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地方病 >>氟斑釉症

氟斑釉症
 
摘要: 氟斑釉症是牙齿在生长发育时期,造釉细胞遭受过量氟的损害作用而造成的一种特殊性牙釉质发育不全症。许多因素,包括微量元素如硒、锶、砷等,都可损害造釉细胞,造成牙釉质发育不全症,但这类牙釉质发育不全症都有致龋倾向。与此相反,由氟的毒性作用所引起的氟斑釉症,则具有抗龋作用。

氟斑釉症是牙齿在生长发育时期,造釉细胞遭受过量氟的损害作用而造成的一种特殊性牙釉质发育不全症。许多因素,包括微量元素如硒、锶、砷等,都可损害造釉细胞,造成牙釉质发育不全症,但这类牙釉质发育不全症都有致龋倾向。与此相反,由氟的毒性作用所引起的氟斑釉症,则具有抗龋作用。

在牙组织中,除牙釉质易于受氟的损害外,其他组织也可受累,但不太明显,在一般检查中不易肯定。因此在流行学上观察氟对牙齿的作用,只能从牙釉质的变化来判定。

氟斑釉症的发生率通常与饮用水中的氟含量成正比。在一般情况下,当饮水氟含量在0.5mg/L以下时,发生率仅在5%左右,个别地区可达10%;饮水氟含量为0.5~1.5mg/L的地区,发生率可达30%左右; 饮水氟含量为1.5~4.0mg/L的地区,可陡升至90%左右;饮水氟含量在4.0mg/L以上的地区,其发生率可达95~100%。

发病机理 少量氟可降低釉质在酸性环境中的溶解度,同时也是产酸细菌酶系的抑制剂,可防止龋齿的发生。但氟量过多。则对生长、钙化时期的牙釉质产生毒性作用。

牙齿的生长发育始于胚胎期。人胚发育到第6周形成牙胚,由外胚层演变发展成造釉器。造釉器分化为四层,其第4层形成造釉细胞(或称生牙釉质母细胞)。各个牙的造釉细胞的演变发展各有一定的时间和顺序,可大致划分为五期:①前期,造釉细胞形成原浆突(Tomes突),分泌釉质基质,节节增生,逐渐形成釉柱。此时如受氟的毒性作用,细胞可死亡而致受损区塌陷,以后形成氟斑釉症的缺损型。②早期,在釉柱形成过程中,个别造釉细胞因氟的毒性作用而死亡,亦可造成釉质缺损;已形成的釉柱,可因氟的毒性作用而致变形、弯曲、排列紊乱,釉柱间间隙加大,使内外源色素易于沉着,形成以后的着色型。③中期,釉柱形成之后,其长短随牙冠部位而异,平均长约40微米。此时已含有约30%的矿物质,随后继续钙化成为人体内钙化程度最高的组织。此时如受过量氟的影响,可使釉柱钙化发生障碍,出现钙化不规则、不整齐、不紧密等现象,造成折光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氟斑釉症的白垩型。④晚期,造釉细胞当牙釉质形成完毕之后,及时退变成为缩余釉上皮,随着牙齿的萌出,逐渐与牙冠表面的牙釉质分离。⑤消失期,当牙萌出时,缩余釉上皮因在口腔中受到磨擦、耗损而逐渐消失,仅在牙釉质的深沟裂隙中可略有微量残存。由此可见,当牙釉质发育完成、造釉细胞不复存在时,一般就不会再发生氟斑釉症。

实验证明,氟进入身体后绝大部分积聚于牙齿与骨组织。氟在牙齿各部位的分布一般以牙根骨质含量最高,牙本质次之,牙釉质最少。而牙釉质外层的含量较内层又可高5~10倍,这一方面可能由于外层在形成以后和萌出之前与组织液接触的时间较内层为长; 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外层萌出之后与唾液接触的时间较长。在牙体组织中,牙釉质对氟的毒性作用最敏感。整个牙列中以上前牙最好发病,其中又以上中切牙为最。所以在轻病区多表现为仅累及中切牙的牙釉质,不累及乳牙;而在重病区,则包括乳牙在内的所有牙齿都可受累。

