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放射医学、护理医学 >>失能性毒剂

失能性毒剂
 
摘要: 失能性毒剂简称失能剂,是一种能使战斗人员产生暂时性躯体或精神功能障碍(或者两者兼有),从而不能执行军事任务、丧失战斗能力的化学战剂。

失能性毒剂简称失能剂,是一种能使战斗人员产生暂时性躯体或精神功能障碍(或者两者兼有),从而不能执行军事任务、丧失战斗能力的化学战剂。

失能剂的特点: ①高效,作用强,很小剂量能改变或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调节功能,或促使神经生理功能平衡失调,而产生失能作用。②有较大的安全比,一般不能造成人员死亡,也不产生持久的器质性损害,这区别于致死性或致伤性毒剂。③作用持续几分钟至几天,这区别于作用短暂、仅持续几分钟的刺激性毒剂。

能作为失能剂的化合物,其作用机理是多方面的,主要作用大体可分为两类: ①精神失能剂: 以引起精神活动紊乱为主,伴有躯体和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化合物结构类型及其代表有替代羟乙酸酯类的BZ,吲哚类的LSD等。②躯体失能剂: 以躯体或植物神经症状为主,如运动障碍、体温失调、血压升高或降低、震颤、暂时性耳聋或失明、持续呕吐、腹泻以及中枢抑制等。上述分类只有相对意义,两者之间并无严格界线。国外曾对许多高效化合物进行筛选和评价,六十年代初美军首先将BZ(二苯羟乙酸-3-喹咛环脂)列为制式装备的失能剂,依目前情况看,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BZ的可能性不大。

在化学战剂中,失能剂是具有特殊军事性能的毒剂,除在战场上使用外,也可在局部范围内使用,如用于营救、俘获战俘或人质; 通过敌特手段使用,如污染水源和食物、骚扰后方和战略要地或通讯指挥中心等,起到心理、精神上的骚扰效果。

在失能剂研究发展中,至今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强效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不宜大量获取,或虽可小量制造,但成本太高,如麦角酰二乙胺(LSD),吗啡类高效镇痛剂以及四氢大麻酚等。有的化合物精神或躯体功能障碍较为理想,如某些致幻剂,中枢宁静剂等,但强度不够;有的安全比太小,如某些拟胆碱能毒物等。上述问题正在研究改进以寻找新的更符合要求的失能剂。在中毒途径上,既研究经呼吸道吸入中毒的,也研究能经皮肤吸收染毒的失能剂,以提高战斗威力。目前,替代羟乙酸酯类仍是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失能剂当前还是处在研究发展中的毒剂,不能认为已经是定型的化学战剂。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279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8
  • 更新时间: 2013-01-0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