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地方病 >>跁子病

跁子病
 
摘要: 本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地方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多发性、对称性骨关节病,发生在我国四川省部分农村,当地居民称之为“跁子病”。

本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地方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多发性、对称性骨关节病,发生在我国四川省部分农村,当地居民称之为“跁子病”。

本病于1930年发现。主要流行在川西平原的大邑、广汉以及川南丘陵地区的内江、资中、资阳和简阳等市县。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病区呈点状分布。各病区病情不一,患病率最低为9.4%,最高为79.4%。在一定时间内,病区的病情相对稳定,未见向周围蔓延。早期病人迁居非病区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由外地迁入病区的人,其发病时间长短不一,短者一年,长者几十年。病区居民主食大米(占全年口粮的60~80%),其次为小麦,部分病区也杂食少量甘薯、豌豆和玉米等。病区中各年份发病率不同,似有年度多发现象。在一年中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跁子病主要侵犯农业人口中的青少年,以6~10岁发病最多,11~12岁次之。但2~60岁均可发病。性别在发病上无明显差异。有家庭多发现象。

临床上,多数起病缓慢,最初疲乏无力,晨起关节略感僵硬。开始发病时多数人感到双侧膝、踝关节及小腿肌肉酸痛。也有一些人首先是髋关节疼痛,大腿内侧有牵拉感,成年患者有些是在外伤、劳累、寒冷刺激和分娩之后发病。少数患者可出现双侧膝、踝关节肿胀,疼痛剧烈,无游走性,局部皮肤不红、下肢酸软无力,食欲减退。以后两侧髋、膝、腕、踝、肘等关节常年继续疼痛,劳动或寒冷刺激后加重。关节多有弹响或摩擦音。髋、膝、腕、肘等关节出现变形,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其中髋关节最为明显。大腿内收、外展及旋转困难,不能下蹲,腿呈“O”型或“X”型。少数患者手向尺侧或桡侧偏斜,肘、膝关节伸展不直,致使上肢和下肢呈半屈曲位状态,腰椎发生代偿性前凸。在青少年时期,病情严重者可造成身体矮小。一些人的上臂和大腿显著短缩,而前臂和小腿的短缩则不明显,故四肢的上下比例很不对称,劳动能力明显下降。个别患者亦可看到手掌较小,指、趾关节略微增粗以及短指(趾)畸形。

X线检查: 以髋关节改变显著,其次为膝、腕关节。一般是关节间隙变窄,亦可见到变宽或宽窄不一者。关节面多不平整,周缘可见骨质增生。髋关节可见股骨头增大,股骨颈变短增粗,髋臼缘及底部可形成多数骨赘,包绕着增大的股骨头;有时亦可见到髋臼平浅、硬化,股骨头变扁、变小,以致股骨呈手杖状,关节呈半脱位。膝关节可见髁间窝变大、变深,髁间棘增生,股骨内外髁增大,腓骨变长等。腕关节则可见到腕骨密集挤拥,排列不整、边缘硬化等。指骨一般改变甚少,有时可见干骺端不整、硬化,骨骺可破坏,形状不规则,指骨中节近端膨大。个别患者有指(趾)骨短缩及指间关节增粗。本病极少侵犯腰椎,但当全身多数关节受累时,亦可见椎体变扁,其上下缘有呈唇状的骨质增生。

由于跁子病早期体征不明显,目前又无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故须与其他有关类似症状的骨关节疾患如大骨节病相鉴别。本病在流行特征和临床表现上均与大骨节病有某些类似。但是,两病在地区分布上并不一致,本病的病区分布严格局限在四川省境狭小范围内; 受累关节以四肢近侧端的大关节为主,特别是髋关节病变既多且重,而位于四肢远侧端的指(趾)关节病变少而轻;本病尚无尸检材料,据少数活检材料所见,只在软骨表层有散在性坏死,而关节软骨内无类似大骨节病的深层软骨坏死;患者的四肢肌肉萎缩现象不明显。根据以上情况,目前认为本病是不同于大骨节病的另一种独立疾病。

跁子病的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特效的防治办法。在预防上,仍为采取一般措施,如改良水质,防止水源污染,并注意粮食保存,防止发霉变质。此外,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提高健康水平都应列为注意事项。

在治疗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力求缓解症状和恢复关节功能。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痹症”范畴,在病初和中期以祛风、清热、解毒为主,中、后期以祛风除湿、温补肝肾、扶正祛邪为主。另外用小活络丹和加味肾气丸,对于缓解症状也有一定疗效。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283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