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

 
摘要: 螨属于蛛形纲的蜱螨亚纲(Acari),全世界已知约有5万种(包括蜱800种)。螨体甚小,形态与蜱相似,全体愈合为一袋状躯体,背上均有一块盾板,口器单独成一体段,称腭体(gnathosoma)。成虫和若虫有足4对,幼虫有足3对。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属于增节变态(anamorphosis),若虫往往不止1期。与人类疾病有重要关系的种类分布在4个亚目,7个总科的13个科。主要种类有粉螨、尘螨、疥螨、蒲螨、蠕螨、恙螨、革螨。

螨属于蛛形纲的蜱螨亚纲(Acari),全世界已知约有5万种(包括蜱800种)。螨体甚小,形态与蜱相似,全体愈合为一袋状躯体,背上均有一块盾板,口器单独成一体段,称腭体(gnathosoma)。成虫和若虫有足4对,幼虫有足3对。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属于增节变态(anamorphosis),若虫往往不止1期。与人类疾病有重要关系的种类分布在4个亚目,7个总科的13个科。主要种类有粉螨、尘螨、疥螨、蒲螨、蠕螨、恙螨、革螨。

粉螨 包括米痒虫,柯柯豆痒虫等,世界性分布,种类很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主要是粉螨科(Acaridae),其次有果螨科(Carpoglyphidae)、甘螨科 (Glycyphagidae)等。这些螨类孳生在贮藏的食品上,如粮食、干果、蘑菇、草药,也有出现在干酪、腊肉、火腿上和草料中。

粉螨体很小,长120~400μm,大多呈乳白色。在躯体前端背面有1块盾板,后方有1条围颈沟,分躯体为前后两半。肩前侧部有1对羽状感器。螯肢状如蟹螯。体毛不甚密,易数,但有些种类往往有长毛。生活史分卵、幼虫、第一若虫、第二若虫、第三若虫、成虫等6期,其中第二若虫往往静止不动,成为化播体,附在其它节肢动物体上扩散至他处。粉螨繁殖甚快。

粉螨与人接触可引起螨性皮炎、肠螨症、肺螨症。其代谢产物是强烈的过敏原,可引起变态反应。它还能传播霉菌孢子。引起螨性皮炎的种类较多,包括粗脚粉螨(Acarus siro,1758)、腐酪食螨 [Tyropha-gus putrescentiae(Schrank,1781)],纳氏粟螨 (Suidasianesbitti Hughes,1948)、乳果螨[Car-poglyphus lactis(Linnaeus,1758)]、家甘螨 (Glycyphagus domesticusDe Geer,1778)等。皮炎主要发生于人体暴露部位,出现红斑,并混杂小丘泡疹和脓疱,继发表皮脱落,湿疹化,甚至脓皮症。皮损可为局限的点块或播散融成一片。病程急慢性都有。反应程度因螨种及数量而异,可能与各种粉螨的唾液成分有关。由于粉螨的生存力强,可随污染食物被人吞入,并在肠腔或深入肠粘膜的下层形成点散溃疡,引起肠螨症。症状有腹痛、粘液稀便、肛门烧灼感、乏力、消瘦等,持续数月不愈,往往误诊。此症在热带与温带夏季多见,粪检可查出活螨及虫卵。肺螨症则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严重者可出现咯血,肺部透视可有肺门阴影扩大,痰检有时可查出螨及其卵。少数粉螨可引起尿路炎症。腐酪食螨等能引起过敏性哮喘。

腐酪食螨(雄)


木嗜螨(Caloglyphus)与酪食螨(Tyrophagus)取食黄曲霉菌孢子并在花生中传播,此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质。

尘螨 属于蚍螨科(Pyroglyphidae)。该科分为蚍螨亚科(Pyroglyphinae)和尘螨亚科(Dermatophagoidi-nae)共11个属和3个亚属,27种。

尘螨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的一种最强烈的过敏原,也是屋尘过敏原中最主要的成分,主要引起尘螨性哮喘、过敏性湿疹及过敏性鼻炎,影响人群的健康。根据国内资料,患哮喘的儿童对尘螨浸液皮内试验的阳性率达89.4%。尘螨偶能直接寄生人体内外。成为致敏原的尘螨主要有尘螨亚科的屋尘螨 [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Trouessart,1897)]和粉尘螨(D. farinaeHughes,1961)以及蚍螨亚科的埋内宇尘螨 [Eurogly-phus maynei (Cooreman,1950)]。尘螨长仅170~500μm,藏于尘埃中不易发觉。其特征为体表有细密皮纹,背面前端有狭长盾板,肩部有1对长鬃,后端有2对长宗(宇尘螨无尾端长鬃),生殖孔在腹面中央,肛门靠近后端。雄性尘螨背面后端有后盾板,肛门两侧有肛吸盘。前端腭体不甚大,螯肢明显呈钳状,足4对,爪垫呈钟形,各足的末端3节有长觫。

