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牙齿经常受到口腔内酸的侵袭,使牙釉质受到腐蚀,变软变色,逐渐发展为实质缺损而形成龋洞。龋洞不会自愈,如不予修补会继续腐蚀到牙本质、牙髓,只留下残根。龋齿不仅使儿童感到疼痛而影响食欲、咀嚼、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有时会导致牙髓炎、齿槽脓肿,甚至引起全身疾病,影响健康。
流行情况 龋齿是人类最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发展较慢的疾病,但在婴幼儿年龄发展较快。龋病虽不是直接死亡原因之一,但由于其发病广泛,已成为一个口腔保健的公共卫生问题。发达国家报道,75~90%的儿童在入学前已患有龋齿。我国龋齿率一般为50%。解放后全国各大、中城市对中、小学,幼儿园儿童的龋患率调查报道,一般趋势是: 大城市高于小城市; 小学高于中学; 最近几年龋患率高于解放初期。据1974~1975年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幼儿园调查4958名儿童龋齿的情况,发现如下规律:
龋患率 乳牙龋齿(简称乳龋)从1岁开始就有,说明乳牙萌出后6个月左右就能发生龋病。到3岁乳龋患率已达60.0%,5岁达85.0%,高峰在9岁达87.8%; 达到高峰后急剧下降,主要是由于乳龋逐个脱落,到12~13岁时已接近尾声(图1)。恒牙则在个别儿童从5岁即开始有龋,主要是六龄牙 (萌出范围5~7岁),说明恒牙龋齿(简称恒龋)也是可以在恒牙萌出后不久,在6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形成。6岁时恒龋患率已达22%,以后逐年上升,比较平稳,最高在15~17岁,达68%左右,比乳龋的高峰低得多。乳龋患率在幼儿园最高,其次是小学,再次是中学; 恒龋患率则正相反;混合龋患率最高峰是在小学,因该年龄阶段乳龋、恒龋同时并存,而且龋患率都不低。
图1 龋患率与年龄的关系(据北京医学院三院口腔科等,1973)
龋均及患者龋均 计算龋均是将受检儿童的龋齿数除以受检儿童人数,据此可了解学龄儿童中龋齿的平均数,以说明其严重情况。计算患者龋均是将受检儿童的龋齿数除以有龋齿的儿童数,据此可估计需要治疗者的龋齿数目,以便估计及安排治疗日程及人力、物力等。从龋均与年龄关系(图2)可以看出,乳龋均和患者乳龋均都是在幼儿园和小学最高,中学最低。恒龋均和患者恒龋均则是中学最高,小学次之,幼儿园最低。
图2 龋均与年龄的关系
无论从龋患率或龋均来看,乳龋都明显高于恒龋,说明托幼年龄儿童龋病的发展既多又快,应该是预防的重点对象,一定要使他们养成保护牙齿的卫生习惯。
龋、失、补分析 通过龋、失、补的统计分析可以反映该地区对中、小学及幼儿园儿童龋齿治疗情况。方法是将检查出来的龋齿分为三类: ①“龋”是指未经补过的活动龋; ②“失”是因龋病而失去的齿; ③“补”是补好了的龋。在我国儿童中,活动恒龋的比重很高,占龋总数的90.3% (见表)。大量的恒龋未经过治疗,在幼儿园未经补过的恒龋竟高达100%,有些父母不了解六龄齿是恒齿,认为早晚要换而不修补,反映目前龋齿的防治工作还远远跟不上儿童口腔保健的需要。
恒牙的龋、失、补分析表
单 位 | 龋总数 | 例 数 | % | ||||
活动龋 | 失龋 | 补龋 | 活动龋 | 失龋 | 补龋 | ||
幼儿园 小 学 中 学 总 计 | 41 1130 5433 6604 | 41 1034 4890 5965 | 0 2 77 79 | 0 94 466 560 | 100 91.5 90.0 90.3 | 0 0.2 1.4 1.2 | 0 8.3 8.6 8.5 |
龋齿的度数分配 中、小学学生中乳龋和恒龋的度数分配(见表)有着显著差异,乳龋中浅龋(即1、2度龋)占47.7%,少于深龋(即3、4、5度龋),后者占52.3%。相反恒龋中则浅龋占85.4%,远远超过深龋,只占14.6%。说明预防工作必须抓早抓好,从幼儿园就开始做起,才能保护好乳龋。而对恒龋则除加强预防外,应抓紧1、2度龋的填补工作,以保证到中学毕业时可以有一副健全的恒牙。
好发牙及好发部位 乳龋的好发牙是第一、第二乳磨牙(第四、第五乳牙),尤其是第二磨牙。恒龋的好发牙是第一、第二恒磨牙(第六、第七恒牙),尤其是第六恒牙(又名六龄牙)。乳龋、恒龋主要的好发部位都是磨牙的咬合面。因此向儿童宣传刷牙时应着重强调刷磨牙及其咬合面。
乳龋和恒龋的度数分配表
度 数 | 乳 龋 (%) | 恒 龋 (%) |
1度 2度 3度 4度 5度 | 16.7 31.0 22.2 15.9 14.2 | 62.6 22.8 9.1 3.2 2.3 |
