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地方病 >>克山病

克山病
 
摘要: 本病是一种原因未明、以心肌坏死为主要改变的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首先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遂因地命名为克山病。

本病是一种原因未明、以心肌坏死为主要改变的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首先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遂因地命名为克山病。早在本世纪初,辽宁省移民迁往克山县垦荒,定居不久,就有本病发生。过去本病的病死率一直很高,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与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非常重视地方病的防治工作。通过调查,我国除已知的东北地区外,相继发现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共15个省区有本病。经过大力防治,已使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大幅度下降。

本病分布有明显地区性,病区多为山区农村,发病多为农业人口中的生育期妇女和断奶以后学龄以前的儿童,且多发生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近二十年来,儿童发病率相对增多。本病有明显的季节多发和间隔不等的年度多发特点。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多数病区,每与大骨节病同时并存;但在四川、云南、山东和西藏等地,则两者多各自成病区,不相并存。本病在病理学上,主要改变是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而心肌间质仅有程度不同的继发性炎症反应,心肌病变呈多发性灶状分布。本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各种心律失常。根据心脏的功能状态和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四型。

在治疗方面,早年抢救急型重症主要靠大量樟脑制剂,当时病死率高达85%以上。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采用静脉点滴高渗葡萄糖补液和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以后,病死率已降至15%以下。

预防工作,由于一直坚持群众性综合性预防措施和近年来采取补充硒的办法,即使在病因未明的情况下,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近年来全国已出现了一批连续多年控制了急性发病的县,克山县就是其中之一。

临床表现和分型 克山病在临床上根据心脏功能代偿状态及发病缓急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四型。前三型均为心功能失代偿。急型主要表现为急性心功能不全,视征候轻重又分为急型轻症与急型重症。轻症经诊疗、休息后,多可全愈;重症表现为急性泵衰竭,征候险恶,病情变化无常,常合并心源性休克。亚急型主要见于儿童,既可有心源性休克,又可见到心力衰竭;从呼吸困难、水肿等主要表现来看,则有些近似慢型。慢型在临床上主要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心功能相当于2~4级。潜在型心功能相当于1级,代偿良好。各型可相互转化。

本病的临床经过有时与病理过程不完全吻合。原因是心肌坏死通常呈散在的小灶状,并且因心脏具有代偿功能而不立即表现于临床,病程可呈隐匿形式。

(1) 急型: 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由于心肌损伤而产生急性全心衰竭,心排血量突然降低,主要脏器血液灌注不足。发病之前可有头晕、心区不适和疲乏无力,在小儿则为食欲和精神不振; 也可无任何预兆而突然发病。发病时自诉“头迷糊、心难受”。继则恶心、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如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或肺水肿,则为急型重症;症状较轻、能即时控制,或卧床休息后即能好转者,则为急型轻症。重症患者常有预死感,但神志始终清晰。如出现Adams-Stokes综合征则可见短暂的抽搐或晕厥。病程稍长者常伴有肝肿大,颈静脉怒张以及下肢水肿等全心衰竭体征。

流行期间,在病区有些急型病人看起来很轻,但检查发现体征改变很大,心率明显变慢,每分钟仅40~50次或更少一些;心电图上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收缩压低到60~70mmHg,脉压亦很低; 但自觉症状并不明显或只感觉有些头昏,病人表现安静。这种病人的神志始终都清醒,但随时都有发生突变的可能,不能因为自觉症状轻而忽视。

(2) 亚急型: 发病较急型缓慢,可在数天内发展为急性心力衰竭,主要见于学龄前儿童。在东北及西北地区多见于初春;在云南、四川、山东等地区则多见于初夏。临床表现常兼有心源性休克与充血性心力衰竭。体征以心动过速与舒张期奔马律较多见。

(3) 慢型: 全年均可发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病者又名自然慢型克山病; 也可由急型、亚急型或潜在型转化而来。临床上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为主。心脏向两侧扩大,室性早搏多见。

(4) 潜在型: 既可发生于健康人,亦可由其它各型转化而来,多见于急型多发季节前后。常无自觉症状,多在普查中发现。心脏功能代偿良好,仅部分患者有心跳、气短、疲乏、头晕及无力感等。心脏可轻度扩大,心电图一般多有一些异常改变。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改变取决于心肌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在原有心肌病变基础上出现的非特异性损害,对心电图也有影响。早期的心肌病变是可逆的,因而心电图改变也可能恢复正常。所有的急型、亚急型和慢型,以及80%的潜在型,都有心电图异常。克山病的心电图改变复杂、多样,其表现可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

(1) 心肌损害: 低电压; Q-T间期延长; ST-T改变;病理性Q波或QS波等。

(2) 传导阻滞: 各种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双束或三支传导阻滞)等。

(3) 异位心律: 各种过早搏动; 以室性早搏最多; 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等。