尘螨生活史分卵、幼虫、第一若虫、第三若虫、成虫等5期,无第二若虫。在25℃和相对湿度80%的适宜条件下,23~30天完成1个生活周环。雌螨于交配后3~5天开始产卵,产卵数200~300个。雌雄螨均可以多次交配。雄螨成活60天左右,雌螨可达150天。

尘螨自由生活,一般不寄生。主要孳生于卧室内,多在被褥、枕头、软垫家具及不常洗涤的厚纤维衣服中,主要以人体脱落的皮屑为食。此外,在有营养的粉末食品,如下脚面粉、棉子饼、鞣酸蛋白等中亦有尘螨。它还能取食霉菌孢子和花粉颗粒。尘螨主要依靠人的活动携带散布。

尘螨以其排泄物、分泌物及其全部皮壳为过敏原,如以剂量为10-6~10-8(重量/体重) 的浸出液,在对螨过敏的病人作皮内试验,即可呈阳性,甚至诱发哮喘。其过敏物质的分子量为2.5万~4万,可能是蛋白质和多糖的结合物,也有具多糖或糖肽的性质,但非单纯物质。

尘螨为世界性分布,凡有人群之处,几乎都能找到。于春秋季出现高峰,尤以秋季温湿度适于尘螨生长时数量最多。海拔低而低洼潮湿温暖的地区显著高于海拔高的高寒地区。旧房中多于新房,旧衣中多于新衣,新的房屋与新的衣服中无尘螨,但经半年左右即可发现尘螨。尘螨生长也受其天敌螨种和竞争螨种的影响。

在治疗尘螨性过敏措施中,免疫治疗具有特异性,即注射小剂量的尘螨浸液并递增其浓度,使病人产生免疫耐受性,一般疗效在70%以上。

与尘螨有关的其它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紫癜性皮炎、荨麻疹、慢性原因不明性皮炎等。

疥螨 属于疥螨总科(Sarcoptoidea)的疥螨科(Sar-coptidae),为专性体表寄生,以人及马、牛、羊、骆驼、猪、狗、兔等为宿主,引起皮疹、剧烈而顽固的瘙痒,即疥疮。

疥螨科中最常见的是疥螨属(Sarcoptes),人体疥螨属于此属;疥痂属(Notoedres),寄生在猫、家兔和啮齿类,如猫痂螨[N. cati (Hering,1828)]和鼷痂螨[N. mu-sculi (Krmer, 1865)],春秋季盛发时人与这些动物接触,可被此螨侵扰,并钻入背胸和四肢皮肤内,引起丘泡疹和剧痒,类似疥疮,但无隧道,月余痊愈,养兔人易患。

寄生于人体的疥螨 (Sarcoptes scabiei Latreille,1806),与寄生于动物的疥螨形态相同。由于长期的宿主隔离,一般在不同动物间互不传播,故被认为是不同的种,但也可发生互传,如在人体上见到有牛疥螨、犬疥螨、马疥螨、羊疥螨、猪疥螨等,病例报告大多限于与动物密切接触的饲养人员。近年的研究认为疥螨只有1种,其生理上的差异并不受遗传基因控制。

疥螨很小,肉眼不易看见。雄螨大小为200~300×150~200μm,雌螨为300~500×250~400μm。背面隆起如半球状,腹面前后各有2对足,均很短,整个虫体形状如龟。体白色,体型柔软,背面具有1盾板和许多横纹,并多鳞形皮棘。前足尖端有长柄吸垫,后足尖端有长宗,雄螨第4对足亦为吸垫。腭体有钳形的螯肢。

疥螨啮食人的角质层组织,逐渐形成蜿蜒的隧道,宽0.5~1.0mm,长3~15mm。雄螨夜晚在人皮肤表面交配后不久死去,雌螨则钻入皮肤,数日后于隧道内产卵,产卵数为20~50个。卵发育为具3对足的幼螨,经若螨而为成螨,每代发育约需半个月。雌螨可存活60天左右。雌、雄疥螨从隧道外出交配时,是传播的时机,如落于被服上,可转移至他人体上。

疥螨(雌)


