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精神病防治网

精神病防治网
 
摘要: 精神病防治网,是一种把治疗和预防结合起来,把医务人员和社会力量结合起来的工作体系,目的在于减少精神疾患的发生,促使病人康复,加强对病人的管理。

精神病防治网,是一种把治疗和预防结合起来,把医务人员和社会力量结合起来的工作体系,目的在于减少精神疾患的发生,促使病人康复,加强对病人的管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对精神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国外对精神病人采取收容和隔离政策,将病人集中在远离城市的精神病院中,与社会和家庭完全隔绝,造成精神状态进一步衰退,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结果精神病人有增无减。如美国的精神病床一度曾占总病床数的二分之一。五十年代以后,精神药物问世,大大地提高了疗效。与此同时,精神病院改为开放管理,提倡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权,注意为恢复病人的社会生活创造条件。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精神病床已呈下降趋势。然而重复住院者增多,呈现所谓“旋转门”现象。在有些国家中,酒中毒、药物瘾、老年期精神病日益增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预防精神病和减少复发,一些国家通过了相应的立法,建立起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

多数国家的精神病防治网是在一定的地区内 (多数为10~20万人口),将预防、治疗、恢复病人社会生活、出院随访等工作统一起来,努力使病人回到社会中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精神病人也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目前总的趋势是精神病院改为小型分散,在综合医院内设立精神病科,便利病人就医,逐步走向划区医疗; 精神病院内实行开放管理,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病院家庭化、社会化;为精神病人提供一系列院外医疗服务,如日间治疗站、夜间宿舍、监护性车间、重返社会训练班、病人团体、家庭寄养等,作为病人重返社会的中间措施;并开展心理卫生谘询工作,对群众进行精神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等。除精神科医护人员外,还应有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这项工作。

我国的精神病防治事业是在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随着精神病防治机构和专业医护人员的迅速增加,在某些城市、厂矿和农村逐渐建立起精神病防治网,精神病的社会防治和管理工作业已获得初步成效。

城市的精神病防治网 以上海市为例,至1979年底,全市共有精神病床近6000张,市级精神病防治院2所,各有病床1000张;十个区级精神病防治院(站),各有病床为60~120张; 十个郊县的精神病防治院(站)各有病床80~260张;民政系统3所精神病疗养院,共有病床1500张,收容无家无业患者; 公安系统一所精神病人收容所,有病床400张,收容危及社会治安的精神病人。按人口比例每十万居民有床位50张。全市精神科防治机构的专业医生300余人,专科护士800余人,初级护理人员100余人。按人口计算每十万居民有精神科医生3人。此外,还有经过短期培训的地段医院、公社卫生院、工厂医务室兼职精神科医生近600人。

市精神病院从1972年起,先后在工厂、农村和街道对400余万居民进行了精神病学普查。同时培训了非专业的防治人员,并向居民群众宣传和普及精神病学知识。

市卫生、公安、民政三局负责干部组成了市精神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由卫生局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精神病防治院内。区、街道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这样就形成了市-区(县)-街道(公社)三级领导体系。

市精神病防治院除完成日常的医疗、教学、科研任务外,还负责全市精神病防治工作的业务指导,培训和提高各级医务人员,帮助基层解决疑难问题。各区、县的精神病防治院(站)分片负责,并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基层的街道医院、公社卫生院和工厂保健站,多数有兼职精神科医师,定期门诊,精神病人可就近得到治疗。有些单位还开设家庭病床。