(4) 心室高电压图形: 各型克山病均可见到左、右心室高电压图形,以亚急型和慢型较多见,有时尚可见到一过性肺型P波或二尖瓣型P波,这些图形都可随病情的恶化变得明显,也可随病情的好转而消失。各型克山病虽多数心肌有不同程度的肥大和心脏重量增加,但因受肌源性扩张的影响,心壁通常并不增厚,甚至较正常为薄,因而心室高电压图形或异常P波可能主要反映心室或心房的扩张。本病的各种心电图改变均不具有特异性,必须结合发病特点、临床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全面评价其临床意义。

心动描记图 心音图、心电图、颈动脉波、心尖博动图等同步描记,称为心动描记图或心机图。克山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射血前期(PEP)和左室射血时间(LVET)的比值(PEP/LVET)增大。射血前期延长,等容舒张期和等容收缩期延长,左室射血时间缩短以及心脏指数降低,其中以前三项改变尤为明显。

X线检查 X线可以观察心脏大小、形态、搏动及肺部血管的变化。通常心脏一般性增大,以慢型、亚急型最明显,急型较轻,潜在型70%不增大。各心腔增大程度比较,两室大于两房,左室大于右室,左房大于右房。心脏搏动多减弱,搏动不规则或反常搏动,有时在边缘可见强直区(又名盲区)等。

实验室检查 (1) 血尿常规: 潜在型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数等,多在正常范围。急型的红细胞数多在500万/μl以上,似为血液浓缩所致。白细胞数在10,000~20,000/μl之间,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急型重症增多更明显。慢型病人的白细胞数正常,分类情况与潜在型类似,多数是中性粒细胞偏低,淋巴细胞偏高。西南地区小儿病例贫血较多,血红蛋白偏低。急型和部分慢型血沉加快。部分急型、亚急型及慢型急性发作时,可有轻度蛋白尿和糖尿。亚急型病人尿中有时有颗粒管型,心力衰竭纠正后多消失。

(2) 血清酶: 血清中的某些酶,可用以反映本病心肌受损情况,有助于诊断。①转氨酶和磷酸肌酸激酶:急型病人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的活性,平均比正常值高两倍以上,重症病人可高出10倍以上。急型病人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CPK、CPK2)的活性也增高。急型病人的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与血清醛缩酶活性继SGOT、CPK、CPK2的增高后而升高,但血清碳酸酐酶活性则下降。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比值(SGOT/SGPT),可反映心肌和肝脏受损情况,其比值在急型和亚急型>1,表明以心肌受损为主,在慢型则<1,表明病变已累及肝脏。血清酶活性与临床之间有较好的平行关系。病情迁延者,其血清酶活性常随病情反复而波动。②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凡有进行性心肌损害的病人,测定此酶在血清中的活性都明显升高,就其同功酶情况看,LDH1/LDH2比值增加。急型和亚急型病人的SLDH1活性,都明显超出正常水平。慢型病人的SLDH1活性多数超出正常水平,但LDH1/LDH2比值不一定>1,并多伴有SLDH5活性升高。其升高水平常与心力衰竭的程度呈平行关系。在部分潜在型病人中,SLDH1活性也超出正常水平。

(3) 抗心肌抗体: 克山病的病理特点是反复发生的心肌损害,其释出的抗原,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病人在体内产生抗心肌抗体。因此检查血清中抗心肌抗体的效价有助于判断心肌受损情况。用致敏的羊红细胞的被动血凝实验检测病人血清中的抗心肌抗体,其阳性率在慢型、亚急型和潜在型病人中,分别为92.3%、82.4%、61.8%;而成年健康对照组则为4.8~13.3%。健康儿童的阳性率则更低。

(4) 血清肌红蛋白测定: 肌红蛋白是骨胳肌和心肌的重要成分。在正常情况下,释放到血液中的量很少。如骨胳肌未曾损伤而肌红蛋白含量升高,即可作为心肌损伤的诊断指标。亚急型克山病的阳性率为78%,有的患者持续12天后才下降;慢型患者阳性率仅14%;潜在型仅个别呈阳性。

诊断 对本病的诊断尚缺乏特异方法,必须结合流行学特点、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而做出诊断。诊断成立后,再行分型和心脏功能分级。我国1983年10月制订的《克山病防治工作标准(试行)》中的诊断指标如下:

本病的发病特点是在一定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农民家庭的学龄前儿童和生育期妇女)中多发,外来人口在病区和当地农民连续同样生活3个月以上方能发病。

