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放射医学、护理医学 >>植物杀伤剂

植物杀伤剂
 
摘要: 植物杀伤剂是使植物落叶、枯萎或生长反常,从而导致损伤或毁坏植物的化学物质。目前在军用毒物中占有一定地位,实际上已经作为一类化学战剂。

植物杀伤剂是使植物落叶、枯萎或生长反常,从而导致损伤或毁坏植物的化学物质。目前在军用毒物中占有一定地位,实际上已经作为一类化学战剂。植物杀伤剂本来对人、畜和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什么危害,但大规模使用时,不仅造成毁灭植物的后果,而且对人、畜造成多方面的伤害,从而产生了军事上的效果。大批居民误食了严重污染的食物而中毒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等国的一些军事和农业研究机构,进行了军用植物杀伤剂的研制。起先,美国打算用它来对付日本,企图毁坏日本的稻田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天然植物。五十年代初,英国人首次在马来亚使用了植物杀伤剂2,4,5-T。此后,美军在六十年代侵越战争中大规模使用了植物杀伤剂。原来目的是为了毁坏战略公路和河道附近的丛林,后来却毁坏了无数农田和牧场,影响了对方粮食供应和工农业生产,造成经济上巨大损失,同时也引起居民中毒害病或死亡。近些年来,在评选植物杀伤剂的过程中, 发现一个剧毒化合物二英(dioxin)它是生产2,4,5-T时的污染物,其本身合成方法简便,工业上可大量生产。由于它的毒性极高,且对人、畜有致畸胎的作用,在军事上受到重视,企图作为致死性毒剂发展。

植物杀伤剂分类 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

按照化学结构分类 植物杀伤剂可分为无机及有机两大类。无机化合物有砷酸盐、亚砷酸盐、氰酸盐、氯酸盐、硫酸盐。由于效果差,多数已被淘汰;有机化合物按结构又分如下各类,如苯氧羧酸类、苯基羧酸类、醚类、酚类、腈类、二硝基苯胺类、酰胺类、有机胂酸类、氨基甲酸酯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取代脲类、均三嗪类、吡啶类、三唑类、尿嘧啶类及其他。重要植物杀伤剂的化学结构式如下:


按照生理作用分类 可分为触杀型及内吸型两大类。触杀型植物杀伤剂只伤害接触和吸收到药物部分的细胞。如氰氨化钙可使接触到的树叶表面烧蚀; 内吸型植物杀伤剂通过植物的输导系统,由接触吸收药物的部位转运到分生组织才起毒杀作用。如2,4-D能被植物的根、茎、叶吸收,在植物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能引起新陈代谢的破坏,使营养吸收减弱,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强,叶绿素形成受阻,糖类消耗加速,破坏蛋白质代谢,刺激细胞异常分裂,从而导致植物失去正常生活力而死亡。

按军用目的分类 可分为三大类:①除莠剂,用来杀死庄稼。②落叶剂,使植物的叶子脱光,造成对方失去天然屏障。③土壤不育剂,使土壤染毒以阻止植物生长。

植物杀伤剂主要理化性质 2,4-D、2,4,5-T及其酯类都不溶于水。2,4-D钠盐及三异丙胺盐溶于水,所以“白色剂”溶于水中。 二英不溶于水, 略溶于苯及其他碳氢化合物中,对加热,遇酸碱都很稳定。硝基酚类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或丙酮; 其钠盐均溶于水。毒莠定略溶于水,其盐类则易溶于水,200℃以下稳定。二甲基胂酸(卡可基酸)或其盐均易溶于水,在土壤中被微生物降解,最后产物为无机胂酸盐。氰氨化钙(Ca=N—C≡N)稍溶于水,逐渐水解成氨基氰,后者聚合成双氰胺,使植物叶片枯萎脱落。灭草隆稍溶于水,易溶于柴油,在高温酸碱中易水解。除草定能溶于柴油。

植物杀伤剂军事性能 植物杀伤剂在军事上用途主要是毁坏公路、交通要道、河流两岸和对方的各种军事设施、机场、敌占城市和据点周围的林带和灌木林; 或袭击对方准备空降和登陆的场地,对可能集结的地域,游击队活动基地等森林茂密地区,以便毁坏天然屏障,为其扫清视界。同时也用来大规模毁坏农田、牧场,破坏农作物收成。

因为植物杀伤剂作用范围不广,配制成各种混合剂可扩大其在军事上使用范围。美军在越南先后使用过四种混合剂,即“紫色剂”、“蓝色剂”、“橙色剂”和“白色剂”,其中以“橙色剂”占首要地位。

植物杀伤剂混合剂


大规模使用植物杀伤剂时,可用喷洒或喷粉的方式,美军在越南曾用飞机布洒器或喷粉器。植物杀伤剂不能装填于弹药内使用,因为它不是立即奏效的,而要经过数天以后,在战斗中不能期待其快速效果。

防护 植物杀伤剂中除2,4-二硝基酚、2,4-二硝基邻甲酚和二英毒性较高外, 其余均属中等毒、 低毒或微毒。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中毒,不至于引起死亡(参见“植物杀伤剂中毒”)。采取和其他化学战剂相同的防护措施或穿戴紧身防护工作服,防尘口罩,护目镜和橡皮手套等防护器材,可以防止中毒。总的说来,只要不误食染毒食物和水,不在严重污染区久留,一般不会造成伤害。如遇植物杀伤剂严重中毒病人时,必须及时送医院急救治疗。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540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8
  • 更新时间: 2013-01-0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