疥螨入侵皮肤,于隧道口出现丘疹和水疱,呈淡红色或鲜红色,开始时各个分散。隧道一般呈灰白或浅黑色,亦有呈普通皮色者。隧道盲端常有一白色小点,就是疥螨。人入睡后,被褥中温度升高,促使疥螨加剧活动和啮食,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刺激皮肤,引起奇痒。搔抓后可致继发感染,产生脓疱、毛囊炎、疖肿等。严重的疥疮可出现局部淋巴结炎,以至伴发其它严重症状。

疥螨多见于人体薄嫩皮肤处,如指间、手腕屈面、肘窝、腋窝前后部、胸部、脐周、下背部、腹股沟至股上部内侧等。成人头部一般不受侵犯,女性可发生于乳房下,儿童可出现于颜面及掌跖等处。

疥疮的治疗首先用温肥皂水洗澡,再用硫磺油膏或苯甲酸苄酯搽剂涂遍全身(头部除外)。治疗后应洗澡和清洗衣被褥单,并煮沸消毒,以防复发。疥螨患者应避免与他人直接接触,避免衣被和他人混用。牲畜疥螨亦应防制。

蒲螨 属于蒲螨科(Pyemotidae),是分布极广的寄生螨类,最常见的是球腹蒲螨 [Pyemotes ventricosus(Newport,1850)],宿主主要是为害五谷和农作物的昆虫。其口器针状,刺吸宿主体液,成为这些农业害虫的天敌。但与人接触时也可叮刺人,产生蒲螨性皮炎,又称谷痒症。此螨甚小,躯体狭长,大小为125×75μm,淡黄色,躯体后半分节。足跗节Ⅳ有1长鞭毛,在“肩部”有1对樱桃状的感器。雌螨妊娠后卵巢发育,后体膨大成球形,直径可达1mm以上,前体相对变小。卵在母体内发育,幼虫、若虫均在母体内生长,化为成螨后才爬出母体。未受精卵发育成为雄性,受精卵发育为雌性,雌雄比例为200:3~8。雄螨爬出母体,即在母体上寄生刺吸,等候雌螨从母体产出,立即交配. 在春秋温暖潮湿季节,农作物害虫猖獗时,蒲螨亦剧增,故为农业益虫。

人被叮刺后,于20分钟~10小时内出现皮疹,奇痒难忍。发生在暴露接触的面、手、颈、背等处,以丘疱疹或斑丘疹为主,直径多在5mm以下,偶可大如黄豆。严重时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如停止接触。5~6天后皮疹消退。

蠕螨 即毛囊螨,属于蠕螨科(Demodicidae),分蠕螨(Demodex)、鼻蠕螨(Rhinodex)和口蠕螨(Stomadex)等3个属,已知有120余种和亚种,常见的近40种,寄生于各种哺乳动物的毛囊或皮脂腺内,亦可寄生于腔道和组织内。寄生人体的蠕螨有2种,即毛囊蠕螨[Demodexfolliculorum (Simon,1842)]和皮脂蠕螨 (D. brevisAkbulatova,1963),引起蠕螨症。蠕螨为世界性分布,体小而狭长,形似蠕虫。八足极短,如芽突状,集于躯体前端。后部呈尾状,狭长锥形,角皮有横环纹。毛囊蠕螨寄生于单毛囊内,最多可达7个,大小100~400×30~45μm。皮脂蠕螨常单个寄生于毫毛皮脂腺,大小100~200×30~50μm。雌雄蠕螨的区别在于雄螨背中有一阳茎。生活史分卵、幼虫、原若虫、若虫、成虫等5期,传播方式可能系通过床褥或洗脸巾等物品的接触。

蠕螨嗜食脂肪细胞,寄生于皮脂腺发达的部位,尤以头部最多,包括鼻和眼的周围、唇、前额、头皮、睑板腺等,其次于乳头、胸、颈等处,两种蠕螨可于同一人身上查见。蠕螨症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微痒感或刺痛,局部皮肤略隆起为坚实小结节,呈红点、红斑、丘疹、酒渣鼻等,可持续数年不愈。蠕螨寄生可使毛囊扩大,鳞状上皮角化过度,堵塞毛囊口,阻塞皮脂外溢,棘细胞和基底细胞增生,毛囊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变性等。蠕螨症的诊断依据将患处皮脂挤出,用甘油透明后,镜检查螨。眼鼻周围的皮疹可用10%硫磺软膏治疗,其它部位可用20%苯甲酸苯甲酯乳剂或5%过氧化苯甲酸洗剂加5%硫磺治疗。预防应常洗被褥,并分用面巾。