诊断指标:具有克山病发病特点,并具备以下诊断指标中之一条或其中一项,且能除外其它疾病者,即可诊断为克山病。其中1~7条供普查防治使用,科研加用8~10条。①急、慢性心功能不全。②心脏扩大。③心律失常:多发性室性早搏(每分钟5次以上);心房纤颤;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④奔马律。⑤脑或其他部位栓塞。⑥心电图改变: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除外);ST-T改变;Q-T间期明显延长;多发或多源性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低电压加窦性心动过速;P波的异常(左、右房负荷增大或两房负荷增大)。⑦X线所见:心脏扩大。⑧超声心动图改变: 心房、室径扩大; 射血分值(EF%)降低到40%以下。⑨心机图改变: 射血前期(PEP)/左室射血期(LVET)≥0.40; A波率≥15%。⑩实验室检查:血清酶活性升高谷草转氨酶 (GOT)、谷丙转氨酶(GPT)升高,GOT/GPT>1; 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1(LDH1)升高,同功酶1(LDH1)>同功酶2(LDH2);磷酸肌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2(CPK2)升高。

并发症 最常见的为心脏附壁血栓脱落所致的栓塞。在各型中可达2~5%,以肺栓塞为多见,尤多发生于右肺下叶。此时病人胸痛、喀血、微热,并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腔积液。大脑中动脉栓塞也比较多见,可出现半身瘫痪,运动性失语,重症还可出现锥体外系损伤体征。轻症脑栓塞可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栓塞还可以发生在肾、脾、肠系膜及四肢动脉等部位,并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其他并发症有猝死、早产,但流产不多见。此外,儿童患者常有蛔虫病、肺炎、原因不明的肝病及营养不良等,往往因此而对亚急型和小儿急型克山病造成误诊或漏诊,应加注意。

预防 (1)综合性预防措施: 可总括为三防二改一灭:三防即防烟、防寒、防诱因;二改为改良水质、改善营养;一灭为灭鼠。主要均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改良水质可饮用泉水、打深井或饮滤过水,防止水源污染。合理调配主、副食,改变膳食单调状况,纠正偏食,以改善营养,防止粮食发霉。做好计划生育,避免体力负担过重;经常防止情绪激动,防止暴饮暴食及过度疲劳; 预防感冒、肠炎等疾病,以消除诱因。建立基层防治网,早发现,早治疗。以上各项措施虽多属于一般卫生预防工作,并为一般心脏病病人所应注意的事项,但对于防止本病的急性发作及防止病情加重确有实效。这些措施,也是针对各家学者所提出的病因学说,并从群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硒的预防:1974~1975年分别在四川省冕宁县和陕西省黄陵县等克山病病区对1万余名成人和1千余名儿童进行硒预防效果观察,服硒人群发病率比对照人群减少65%以上,病死率降低90%以上。后来又观察了约140万人次,其预防效果更趋于肯定。关于补充硒的措施,目前全国各病区正在推广口服亚硒酸钠片。此外,部分地区还在试用硒强化食盐及提高粮食中含硒量。口服硒系采用每周每公斤体重口服含有0.04mg的亚硒酸钠药片,服药3个月后居民头发与血液中硒可升到非病区水平,并达到预防效果。在发病高峰前连服七天,每次剂量同上,以后每半月服药一次,或每月按加倍剂量服药一次,头发含硒量也可以上升到非病区水平。少数人服药后有恶心,改在饭后服用可免除胃部症状。加硒食盐系将溶于少量水中的亚硒酸钠1.0~1.5g在100kg食盐中混合均匀,使食盐含亚硒酸钠的浓度为10~15ppm。应用此法后,居民头发的含硒量可维持在非病区水平,并初步看出预防效果。同时用硒及碘(碘化钾及碘酸钾),强化食盐,在干燥条件下保存,硒的利用率不受明显影响。

硒粮系在玉米或水稻抽穗期,每亩用含有0.5~1.0g的亚硒酸钠水溶液分两次喷施,收获的玉米种实中含硒量可达0.07ppm,水稻可达0.05ppm。食用硒粮居民发硒亦可上升到非病区水平,并初步看出预防效果。

治疗 克山病的治疗应根据心脏功能状态,心衰的严重程度来进行处理。潜在型无明显心功能不全,主要应注意生活管理,防止感染,妇女应计划生育;对不稳定的潜在型可对症治疗,并随访观察。对急型重症,一旦确诊,即应静注大量维生素C,或静脉缓慢点滴高渗葡萄糖。对亚急型、慢型及部分急型恢复期出现的轻中度心力衰竭,应及时控制心衰,较长时期服用洋地黄。有浮肿者可服利尿剂,并应注意生活管理,合理饮食,适当保钾限钠,防止感染,妇女应绝育。如出现肺水肿可由小量开始滴入血管扩张药,也可注射强利尿剂或吗啡。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在急型和亚急型控制后,应注意防止转为慢型(参见各型克山病条)。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953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