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医学统计 >>调查设计

调查设计
 
摘要: (1)调查目的和指标: 首先应根据防治工作的需要明确调查目的。虽然各项科研的具体目的不同,但从阐明的问题来说,或是了解总体参数(如某病发病率,环境中某有害物质的平均浓度等),或是研究事物间的相关联系(如某病发病与特殊生活习惯的关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等),都要通过指标来说明。

调查设计是调查研究工作全过程的计划,这个全过程包括资料搜集、资料整理和资料分析。

资料搜集 基本内容如下:

(1)调查目的和指标: 首先应根据防治工作的需要明确调查目的。虽然各项科研的具体目的不同,但从阐明的问题来说,或是了解总体参数(如某病发病率,环境中某有害物质的平均浓度等),或是研究事物间的相关联系(如某病发病与特殊生活习惯的关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等),都要通过指标来说明。要把调查目的具体化到指标,如某地可疑为食管癌高发区,拟进行现场调查,目的是摸清病情及其地理分布,为防治工作提供根据,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具体提出调查指标为: ①某地某年不同性别、年龄居民食管癌死亡率;②以县为单位的居民食管癌死亡率的地理分布。要结合需要与可能,精选灵敏度高、特异度高、有客观检查作依据的指标。一般而言,同条件下,计量指标比计数指标灵敏,调查较少例数即能看出问题。如果目的不明确,指标不具体,或贪多求全,所得资料可能有的无用或用处很少,必需的资料反而缺漏,既浪费人力、财力和时间,又影响资料的准确性。

(2) 调查对象和观察单位: 要根据调查目的和指标,确定调查对象,即划清调查总体的同质范围,特别是作参数估计时更为重要。在抽样调查中还要划清抽样范围。组成总体或样本的个体称为观察单位。它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单位,也可以是“人次”或采样点等。如上述某地食管癌调查,总体的同质范围是该地某年全部常住人口,观察单位是“人”。调查对象只限于同属该地区和时间范围的常住人口。

(3) 调查方法:调查目的若是了解总体参数,可用普查或抽样调查;若是研究相关联系,如在病因研究中,经常要了解某病的发生是否与个人的某些特征、习惯、既往经历、生活或生产环境等有联系,常用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

普查: 也称全面调查,就是将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加以调查。理论上只有普查才能取得总体参数,它没有抽样误差,但有时非抽样误差(如被调查者回答不确切,调查者观察记录有错,资料汇总和计算分析有错等)以及人力、财力的花费较大。普查一般都是用于了解总体某一特定“时点”的情况,如年中人口数、时点患病率。当调查时点患病率时,应尽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否则人口有变动,发病有季节变动,新患者陆续发生等都会影响患病率的准确性。对一些病程较短的病,如急性传染病,不适合作时点普查。

抽样调查: 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用样本指标来估计总体参数。应针对调查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决定抽样的容许误差和样本含量。凡列入样本的观察单位切勿漏查,也勿轻易用别的观察单位来代替。漏查过多,可能影响样本的代表性,应分析漏查原因。可从全部漏查者中抽取 “漏查样本”对漏查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必要时用“漏查样本”对观察到的样本进行校正。抽样调查比普查涉及观察单位数较少,因而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并可获得较为深入细致和准确的资料;尚有许多医学问题只能作抽样调查,如药物疗效观察;抽样调查也可用于检查普查的质量;但抽样调查的设计、实施和资料分析较复杂。

病例对照研究: 这种方法是先选定病例组; 再配以条件尽可能相同但无某病的对照组 (可用成组病例对照,也可用配对病例对照,后者较常用); 然后调查两组的生活、生产史上某个或某几个因素出现频度的差别,以探索可疑的致病因素。对病例和对照的调查,应同样对待(如调查项目、时间、条件等),避免偏性。本法的特点是“由果溯因”,故为回顾性调查。如调查病毒性肝炎患者组与对照组(非肝炎患者)中,有无肝炎接触史的比例,以确定肝炎接触史与患病毒性肝炎的相关联系。本法的优点是对发病率较低的病亦易建立病例组,一次调查可作多个可疑病因的探索,并能较快地获得结果,便于组织;缺点是不易选择理想的对照组(应排除该病潜伏期和隐性感染的人,以及与所研究病因有牵连的疾病患者),由于有些调查项目难于确切回忆,会影响资料的准确性,亦不能直接向死者作调查,也不宜把因素与发病作直接联系,只能提供初步的线索。

