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流行病 >>啮齿动物防制方法

啮齿动物防制方法
 
摘要: 啮齿动物防制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具体方法可归纳为三大类: ①环境改造; ②改变行为; ③控制种群密度。

啮齿动物防制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具体方法可归纳为三大类: ①环境改造; ②改变行为; ③控制种群密度。

环境改造 一个固定场所的啮齿动物种群不可能无限增长,至一定程度,垂体肾上腺机制即起负反馈作用,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种群密度遂稳定于一定水平。此极限称为种群负荷能力。一个场所的负荷能力大小,主要取决于食物来源,筑巢材料与隐蔽场所,其中隐蔽场所为关键。若环境不改变,仅采用毒杀或捕杀措施,种群密度虽可暂时下降,不久即会恢复原水平,甚至可暂时有所超过。密度下降50~70%,恢复较快;下降90%以上,恢复较缓慢。若进行环境改造降低其负荷能力,即使不采取杀灭措施,种群密度亦会迅速下降,保持于较低水平。在农业鼠害防制方面,利用此原理,采取正确农业技术,废除高田塍,消除田头荒地,减少鼠类隐蔽场所,可使鼠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合理使用草原,避免过牧引起荒漠化,为防制荒漠有害啮齿动物根本措施。草原牧草越稀疏,荒漠啮齿动物越繁荣; 反之,草原水草丰茂肥沃,有害荒漠啮齿动物密度可明显下降。

修建防鼠建筑亦属环境改造一种方式,即针对鼠类的生态特点、活动能力,对建筑物采取有效防鼠措施。如改善结构,采用坚固建筑材料,对外孔道罩以网眼小于6mm的铁丝网等等,以将鼠类排除于建筑物之外 (见“防鼠建筑”条)。

改变行为 改变行为系指用可影响有害动物行为的化合物或装置以减少鼠类扰乱,或提高毒饵与捕鼠器械效果。可减少啮齿动物取食与咬啮的化合物,称为驱鼠剂;可阻止啮齿动物咬啮的化合物称为阻止剂。相反,可引诱或增加啮齿动物摄取量的化合物,称为诱鼠剂。

驱鼠剂主要用于保护林木、运输中的食品与货物、工程技术设施、电缆等免遭啮齿动物破坏,但对家栖鼠类的应用,尚有一定距离(见“驱鼠剂”条)。理想的引诱剂应可招引啮齿动物接近毒饵或捕鼠器,但目前所用者仅为改进毒饵的适口性。外激素可影响鼠类行为与生理功能。目前正研究合成各种外激素类似物,以作为驱避剂、引诱剂或搏斗诱发剂(aggression-inducer)。后者主要诱发个体互相搏斗,破坏鼠类正常生活,以控制其数量。

超声波驱鼠器可用于防止鼠类进入建筑物内,但鼠类可较快适应,效果短暂。其有效距离近,方向性强,易被物体阻挡形成声影,故对建筑物内鼠类作用不大。使用电网,对小范围货物为一有效防护方法,但费用昂贵。

控制种群密度 系指杀灭或减少繁殖等法以控制其数量增长。目前常用者有: 器械捕杀、投放灭鼠剂、熏杀、利用天敌与生物灭鼠剂、化学绝育与遗传防制等。

器械捕杀 器械捕杀为一古老民间灭鼠法。捕鼠器种类繁多,但原理类似,近百年改进不多。现采用者以木板鼠夹、铁丝鼠夹、弓形夹与各种捕鼠笼为主(见图)。

未支

支起

图1木板鼠夹

1. 铁别棍 2. 弹簧 3. 诱饵钩 3. 铁丝压环

图2 铁丝鼠夹

1.别棍 2.诱饵卡 3.弹簧

捕鼠器使用安全,易清除鼠尸,适用于不宜用灭鼠剂或难以清除死鼠而引起尸臭的场所。器械捕杀亦为流行病学或生物学调查一重要手段。器械捕鼠效果取决于捕鼠器数量、放置地点以及诱饵种类。一次短期放置密集的捕鼠器较长期放置少数捕鼠器效果为好。使用诱饵捕杀率较不用诱饵者可大一倍以上。

投放灭鼠剂 鼠害防制虽最终需靠环境改造与防鼠措施,但目前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等原因,此类根治措施尚难普遍推广。此外,对野鼠防制,环境改造有时仅引起动物组成改变,如草原改造为森林,草原优势鼠种又被森林优势鼠种替代,其利弊尚难定论。故使用灭鼠剂仍为综合防制一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灭鼠剂及其性能见 “灭鼠剂”、“急性灭鼠剂”与 “慢性灭鼠剂” 等条目。

未支

支起

图3 弓形夹

1.弓形铁环 2.杷柄 3.圆铁片 4.小别棍

投放毒饵为常用毒鼠法之一。毒饵一般由灭鼠剂、诱饵与附加剂混合配制而成。按所用灭鼠剂又可分为急性毒饵与慢性毒饵两种。前者作用快、用量小,经济,但效果差,适于防制野鼠;后者作用慢,需多次摄食累积中毒,但效果好,使用安全,适于防制家栖鼠类,为目前最常用者。