本病多见于恒牙,少见于乳牙。只有在严重的病区,才可见到较多的乳牙患有氟斑釉症。这可能是由于乳牙的牙釉质大都在胎儿期完成钙化,得到了胎盘对氟的屏障作用的保护。但胎盘的屏障作用也是有限度的,当母体摄入氟量太多,就会失去其屏障作用,使乳牙也受到损害。儿童到了10岁之后,除第3恒磨牙外,各牙的牙釉质都已发育完成,在已形成的牙釉质中氟的蓄积量即使再增高,也不致为害。有人曾将牙釉质浸泡于5%NaF溶液中,釉质中的氟含量较原来升高很多倍,未造成明显损害。同样,用2%NaF溶液涂擦儿童牙釉质表面,使釉质中氟含量升高很多倍,也不能形成氟斑釉症。成人已萌出的牙釉质,不仅造釉细胞早已不存在,连其退变之缩余釉上皮也都消失殆尽,故斑釉更不会发生。

病理 氟斑釉症的病变主要发生在牙釉质,镜检可见:①釉柱排列紊乱,部分消失;②釉柱间间隙增大,釉柱间质减少或缺如;③出现散在的、不规则的钙化不全区,X线透过性增加;④釉质表层有棕黄色色素沉着;⑤釉质生长线波纹紊乱。病变常仅累及牙釉质的外1/3,亦可深达3/4,但不超过牙釉质与牙本质交界线。牙本质亦可显示轻度病变,在电镜下可见牙本质小管呈蛇行状形成不全。

临床表现 氟斑釉症是地方性氟病最早、最易识别的临床特征。患者在儿童期除牙釉质的改变外,多无其它症状; 成年可兼有氟骨症。由于氟中毒主要作用在发育钙化期的牙釉质,故氟斑釉症的发生,严格地限于一定的年龄组,从中切牙的受累,直到16岁左右第3磨牙牙釉质钙化完成为止。无性别差异,男女发生率相似。

牙釉质的表现分三种情况:一是牙釉质变得异常混浊,呈白垩色(白粉笔样色)。其云雾状白色纹或片可与正常牙釉质相间并存,亦可遍及整个牙釉质成重度白垩色。这种改变在牙萌出即可见到。二是在受损牙釉质部位有黄褐甚至近黑色的色素沉积。着色部分形成不规则的斑纹、斑块或横带。三是牙釉质发生实质性缺损,可自细微小圆孔状至大片浅窝状。这些表现可单独存在,亦可合并出现,在病区均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全口所有的牙都可受累,但以切牙、尖牙及第1恒磨牙最常见,并以唇侧面最为明显。在严重病例,牙面有散在或融合成片的凹陷浅窝,加上重度白垩状与着色,使牙冠外貌发生明显改变。同时由于牙釉质变脆,易出现严重磨耗。龋齿在本病中显著减少,甚至罕见。

氟斑釉症的分型、分度法 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世界各国常用的Dean的分类法和我国的三型九度分类法。

Dean分类法: 系1933年提出,以后在1935,1939年作过修订。这个分类法将病区居民的牙釉质情况从正常到严重受累分为七类:

(1) 正常: 牙釉质半透明、平滑,呈有光泽的外观。这一类中也包括非氟斑釉症的其它改变,如釉质发育不全、非氟斑等。

(2) 可疑: 釉质透明度有轻微改变,可有少量白色斑点或斑纹,难以确定是否为轻微氟斑釉症。

(3) 轻微: 有小的无光泽的低白色区域,不规则地散布于牙的唇颊面,受累范围可达牙面的1/4左右。

(4) 轻度: 无光泽的白色混浊区占牙面的一半或稍超过,有时有微褐色着色。

(5) 中度: 所有牙面一般都受累,唇颊面常有微小凹坑状缺损。可有较重的棕褐色着色。

(6) 较重: 凹痕更明显、更常见,所有牙面一般均可见到。如有褐色色素沉着则着色更深。

(7) 重度: 病变更严重,釉质形成不全,影响牙的外观,所有牙面均出现缺损,有的融合成片。广泛着色,程度由深褐色到黑色。

三型九度分类法: 1957年,我国学者根据氟对牙釉质作用的时期和形成的损害,将氟斑釉症(符号为M)分为白垩、着色、缺损三型;各型再分为轻、中、重三度(轻中重度各以符号M右下方尾标数字代表),见下表。


氟斑釉症的分型、分度


分 型

分 度

轻 度

中等度

重 度

代 号

白垩型

M1

M2

M3

着色型

M1′

M2′

M3′

缺损型

M1″

M2″

M3″



(1) 白垩型: ①白垩型轻度(M1),牙面有少部分晦暗不透明,似粉笔状白色,呈点状、块状或周界不明显的云雾状,需光线良好仔细辨认才能查出; ②白垩型中等度(M2),牙面有较多部分(不超过1/2)呈白垩状,周界仍不够明确,有类似云雾状痕迹,粗糙晦暗程度较明显;③白垩型重度(M3),牙面大部分(超过1/2)或全部呈现白垩状,粗糙晦暗程度极明显,与一般牙面颜色光泽有极显著的差异。

