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航空、仪表、电子及医疗器械等工业的电镀车间都有废水排出。电镀的主要工序包括: 去油、腐蚀和电镀。前两道工序可合称化学清洁。
去油是将镀件放入用氢氧化钠、碳酸钠、肥皂等配成的碱性溶液中浸渍,以去除附着于镀件表面的油脂。碱液的温度通常为80~90℃,镀件取出后需用热水及冷水冲洗,因此去油工序排出的废水一般呈碱性,pH值约为9~10,水温在60℃以上。
腐蚀工序在于除去镀件上无用的金属、金属氧化物或其他薄膜,一般采用盐酸、硫酸、硝酸或氢氟酸配制的低浓度溶液,镀件经腐蚀处理后也要用水冲洗,因此腐蚀工序排出的废水一般呈酸性。
电镀工序在电镀槽内完成。由于电镀有镀银、镀铜、镀锌、镀镉、镀铬等一、二十个镀种,所以各种电镀工序产生的废水性质不相同。镀铜、镀锌、镀镉等工序常采用氰化物络合盐的溶液进行电镀,因此产生含氰化物废水,且一般呈碱性;镀铬工序所用的电镀液由铬酐及硫酸组成,因此产生含铬废水,一般呈酸性。镀件从电镀槽中取出后,需用自来水或热水冲洗,以除去镀件表面上残留的电镀液。
从上述可见,电镀废水主要来自各工序的水洗过程,其次为电镀车间地面的清洗水。至于电镀废水的性质和成分,则随镀种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电镀废水主要分为含氰化物废水和含铬废水两类。前者所含氰化物的浓度约为20~70mg/L,同时含有铜、锌、镉、锝、银等金属离子;后者所含六价铬的浓度约为20~100mg/L。
含氰化物废水可用碱性氯化法、电解法、臭氧氧化法处理 (见“含氰化物废水处理”条)。含铬废水用电解法、化学还原法、钡盐法、离子交换法处理,(见“含铬废水处理”条)。
此外,化学清洁液或电镀液经长时间使用后由于浓度降低、杂质增加而需要更新,清洗镀槽或镀槽破损时将产生泄漏,这些情况下排出的废液浓度极高,必须采取措施回收利用或集中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