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放射医学、护理医学 >>生物战剂气溶胶

生物战剂气溶胶
 
摘要: 气溶胶(aerosol)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分散于气体中所形成的一种悬浮系统。液体微粒分散在空气中通常称为雾。固体微粒分散在空气中通常称为烟或尘。气溶胶的粒谱范围一般为0.01~50μm。含有生物战剂的液体或固体微粒分散在空气中所形成的悬浮系统称为生物战剂气溶胶。

气溶胶(aerosol)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分散于气体中所形成的一种悬浮系统。液体微粒分散在空气中通常称为雾。固体微粒分散在空气中通常称为烟或尘。气溶胶的粒谱范围一般为0.01~50μm。含有生物战剂的液体或固体微粒分散在空气中所形成的悬浮系统称为生物战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的发生、运动、消亡、检测及其对人和动、植物影响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综合性学科称为空气生物学(aerobiology)。廿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人FredC. Meier首先提出空气生物学这一名称。他对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来源和消亡作了开创性的研究,1938年在太平洋上空乘汽球作空气采样时不幸遇难。当前,空气生物学研究已渗透到许多领域中,它与工业、农业、医学及生物武器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生物武器的发展给空气生物学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气溶胶是否为最有效的生物武器攻击的方式? 它是否适用于大多数生物战剂? 造成微生物气溶胶感染的最佳条件是什么? 生物战剂气溶胶衰亡的原因及如何延长生物战剂气溶胶中微生物的存活时间,微生物气溶胶在大气中扩散的规律等。生物武器的研制推动了空气生物学的发展,空气生物学的发展又使生物武器进入了以气溶胶攻击为主的新阶段。

气溶胶之所以作为生物武器常用的攻击方式是因为:①施放比较简单,所需后勤支援较少,一架飞机或一枚导弹施放的生物战剂即可污染上千平方公里。②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它能进入无特殊防护装置的一切工事、坑道、舰艇、车辆和各种建筑物。③人的感官或一般检测仪器难以发现。④大多数致病微生物可以通过气溶胶方式感染人,如蚊传播的黄热病病毒和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动物传播的狂犬病毒,虱和蜱传播的斑疹伤寒、落矶山斑点热立克次体以及食物传播的葡萄球菌肠毒素、肉毒毒素等都能以气溶胶方式感染给人。⑤除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外,还能污染水、食物或各种物体表面,通过消化道、皮肤、粘膜进入人体。

生物战剂气溶胶中的微生物很容易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因为人一刻也不能停止呼吸,而呼吸系统是人体与空气接触面最大的部分,肺泡壁与紧贴其上的毛细血管壁的厚度不到1μm,因而肺泡中的微生物很容易进入血液。与经消化道感染比较,一般经呼吸道的感染剂量较小,病情较重,病死率也较高,如吸入性炭疽的感染剂量约为20,000个芽胞,肠炭疽的感染剂量在数十万以上;1.0μm气溶胶粒子的土拉杆菌10个到50个即能使人感染,而经口感染则需108个菌。

生物战剂气溶胶的发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爆炸分散法: 将生物战剂装在薄壁炸弹中,炸弹中央装有少量炸药,由引信控制可在低空或地面爆炸,依靠爆炸形成的巨大压力把生物战剂分散成气溶胶。爆炸时产生的热和压力对生物战剂有相当大的破坏作用,但由于每单位容积生物战剂中所含微生物数量极大,虽然破坏了一部分,剩余微生物的数量仍很可观。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生产。缺点是只适用于分散糊状战剂,所形成的气溶胶中5μm以下粒子比例较少。美军装备的E133型集束炸弹和M143型球形小炸弹即属于这一类型。

(2) 压缩气体分散法: 利用压缩气体所产生的高速气流把战剂从分散装置的小孔中喷出形成气溶胶。此法对生物战剂破坏较少,而且5μm以下粒子所占比例较高,对液体或粉状战剂均适用。但这种装置结构比较复杂。造价较高。

(3) 高速气流分散法: 利用超声波或机械振动把液体或糊状生物战剂分散到飞机飞行时所产生的高速气流中,由气流的切割作用形成气溶胶。最简单的分散器是安装在飞机上的布撒箱。这种布撒箱只有在100m左右低空布撒,气溶胶方能达到地面。故美军又研制了大型自由降落布撒器和遥控无人驾驶飞机布撒器。

生物战剂气溶胶的攻击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攻击,即利用飞机、导弹等运载工具向目标区直接投掷许多生物炸弹、集束航弹或气溶胶发生器,形成多点源气溶胶云团。这种攻击方法适用于风向不稳定或不能预测的情况,并能袭击森林中的隐蔽人员。另一种是间接攻击,即利用飞机、舰艇或低空导弹在离目标区上风向一定距离处,与风向垂直方向喷撒一条生物战剂气溶胶带,借助风力使气溶胶覆盖下风向的目标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覆盖面积大,不易被发现。但要求风向比较稳定,并有中等风速(3~6m/s)。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673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8
  • 更新时间: 2013-01-0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