(2) 着色型: ①着色型轻度(M1′),牙面呈轻微黄色斑纹、斑块,面积不超过牙釉面的1/4,颜色深浅不一,仍可有云雾状的痕迹,需光线良好,详细辨认,才能查明;②着色型中等度(M2′),牙面呈现黄、深黄或褐色片块,颜色深浅常不均匀,面积不超过牙釉面的1/2,较易辨认;③着色型重度(M3′),牙面大部分(超过1/2)或全部呈现黄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色质深浅仍不均匀,直观下极易辨认。

(3) 缺损型:①缺损型轻度(M1″),牙釉质表面有少数散在的浅度凹陷或窝穴,周界平整,不在亮度较强时用尖锐牙科探针仔细检查很难辨认;②缺损型中度(M2″),牙釉质表面有较明显的块状或片状浅窝,周界不整齐,可出现锯齿状边缘,浅窝底部平整坚硬,有时可有颜色加深,面积不超过1/4,无需牙科探针亦可判明;③缺损型重度(M3″),牙釉质表面有较普遍的浅窝,几块浅窝可连接成地图状,周界常呈锯齿状,用牙科探针刺击浅窝底部,可感觉其硬度较牙釉质稍软,其深度在牙釉质厚度左右,靠直观容易查明(图)。




氟斑釉症,缺损型(女,13岁)


氟斑釉症的这种分型,是一种对牙釉质改变的临床观察方法:从M1到M3″这种排列顺序,是为了记录上的方便,并不代表患病程度或时间早晚。例如M1″ (缺损型轻度)在氟中毒的程度上即远较M3(白垩型重度)或M3′ (着色型重度)为轻,发生时间也早。故不能把缺损型误认为是“重症”或“晚期”。实际上,临床常见的多为混合型,单纯属于某一型是比较少见的。在调查氟斑釉症时,可按这种分型的代号进行记录: 如记录为M2、2′、1″,即表明患者牙釉质改变为白垩型中度,着色型中度和缺损型轻度,并以白垩型为主; 如记录为M2′、3、2″,则为着色型中度,兼有白垩型重度和缺损型中度,并以着色型为主。使用这种分型、分度方法,在调查中可得出精确的统计资料。

上述氟斑釉症的分型、分度,系指单个牙齿的病变而言。如果以患者作为整体来看,在程度上还可划分为三级:Ⅰ级,仅有个别牙患病,多为上下切牙,偶有波及上下第1恒磨牙者;Ⅱ级,大部分牙患病、多半仅有第2和第3恒磨牙幸免;Ⅲ级,全口牙均患病,无一幸免。

诊断 诊断氟斑釉症的依据为:①自幼生长在病区;②牙齿表面出现白垩状、着色、缺损等典型改变;③牙冠的轮廓与牙位无特殊改变;④有确切的氟中毒来源可作为佐证;⑤可除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类似牙病。诊断氟斑釉症时,在白垩型病人应与因营养不良或其它疾病而发生的牙釉质钙化障碍(钙化不良症)相鉴别。一般营养缺乏性的钙化不良症多仅局限于某几个釉簇,在短时期内钙化障碍,一旦致病原因减弱或消失,则又可进行正常的钙化。故其白垩色常局限于一点,或一条线,其周界比较明确,与牙釉质的生长线相吻合,很少出现云雾状。而氟中毒则对造釉细胞的毒力既强烈,为期又较长,故可成云雾状,其周界不清与生长线不吻合。

在氟斑釉症的着色型,应与外源性色渍、四环素色素沉着等相鉴别。这类着色有病因可查,着色各有其特点,如四环素色素沉着先为黄色,后变成深灰色,并产生荧光;吸烟的色渍常在下颌前牙部着黑色。氟斑釉症的缺损型应与牙釉质小块折裂、牙折、牙颈部楔状缺损、牙釉磨损、Turner牙、以及其它原因的牙釉质发育不全症等相鉴别。

防治 该病防治(参见“地方性氟病”条)。氟斑釉症目前尚无妥善处理方法。对仅有着色的可试用4%盐酸反复涂擦着色处,约10分钟,可使色素逐渐消失,然后再用75%氟化钠甘油糊剂涂擦,以助釉质再钙化。如牙面严重缺损可用套冠修复。最简单的矫治方法为在牙齿唇面先用磷酸涂擦,使其有轻度腐蚀,再以薄的塑料牙面罩片,用塑料粘接剂敷贴于牙齿的唇面。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87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