总计 | 100.0 | 100.0 |
致病因素 龋齿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弄清致病因素,以做到有的放矢地预防。目前公认龋齿的发生与下列三个主要因素有关。
(1) 口腔中细菌的破坏作用:实验证明,局部没有细菌就不可能有龋齿。导致龋齿的细菌主要为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它们在口腔的残留食物上繁殖产酸,在一定酸度下(如pH5)作用一定时间后就能腐蚀人体最坚硬的组织——牙釉质,形成龋洞。
(2) 牙面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是产生龋齿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住宿学校中观察不同膳食对龋齿发生的影响。将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吃普通膳食,作为对照组; 二组吃同样膳食加一定量的糖; 三组吃同样的膳食加同样量的糖,但做成粘点心。一年后检查的结果是: 一组的新发龋最少,二组多于一组,三组则更明显地多于二组。实验证明留在牙面牙缝的食物残渣,尤其是糖、粘点心是造成龋齿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牙齿的抗酸能力: 近年来实验证明氟是促进抗龋能力的最主要的微量元素。氟在人体中主要储存在骨胳和牙齿中,尤其在牙釉质内。牙釉质内含氟量达一定高度时抗腐蚀能力强,含氟低则容易受酸腐蚀。牙釉质含氟的多少决定于每日氟的摄入量。氟的来源主要是水和食物。儿童每日氟的摄入量主要来自饮水(见表)。卫生部在1973年规定我国饮用水含氟化物以不超过1.0mg/L为限,适宜浓度为0.5~1.0mg/L。但目前许多地方水源含氟较低。如对海淀区东升人民公社各处水源的测定,水的含氟量除一个点达0.5mg/L之外,其余十数个点的含氟量均波动在0.1~0.2mg/L之间,远远低于上述饮水中含氟量的要求。
(4) 口腔的其他环境条件: 如唾液量的多少、稀稠度及酸碱度的不同与龋齿发生也都有一定关系,而牙齿排列不齐,便于食物残渣和细菌的存留,也会促使龋齿的产生。
摄入氟的主要来源
年 龄 | 儿童每日氟摄入量 | ||
饮水(mg) | 食物(mg) | 总量(mg) | |
1~3 4~6 7~9 10~12 | 0.39~0.56 0.52~0.75 0.63~0.93 0.81~1.16 | 0.03~0.27 0.04~0.36 0.05~0.50 0.06~0.60 | 0.4~0.8 0.6~1.1 0.7~1.4 0.9~1.7 |
预防措施 针对龋齿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致病因素,应采取如下防龋措施。
注意口腔卫生 从小培养正确的漱口刷牙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漱口刷牙的目的有二: 一是清除牙面牙缝的食物残渣和减少口腔中的细菌。刷一次牙可减少口腔中细菌的70%。二是通过刷牙按摩牙龈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牙龈的抵抗力。
(1) 要注意刷牙漱口的时间: 饭后漱口是我国传统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这个习惯,才可及时冲洗掉饭后的食物残渣。过去习惯早晨刷牙,现应强调晚上睡前刷牙,才能把一天三餐及零食留下的食物残渣及附着在牙齿上的细菌进行一次较彻底的清除。否则它们会在儿童睡眠时大量繁殖产酸,腐蚀牙齿。睡前刷牙后切不可让儿童再吃任何零食。解放后,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龋齿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生活条件提高后,儿童吃糖显著增加,而刷牙漱口的卫生习惯没有跟上。
(2) 刷牙方法要改革: 一要改革过去习惯用的横刷方法,改用顺着牙缝的直刷方法,好处是能更有效地刷干净牙缝里的食物残渣。二要儿童刷牙时着重刷后面磨牙的咬合面。刷牙用具要选择好,可用保健牙刷。保健牙刷的优点是注意了牙刷的长短、牙刷头的大小、刷毛的长短和排列、毛的软硬程度、以及不同年龄牙刷大小的不同。保健牙刷便于直刷。牙刷用后要注意冲洗干净,保持干燥。
