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胶样粟丘疹

胶样粟丘疹
 
摘要: 胶样粟丘疹也称皮肤胶样变性,是皮肤结缔组织的一种退行性变,以暴光皮肤产生带黄色的透明丘疹或斑片为特征。病因未明。本病幼年型常有家族史,可能与遗传有关。

胶样粟丘疹也称皮肤胶样变性,是皮肤结缔组织的一种退行性变,以暴光皮肤产生带黄色的透明丘疹或斑片为特征。病因未明。本病幼年型常有家族史,可能与遗传有关。此外,暴晒日光和长期接触石油产品,似可激发本病。患者男多于女。多发生于15~50岁之间。最常受累者为上面部,特别是眼周、手背、颈后,颈侧以及耳部等处。其次为鼻,上唇和颏部以及前臂伸侧。皮损有两种形态: ①胶样粟丘疹: 在面、颈、手背等皮肤暴露部有1~3mm直径密集而透明的黄色丘疹。穿刺或划破后可释出胶样物质。丘疹间的皮肤常有光化性弹力组织病的革样外观,此型最为常见。②斑片型: 损害也侵犯暴露部皮肤,大小约0.5~5cm,表面隆凸、光滑,呈粉红、黄或棕色。可有毛细管扩张。本病无系统性表现,皮损可长期存在而无自觉症状。

最早的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乳头顶部出现胶样小球。真皮上部为有裂纹的均质胶样块物; 每一块物被胶原索所围绕。在胶样斑片中,胶样体分布遍及真皮上3/4。胶样物质往往嗜酸性,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均显示和淀粉样沉积物有相同的特性。电镜检查发现胶样物质由成纤维细胞所产生。

根据暴光皮肤的带黄色透明丘疹而无自觉症状,必要时作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一般不难。但需与汗囊瘤、皮脂腺瘤和毛囊上皮瘤相鉴别: 汗囊瘤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发生于眼周、前额、颈或前胸等处,损害为针头至豌豆大,呈肤色或褐色,光滑圆形丘疹,质地柔软,有弹性,成群或散在分布。皮脂腺瘤的损害为针头至黄豆大,油腻的桔黄色丘疹,常对称分布于面中央部位的鼻、颊和鼻唇皱襞处。毛囊上皮瘤多发生于发育期,以女性为多,有遗传倾向,主要发生于面中部包括额、颊、鼻根、眼睑等处,损害为针头至黄豆大、圆形或椭圆形发亮的坚实丘疹,呈淡黄、淡红、红黄色,常对称、成群或散在分布。

治疗可试用电解或冷冻疗法。避免暴晒日光及接触石油产品。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374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24
  • 更新时间: 2012-12-2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