恙螨 属于绒螨总科 (Trombidioidea) 的恙螨科(Trombiculidae),已知有300个属约3,000种,分为无前螨亚科(Walchiinae),恙螨亚科(Trombiculinae),勃螨亚科 (Apoloniinae) 和列螨亚科 (Leeuwenhoekii-nae)。恙螨以幼虫暂时寄生,成虫和若虫营自由生活。

恙螨幼虫一般呈沙红色,亦有呈乳白或深红色。细沙粒大小,饱食后可达500~1000μm或更大。有足3对。体有横列刚毛,背面具典型的盾板及1对感器,两侧有红色小眼2对,腭体有刺吸式螫肢。成虫和若虫葫芦形,体软,复有密毛,状如绒球。足4对,第1对足特长,具触角功能。恙螨一生分为7期。卵球形,成堆产于土缝中,先发育为不活动的前幼虫,或称次卵,然后挤破卵壳,发育为幼虫。幼虫孵出后群集一处,称为 “螨岛”,遇宿主时即爬至其皮薄而湿润处叮刺。一般在耳窝、会阴周围,亦有在眼睑周围和背部毛囊内的,更有进入外耳道、鼻腔或深入肺部的。约3~5天饱吸后离去,落地入缝隙中静止化为若蛹。若蛹1周后化为若虫。以小昆虫及其卵为食,1周后再静止化为成蛹,又1周后化为成虫。成虫食性同若虫。雄螨产精胞,先以细丝粘于土表,精胞置于精丝顶上,雌螨将精胞摘去,留下精丝。雌螨一生产卵100~200个,完成1代生活史需2个月。寿命为2~3月,每年繁殖1~2代。一只宿主体上同时可多达一、二千只。季节高峰因种因地而异,春夏型出现于4~7月,秋冬型出现于10月至次年1~2月,热带、亚热带地区有终年繁殖型。

恙螨孳生于温暖潮湿杂草丛生的场所,以南方较多,但在北方寒冷地带、高原和沙漠中发现许多微小生境,适宜其生存和分布。各种恙螨对宿主有一定选择性。低等动物如昆虫、蜗牛,高等动物如鸟、蝙蝠、啮齿类、家畜、猴等均可受侵袭,人亦常受其害。

恙螨幼虫以螯肢刺入宿主皮肤,以唾液分解和液化宿主上皮细胞和组织,然后吸入。宿主皮肤由于上皮细胞变性、胶原纤维变性、蛋白变性而出现凝固性坏死,形成一条吸管,称“茎口”(stylostome),在人体可引起恙螨皮炎。

恙螨是恙螨热(恙虫病)的媒介,已经确定的有纤恙螨属(Leptotrombidium=Trombicula)德里纤恙螨 [Lep-totrombidium (L.) deliense]群内10种左右,包括德里纤恙螨[L. deliense (Walch,1923)],弗氏纤恙螨[L.fletcheri (Womersley & Heaslip,1943)],红纤恙螨[L.akamushi (Brumpt,1910)],小盾纤恙螨[L. scutellare(Nagayo,1920)],沙栖纤恙螨 (L. arenicola Traub,1960),白丹纤恙螨[L. pallidum (Nagayo,1919)],岩栖纤恙螨(L. rupestre Traub & Nadchatram,1966),东方纤恙螨(L. orientale Schluger,1948)等。其它尚有新恙螨属(Neotrombicula)、棒六螨属 (Schoengas-tiella)、囊棒螨属(Ascoschoengastia)、无前螨属(Wal-chia)和螯齿螨属(Odontacarus) 中一些可疑的种类。媒介恙螨取食时,形成的茎口均较长,可伸达真皮层附近。茎口仅达表皮层,只引起表皮增生的则不能成为媒介。

德利纤恙螨幼虫


恙螨热的病原是恙螨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在媒介恙螨的卵期乃至成虫的各期均可分离到病原,通过幼虫唾液传播,经卵传递至少可传4代。

自然界恙螨热的传染源是野栖性的家鼠属中家鼠亚属的鼠种,在我国有黑家鼠、黄胸鼠、针毛鼠、黄毛鼠、社鼠、拟家鼠等。在日本,田鼠科的鼠种亦是主要传染源,如日本田鼠、姬鼠等。

恙螨热疫区的四联因素除媒介螨种,病原、传染源宿主外,还要具备一个次生植被的自然景观,这是在原始森林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后,影响了其中原有生物群落,使次生植被适合于上述鼠种生存,当鼠类迁入时带进其体上的媒介螨种,形成恙螨热疫源地。如次生植被又遭破坏,生物群落再度破坏,疫区可随之消失。