队列研究 (定群研究): 将选定的某一人群分为两组:一组暴露于某因素,另一组不暴露于某因素。经一定时间随访观察,比较两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等,用以判定发病与该因素的联系。其特点是“由因索果”,故为前瞻性调查。它适用于在一定时期内可明确判断结果的研究。如调查某地某年龄组男性人群中,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的冠心病死亡率,以确定吸烟与冠心病死亡的相关联系。队列研究的优点是较病例对照研究能更肯定地推断病因,资料可靠性较好,总体较明确,每组观察人口数已知,易于计算和比较发病率; 缺点是对发病率很低的疾病需观察大量例数,对潜伏期长的疾病,观察期长,可能失访较多,需要严密的组织工作。一般只作单因素调查,若调查因素选择不当,则将造成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还有一种历史前瞻性调查,即前瞻调查的起点由过去某一时点算起,用回顾的方式来取得资料。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既要了解总体参数,又要确定相关关系,因此常把上述调查方法结合应用。例如可以通过普查得知某地居民食管癌死亡率的真实水平; 亦可用抽样调查来估计该地居民食管癌死亡率; 若对食管癌患者和非患者作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可能发现可疑致癌因素;这种相关关系,还可进一步用队列研究来验证。但是因果关系的最后确定还有待于实验研究的证实。

(4) 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根据调查指标确定对每个观察单位的调查项目,包括分析项目和备查项目。分析项目是直接用于整理计算调查指标所必须的内容。如整理计算上例食管癌调查指标,就必须调查食管癌死者的“诊断”、“性别”、“死时实足年龄(岁)”和“县名”几个项目,还必须向有关部门搜集该地男、女性各年龄组的人数。备查项目是为了保证分析项目填写的完整、正确,便于检查、补填和更正而设置的,通常不直接用于分析。如表1列出了死者的姓名和住址,有助于确定观察单位和查考;死者的死亡年月,可核对是否所调查年份的死者,还可结合“出生年月”换算“死时实足年龄”; “诊断依据”有助于核对“诊断结果”; “调查者”和“调查日期”有助于查询调查情况和明确责任。

调查项目要精选。分析项目一个也不可少; 备查项目也不宜多,不必要的项目不列。项目的提法要明确,使人一看就懂,不致误解,尽量作到不加说明或少加说明也能标准统一。如疾病分型,正常或异常等界限都应明确规定,不模棱两可。项目多用选择式提问,即提出各种可能的答案如“是”、“否”、“不明”,供被调查者选择其一。

把调查项目按提问的逻辑顺序列成表格,供调查使用就是调查表,调查表的格式可分为一览表和卡片。一览表每张可填多个观察单位,适于项目较少的调查,如表1。一览表填写方便,一般用划记法整理。卡片每张只填一个观察单位,适用于观察单位和项目较多时,如表2。卡片整理方便,可用分卡法整理。

调查表的填写应力求简便清楚,多用选择、填空以及简单的符号(如“√”、“-”、“○”、“×”等)或数字,如表1说明(3);少用文字回答,如表1及表2中住址的填写。必要时应编制填表说明。若拟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则设计调查表时,所有分析项目均编上答案代号,填表时一律填写数字或代号,更为方便。

设计调查表是调查设计中困难而关键的一环。为了抓好这一关键,应周密考虑:调查项目能否满足调查指标的要求,项目是否简单明确,可能发生哪些含混,怎样统一标准,调查表是否便于填写和整理分析等。

(5) 制订调查的组织计划:包括组织领导,宣传动员群众,时间进度,调查员培训,任务分工与联系,经费预算,调查表格和宣传资料的准备,以及资料检查(完整性、正确性)制度等。大规模调查前,可先作小范围的试查,以便检验和修改调查设计。


表1 居民食管癌死亡调查表




说明: (1)本表只填写全部死者中初步推定为食管癌的死者。

(2)临床表现代号:“①”进行性吞咽困难,“②”食物反流,“③”胸骨后闷、胀、痛,“④”进行性消瘦或恶病质。

(3)“性别”、“诊断依据”和“诊断结果”等项目在相应栏内划“√”,但病程须填开始出现吞咽困难至死亡的月数。


表2 卡片举例




在现场调查中应及时总结经验,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抓紧原始记录的检查和补正,保证资料完整(预计观察单位无遗漏或重复,调查项目填写无空缺)、正确(调查项目填写无错误)。检查资料有无错误,一般从两方面考虑:①逻辑检查:即根据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检查填写内容有无矛盾,如表1“死亡年月”不应早于“出生年月”;②计算检查:即验算计算项目有无错误,如表1“死亡年月”减“出生年月”应符合“死时实足年龄”。资料经检查无错误后统一编号保存。