锻炼身体、注意营养 乳齿钙化开始于胎儿第5个月,萌出后仍继续钙化。恒齿的钙化开始于出生时,第三恒磨牙的钙化要在17~20岁才达到完成(参见“发育年龄评价法”条)。因此,从出生后的婴幼儿期,一直到中、小学都必须每天进行户外锻炼,使儿童每日能接触足够的日光。同时,从胎儿起就要注意母亲钙、磷、氟的摄入量。应注意供给婴幼儿、学龄儿童及青春期少年丰富的营养素及平衡的膳食,才能保证牙齿的正常钙化及氟化,加强抗酸腐蚀的能力。
氟化防龋 氟化物防龋在国外已有四十年的历史。可采用内服与外用两种方法。氟化物无论是内服或外用都可达到防龋作用: ①改变牙齿结构,增多牙齿组织内的含氟量,增加牙釉质的抗酸能力。②增加唾液含氟量,抑制乳酸杆菌生长,同时抑制唾液中某些酶的作用,降低产酸,防止牙齿脱钙。其中口服氟化自来水被公认为是预防龋齿的有效、安全、经济、易行的公共卫生措施。国外曾报道经氟化水源15年后可降低龋患率50~70%,尤其突出的是3~6岁儿童,龋患率降低了74%。新西兰自氟化自来水后,儿童龋齿大幅度下降,使防龋护士的工作量从原来的管理400名儿童增加到能管理700名,大大节约了用于防治龋齿工作的医务人员。我国广州市自1965年开始氟化自来水 (先用0.8mg/L,后降低至0.6mg/L),龋患率降低了50~60%; 该市附近的东莞县经氟化自来水两年后,使儿童龋患率降低40%。正因为实践证明这种氟化水源的方法是一种最好的大面积防龋公共卫生措施,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第31届全体会议再次通过信任氟化防龋的决议,并多次向全世界推荐。我国卫生、口腔保健医务工作者也应在我国低氟区 (饮水含氟量在0.5mg/L以下,尤其在0.1~0.2mg/L的地区)大力推广使用,以保护儿童青少年的牙齿。
外用氟化防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①局部涂氟,一般以75%氟化物糊剂涂抹在六龄齿牙面上,但须在口腔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目前尚不能大力推广。②氟溶液漱口刷牙。经国外小规模实验证明,以1~2%,甚至1‰的氟溶液给中、小学生漱口刷牙,每年连续使用四周,每周一次,可收到良好防龋效果。③含氟牙膏的防龋作用也很良好。各国曾采用氟化钠、氟化锡、氟化亚锡、氟化胺等不同浓度的牙膏进行防龋实验,都有不同程度的防龋作用,抑制龋患率为20~50%。我国目前也有各种氟化物的牙膏或牙粉,应广泛推广使用。
其他防龋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口腔科曾试用多种新技术新方法以预防龋齿。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食物内添加磷酸钠以控制龋病。②激光防龋,其机制是重建齿内晶体结构,以增加抗酸能力。③涂料防龋。一些高分子结构的涂料对预防窝沟龋效果明显,但操作较繁复,有时涂料易脱落。④清除菌斑。菌斑是致龋细菌赖以生存并发挥作用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消除菌斑有利于降低龋齿发生。
定期口腔检查 早期治疗浅龋: 由卫生工作者与口腔医生协作,在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的定期口腔检查和治疗是儿童青少年防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龋齿,早期治疗,保证儿童不仅有一副好的乳牙,更重要的是有一副好的恒牙。早期治疗能预防龋洞变深变大。有人错误地认为我国农村儿童吃糖少可能龋齿也少。其实农村儿童因刷牙习惯没有建立,而龋患率并不太低。要想保护好下一代城乡儿童的牙齿必须建立一个龋齿防治网,做到及时检查,及时防治。我国上海市区每区都有牙病防治所,各所均设有防龋齿组织,到该区每个中、小学进行口腔检查及龋齿治疗。开始时每两年轮转完全区每个学校。由于龋齿的减少,目前已能在一年内完成一次全区中、小学儿童的龋齿查治工作。北京近几年来在市口腔医院和北医口腔系防龋小组领导下,各区均已开始了部分中、小学校的普查普治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国儿童青少年的龋齿防治工作,必须大量培训口腔科技术人员,必须迅速积极采取多种培训方法,如口腔医士学校或短期(半年或一年)口腔护士训练班。他们毕业后立即可在医师的指导帮助下,开展儿童龋齿的检查防治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