世界上恙螨热分布地区从澳大利亚北部到日本北部之间,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我国分布地区在钱塘江以南沿海和西南的边沿地区,包括西沙群岛。

在恙螨体内分离到Q热和斑疹伤寒的立克次体。恙螨还被疑为流行性出血热的媒介。

革螨 属于寄螨总科(Parasitoidea),或称革螨总科(Gamasoidea),是螨类中一个很大的类群,包含几十个科,绝大多数是自由生活的种类,仅少数是寄生性的,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更少,分散于几个吸动物血或兼性吸血的科中,偶然侵袭人。与医学有关的主要有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血革螨科(Haemogamasidae)和厉螨科(Laelaptidae)。革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为叮刺吸血引起人体皮炎,以及传播疾病。有些革螨寄生在动物鼻腔中,或者深入到动物的肺部,如猴肺刺螨 (Pneumonys-sus simicola Banks,1901)寄生在猕猴肺内,是实验猕猴常见的疾病。

革螨的特征与蜱较接近,但躯体较小,一般1mm左右,少数种类吸血后可达3mm左右。色泽因种和吸血程度而异。背面具有一整块或分割为几小块的盾板,腹面有许多骨板,雌性以正中3块最大,雄性往往3块愈合为1块大腹板。气门位于基节Ⅲ与Ⅳ之间水平的外侧,有气门沟向前延伸,为革螨的特征构造。腭体构造复杂,主要有1对杆状的螯肢(端部成钳状)和1对指状须肢。专性吸血的种类,螯肢演化为针状。足4对,基节可自由活动(见图)。革螨卵生,无粘性,常落于动物巢内,幼螨孵出后可长期巢栖,耐饥力甚强。

皮刺螨科的革螨是吸血性的。螨体骨板甚小,表皮能极度膨隆。有好多种能吸人血,最常见的是寄生于家鼠体的柏氏禽刺螨[Ornithonyssus bacoti(Hirst,1913)],在春秋季节数量最多时,常出现人间革螨性皮炎暴发,患处皮损为直径0.5~1.0cm红色丘疹,中央有咬迹,奇痒,重症者出现丘疹样荨麻疹。其次为寄生于鸡体的鸡皮刺螨[Dermanyssus gallinae (De Geer,1778)]及寄生于鸟体的林禽刺螨[O. sylviarum (Canestrini & Fa-nzago,1877)]、囊禽刺螨[O. bursa (Berlese,1888)]等。野鼠体上的赫刺螨属(Hirstionyssus)亦偶吸人血。本科中起特异性传病媒介作用的是吸血异脂刺螨 [Al-lodermanyssus sanguineus (Hirst,1914)],它在北美传播立克次体痘和疱疹性立克次体病,且能经卵传递。实验室证明柏氏禽刺螨能在其体内保存野兔热杆菌,并经卵传递;此外也从其体内分离出黄疸性钩端螺旋体,经叮刺传给豚鼠;此螨还是棉鼠丝虫(Litomosoides carinii)的中间宿主。

血革螨科的革螨体型较大,全体复有密毛,足长,螯肢较粗,螫钳比较发达,是啮齿动物体兼性寄生的螨种,偶能叮刺人血,如桥胸血革螨 [Hae-mogamasus pontig-er (Berlese,1903)]和厩犹厉螨 [Eulae-laps stabularis (Ko-ch,1836)]。巢栖血革螨(Hg. nidi Michael,1892)和厩犹厉螨疑为流行性出血热或其它病毒性疾病的媒介。

厉螨科的螨种一般较血革螨科略小,盾板甚大,背腹毛序较典型,螯钳亦呈钳状,亦是鼠体常见的兼性寄生种类。叮刺人体的种类不多,最常发生的是茅舍血厉螨[Haemolaelapa casalis (Berlese,1887)],这是分布在草堆中数量较多的种类,也见于鼠窝内。在新盖的草屋顶上常大量跌落人体叮刺。作为疾病媒介的种类不多,曾从格氏血厉螨[H. glasgowi (Ewing,1925)]和鼠厉螨 [Laelaps muris (Ljungh,1799)] 体内分离出野兔热杆菌,并有长期保菌和叮刺传播能力。茅舍血厉螨体曾分离出贝纳科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在毒棘厉螨[Laelaps echidninus (Berlese,1887)] 与土耳其厉螨(L. turkestanicus Lange,1955)混合标本中分出恙螨立克次体,在野田厉螨 (L. jettmari Vitzthum,1930)体内曾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革螨的传病作用在保存疫源地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柏氏禽刺螨(雌)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664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