毒饵质量常为影响灭鼠效果的关键,特别是急性毒饵灭鼠。常用诱饵有玉米粉、燕麦、小麦、小米与大米等。鼠类喜食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谷物与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种籽,如向日葵籽; 不喜食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豆类,如豌豆、绿豆。毒饵中根据需要可添放各种附加剂。附加剂种类很多,按作用性质可分引诱剂、增效剂、保存剂、粘着剂与警戒剂等。

未支

支起

图4 捕 鼠 笼

1.弹簧2.门闩3.门支棍4.诱饵钩

毒水为灭鼠剂另一使用方式。家栖鼠类不可缺水,以褐家鼠为例,每日需饮水10~25ml。在缺水场所,如仓库,水较食物对鼠类更有引诱力,毒水灭鼠效果常优于固体毒饵。常用毒水有0.025%杀鼠灵钠盐或敌鼠钠盐等溶液。

毒粉系将灭鼠剂与惰性粉末(如滑石粉)混合配制而成的一种剂型。将毒粉撒布鼠洞口、鼠道与其活动场所,鼠类走过,毒粉粘附于腹毛与爪上,通过舐爪整理皮毛等修饰行为又将之带入口内引起中毒。毒粉灭鼠不受摄食行为影响,效果好,特别适于防制小家鼠。缺点为用药量大,易污染环境,不安全。常用毒粉有:1 %杀鼠灵、10%滴滴涕、10%灭鼠优与1 %比猫灵等。

熏杀 熏杀多用于仓库、船舶与洞穴灭鼠。毒气熏杀作用快,效果好,并可同时杀灭鼠体外寄生虫。但若使用不当,较危险,易发生事故。操作者应经专业训练,严格按规程进行。常用熏杀剂性能见“熏杀剂”条。

生物防制 啮齿动物的天敌、寄生物或致病微生物,对调节其种群数量有一定作用。自古即养猫捕鼠,对微生物灭鼠研究亦有70余年历史,但效果仍不理想。天敌残食作用为一复杂生态学问题。养猫训狗对捕杀驱除住宅附近鼠类或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取代其他灭鼠方法。一般于自然界,牺牲者数量可决定残食者数量,二者多保持自然平衡。当天敌多鼠类少时,天敌或难以生存,或变为害兽,进攻家畜、家禽。在自然条件下,天敌首先捕食鼠类种群中老、弱、病等多余个体,如此使余下者反可更好利用栖息场所,并减少兽疫流行可能。据调查,于猛禽窝巢中找到178具鼠残骸中,检出鼠疫杆菌者3具,而同一地区捕获的21,929只以啮齿动物为主的小兽,却均未检出。由此看来,完全依靠增加天敌数量防制鼠害,问题较多。

最早用于灭鼠的微生物为沙门菌属中的丹尼肠炎杆菌。因其可引起食物中毒,现已不用。粘液肿瘤病毒仅对穴兔(啮齿动物)有致病力,在澳洲曾用以防制该种野兔,开始效果良好,但不久因产生免疫而几失效。

化学绝育 化学绝育系使用绝育剂降低鼠类出生率以达防制目的。绝育剂开始用于昆虫防制,随后 (1957~1958) 用于鼠害防制。有关化学药物可作用于各个发育期,如抑制滤泡形成与排卵、阻止受精与着床、延迟胚胎发育、产生畸形、引起性器官发育不全、阻止乳汁分泌、促使幼鼠早夭等。动物种群当其死亡率增大,多以更大出生率代偿。理论上,降低出生率对种群的控制较增加死亡率更为有效与持久。绝育剂的使用亦较灭鼠剂安全。于疫源地使用,不致因宿主大批死亡,体外寄生虫离体寻找新宿主而扩大疫情。

绝育剂仅适于防制耕地、草原、下水道与垃圾堆积场的鼠类,不适于防制建筑物内鼠类。试用过的化合物有:①非甾体化合物,如Clomifene、Transclomifene、Anta-gonist(CI-626)、α-氯代醇(Epibloc); ②甾体激素类,如Estrogens、Androgens; ③合成甾体类,如Mestra-nol、Quinetral、Diethylstil-bestrol等。

遗传防制 1962年,美国Oklanoma大学医学院发现大白鼠间有一种先天绝育的雄性个体。此突变由多效单显基因控制,可遗传后代。此类个体外部特徵明显,易于分辨,性行为无异常,有求偶竞争能力,可引起雌鼠17天假孕,具有雄性绝育防制的必要条件。但受生态行为限制,实验室饲养者不适应野生生活,现场实验效果不明显。另一利用致死基因的防制法尚处于研究阶段。将此基因引进动物种群,可使后代早夭或易受环境不利因素作用而死亡。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04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