整理分析 调查搜集到的原始资料必须经过整理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整理分析也要有科学的计划,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预期分析事项,资料的汇总和指标计算方法,图表设计等。如表3是按上例食管癌调查指标①项的要求设计的,它既使调查目的更加具体明确,又是预期结果的表达形式。


表3 某地某年不同性别、年龄居民食管癌死亡率




年龄组(岁)年平均
人口数
死亡人数死亡率
(1/10万)
死亡人数
构成比(%)
男 女男 女男 女男 女
不满30
30~
40~
50~
60~
70~
    
合计   100.0 100.0



整理分析的设计通常应着重考虑下列问题:

(1) 设计分组: 目的是将性质相同的观察单位合在一起,将性质不同的观察单位分开,把组内的共性,组间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显示出来。但是只有抓住影响被研究现象最主要的、本质的特征(分组标志)进行分组,才能揭示出事物内部的规律。

分组有两种:①质量分组,即按被研究特征的类别来分组,如将观察单位按性别、职业、疾病分类、某项检查阳性或阴性等分组; ②数量分组,即按被研究特征的数量大小来分组。如将观察单位按年龄大小、血压高低等分组。质量分组和数量分组往往结合使用,如表3把性别分组和年龄分组结合起来,可分析食管癌死亡率同一性别的年龄差异和同一年龄组的性别差异。

分组数的多少决定于研究目的,资料的性质和观察单位数的多寡。分组数不宜过多或过少。例如分析居民年龄别死亡率时,不应以0~19岁为一组,因为这样会掩盖婴幼儿和青少年死亡率的本质差异;相反,如组数过多,分组太细,则各组的观察单位数变少,也会看不清楚它的规律性。当还不太了解被研究现象的变化规律时,设计分组宁可先细一些,汇总资料后再按实际情况作必要的并组,这很容易;反之,设计分组一开始就很粗,汇总资料后,要想再分细一些,只有重新分组汇总。

为了便于资料间的相互比较,必须注意到习惯的分组方法。例如研究年龄别死亡率时,年龄(岁)分组,习惯上分为: 0~,1~,5~,10~,…,每5岁或10岁一组。

数量分组的界限要清楚,既不要互相包含,也不要留有空隙。例如①5以下,5以上; ②0~5,5~10,…,等表示法都是不正确的,因为5放在何组不清楚;较好的表示法是: 0~,5~,10~,…。其中0~,指0起至不满5,余类推。

(2) 设计整理表: 整理表是用于原始资料整理归组的表格,是提供分析资料的过渡性表格,是按调查指标或分析表格的要求而设计的。拟出整理表后,还应说明根据调查表中哪些调查项目整理归组。如为了得出表3中男、女各年龄组“死亡人数”,设计的整理表除具有表3中“年龄组(岁)”和“男、女死亡人数”栏外,应再加上纵栏、横行的“合计”和“不详”,以便核对和保持总数一致。

(3)归组方法: 按整理表的分组,将原始资料分别归入各组的过程叫归组。一般采用划记法或分卡法: ①划记法就是归组时用划“正”字来记数,方法简便易行,但易出错。因此划记时要小心谨慎,至少要划两遍以资核对。常用于观察单位数量不多,调查项目较少的归组。②分卡法就是直接把原始记录卡分别归入各组,经过核对,然后清点每组卡片的张数,就是该组的观察单位数。此法易于核对和检查错误,常用于观察单位数较多,调查项目较复杂的资料归组。如果调查表为一览表时,须先将分析项目的原始记录转抄到“过录卡片”(如图)上,然后再用分卡法归组。图中的“编号”系转抄调查表的编号,1、2、3、…每格固定转抄一个分析项目。如以过录表1为例,可规定“1”格为县名,“2”格为男或女,“3”格为死时实足年龄(岁)等。卡片右上方有缺角,更便于整理,只要一叠卡片的缺角对齐,则倒顺、反正全部一致了。

在归组之前,应对原始资料进行复核,再作必要的补正;归组之后,应对结果进行检查,务使各组数字相加等于总数,各分析表间有关数字应相符。

当调查资料较多,分析计算复杂时,可用电子计算机作整理分析。

(4) 组织计划: 一般包括组织分工,时间进度和汇总要求等。特别是大规模的协作调查,有明确的组织计划才能使步调一致,按期完成总结。




过录卡片式样图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79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