回盲部寄生。自吞食虫卵至发育为成虫需15~43天。成虫寿命2~4周。

人是人蛲虫的唯一宿主,感染蛲虫的人是蛲虫病的唯一传染源。蛲虫病呈世界性分布,通常温带较热带多见。蛲虫感染一般是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集居儿童高于散居儿童,尤以学龄前儿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为高。常在一个家庭内所有家庭成员皆有感染,因此成人感染也不少见。

蛲虫卵很轻,室内微弱的空气流动就可使之飘动,污染衣被、家俱、墙地、尘埃以及玩具和食物等。国内外的调查均已证实,蛲虫卵可存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及室内的所有物体上,而以肛门附近皮肤、指甲垢及床铺、便器等处为最多。

感染性蛲虫卵在室内阴凉潮湿条件下可存活1个星期,甚至2~3个星期;但在室外通风干燥的空气中,1天内即死亡。这些因素构成蛲虫以室内传播为主的特点。

人感染蛲虫的方式有异体感染和自身感染二种。异体感染是通过污染蛲虫卵的食物、玩具和手指等,经口感染; 也可经口、鼻吸入空气中飞扬的蛲虫卵再咽下而感染。这些是造成集体和家庭成员间相互传播的主要方式。自身感染是因患者用手在肛门及会阴等处搔痒。将污染在手指上的蛲虫卵带入口中而再感染。这种从肛门——手——口所造成的自身反复感染,在儿童最为常见。幼虫还可在湿润的肛门周围孵出,爬入肛门,侵入大肠,称逆行感染。这两种自身感染方式使感染加重,迁延不愈。

约有1/3的蛲虫感染者可完全无症状,或有极轻微的肛门痒感。蛲虫感染后所致的损害可分为三个方面:

(1) 成虫在肛门周围及其附近皮肤上产卵时所引起的损害: 雌虫在夜间爬出宿主肛门产卵时的刺激可致局部奇痒。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因病人熟睡时常不自觉地搔痒,以致皮肤被抓破、出血以及继发细菌感染。肛门和会阴部以及阴门或阴囊的皮肤可发生湿疹样皮炎,甚或扩展至股部和腹部。由于局部经常有痒感、刺痛或剧痛感,患儿常有恶梦、失眠、过度兴奋、不安等精神神经症状。幼女因蛲虫移行到阴门部激起疼痛,而在夜间惊叫,亦有因蛲虫刺激而致继发性遗尿症者。

(2) 成虫在肠内寄生所引起的损害: 蛲虫在回盲部寄生可引起局部刺激和卡他性炎症或微小的溃疡。但由于蛲虫寄生时间短暂,因此甚少出现明显的肠道症状。偶可有胃机能障碍,出现恶心、胃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重度感染时可伴有腹泻、粪便中粘液增多或稍带血丝。蛲虫寄生阑尾中可引起急性或慢性阑尾炎或类似阑尾炎的临床症状。

(3) 成虫在肠外寄生所引起的损害: 蛲虫异位寄生可涉及多种器官。主要见于女性患者。①雌蛲虫在肛门外产卵时可移动到女性外阴部,经阴门进入生殖道的各个部位,如阴道、子宫颈、子宫及输卵管,并引起各该器官的炎症。临床表现可有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痒感、下腹痛、月经过多等症状。②雌蛲虫偶可从尿道进入泌尿系统引起炎症。男性尿道中也可发现雌蛲虫。在肾盂及前列腺的嗜酸性肉芽肿的坏死中心部可有退变的蛲虫卵。③雌蛲虫从输卵管进入腹腔可引起蛲虫性肉芽肿。肉芽肿多见于盆腔腹膜,也见于小肠、结肠、乙状结肠的肠壁以及肠系膜、大网膜、肝、脾等部位。类似病变也偶见于男性患者。④在鼻腔及鼻分泌物中常可查见蛲虫卵,此因吸入尘埃或以手指挖鼻孔而带入。蛲虫卵在鼻中可孵出幼虫。曾在鼻、口、食管、胃和肺部见到蛲虫幼虫或成虫。

儿童或成人有肛门部搔痒而未发现其它病因时,常提示蛲虫感染的可能。用常规粪检方法难于检获虫卵,检出率低于5%,但在肛门附近皮肤上查见虫卵的机会则较多。目前常用透明胶纸法和棉签拭子法。须在清晨起床前、未解大便和洗澡前拭取材料检查效果较好。检查1次一般仅能检出半数病例。因此,阴性者需连续检查多次才能作出判断。对轻感染及驱虫后复查,应以连查7次为准。发现成虫也可确诊。感染严重者常可在粪便中发现成虫,或于夜间睡熟后数小时内检查肛门附近及内衣、被单上有无雌蛲虫,根据其特有形态易于识别。

药物治疗蛲虫病的即时效果是比较满意的,但往往疗效不能巩固。这与再感染有关。常用的药物有: ①甲苯咪唑:1次顿服100mg对蛲虫病的治愈率可达90%左右。如果1天服2次或每天1次,连服3天,可提高治愈率。为防止再感染应间隔10天或半个月进行复治。②双萘羟酸噻嘧啶:按10mg/kg顿服,治愈率达80~90%或以上。此药对蛲虫成虫比发育中的幼虫更有效。③双萘羟酸苄酚宁亦称扑蛲灵(pyrinium pamoate即povan):按5mg/kg顿服亦有相似的效果,唯服此药后1~2天内可使粪便染成红色。此两药合用可取得较好效果。药物的耐受性均较好,但亦需在2星期内复治。④噻乙吡啶:成人剂量为250mg,儿童剂量按5mg/kg,半空腹1次顿服,有显著驱虫效果。此外,中药槟榔、使君子等也有一定疗效。

除口服外,尚有用大蒜盐水、槟椰煎液或生百部煎液等作保留灌肠,反复多次进行也有效。外用药如蛲虫药膏(含百部浸膏30%,龙胆紫0.2%等)、10%氧化锌软膏、2%白降汞软膏或10%鹤虱油膏等,于临睡前洗净肛门后,将药膏涂布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有杀虫止痒作用。

根据蛲虫的生活史短,雌虫在肛门外产卵,在室内造成传播以及容易再感染等特点,需要有效而持久的预防措施,治疗效果才能巩固。具体预防原则是: ①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水平;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等。睡前及清晨应清洗肛门,以减少及防止再感染的机会;③搞好室内环境卫生,如洒水清扫,用湿布抹除灰尘,经常晒洗玩具等物具;勤更换、勤洗晒床单及内衣等,以减少和防止虫卵污染室内环境的机会;④有组织地进行集体性的反复查治。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965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