上海市还在条件较好的街道、工厂和公社建立了精神病人工疗组。将病情稳定,家中无人照管的闲散病人吸收到工疗组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适当地结合文体活动,学习政治和文化,定期进行治疗。静安区自1973~1978年共建立工疗组25个,收治病人534人。病人早来晚归,上下午各安排劳动及学习三小时,其余时间进行文体活动,看电影,看电视。遵医嘱服药,药费免收。根据工疗收入,病人还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据静安区1979年对参加工疗3~5年的153名病人调查对比,入组前反复发病者95人,入组后复发的减少到12人。入院治疗的从88人减少到15人,外出肇事的从61人减少到8人。全区工疗组中病情稳定二年以上并已安排工作的达80人。全区工疗组几年来总收入二十六万七千余元。实践证明,精神病人工疗组是一种好形式,既为国家分忧,又为群众解愁,深受病人家属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工疗组的管理人员,由精神病防治员、街道干部或退休工人等数人组成。组内病员多少不等,多的八、九十人,少的仅十余人,多数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少数工疗组也接受精神发育不全患者。1978年5月在静安区召开全市经验交流会后,各区纷纷兴办工疗组,至1979年6月,全市已在91个街道建立了102个工疗组,收治病人2136人,目前还在继续发展中。

上海市群众性防治管理精神病的另一种形式是组织病人看护网。因限于条件,工疗组收容人数不多,还有大量病人流散在社会上。1978年5月以来,全市推广了看护网的经验,以居民委员会为单位,建立由里弄积极分子、户籍民警和病人家属组成的群众看护网。每一个病人有2~3人看护。主要任务是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与医务人员联系;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关心病人的思想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对周围群众进行正确对待精神病人的宣传教育; 对病人进行监护,防止和减少病态肇事。南市区小北门街道里弄居民委员会对13名患者建立看护网三年前后作了对比。1972~1974年肇事者5例,住院者6例。建网后1975~1977年没有一例肇事和住院的。至1978年底全市已有500多个居民委员会组织了看护网,占全市居民委员会的40%。接受看护的病人11,000余人。

沈阳市的防治网也较好,1979年该市有市属精神病防治院3所,共有病床1300张。这3所医院对市区的精神病防治工作分片包干,建立起两级防治体系。基层单位是街道精神病防治站,其具体任务是开设门诊和家庭病床,对病人随访观察和建立日间治疗站。如沈河区正阳精神病防治站有十名赤脚医生,每天接待门诊病人约15人,工疗组有16名病人参加,开设家庭病床40张,随访观察69名病人。参加工疗的病人,免费用药,免费供应午餐。此外,每人每月给予生活补助费。目前,沈阳市已有街道精神病防治站76个。

农村的精神病防治网 以辽宁省铁岭地区精神病防治院的工作为例。该院负责辽宁省北部六个县,一个种畜场和一个矿区,约315万人口的精神病防治工作。从1975年以来,与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全地区范围内进行精神病普查普治,同时培训基层精神科专业人员,建立防治站(点)。1977年10月完成全区第一次普查普治任务。现已建成地区(精神病防治院)-县(精神病防治科)-公社或镇(精神病防治站)-生产大队(精神病防治点)的四级精神病防治网。1975年以来,该院共派出9批医疗队,共270多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14人,赤脚医生3215人。由于基层医务人员发挥作用,致使农村住院人数从385人下降至195人,许多精神病人都在家中治疗。赤脚医生经过短期培训,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负责对精神病人投药、观察和看护是可以胜任的。昌图县曲家公社黑岗子大队的赤脚医生负责照顾全大队1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除1名因内科合并症送入公社卫生院治疗外,其余9名病人均就地治疗,三年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7名病人参加队里劳动,2名慢性病人也能自理生活和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

工矿的精神病防治工作 以大庆第三医院为例。这所医院建立于1975年春,建院伊始就十分重视防治工作,组织医疗队深入油田、车间、村庄开展普查,并积极开展家庭治疗,同时培训基层精神病防治人员。有的在当地进行短期的理论讲解与实地普查相结合,有的脱产四个月至一年进行专业培训。目前已建立起大庆第三医院(精神病防治院)-区精神病防治站(由大庆三院派医护人员组成)-基层防治站(卫生所、保健站的精神病防治员)的三级防治网。

辽宁省抚顺煤矿精神病院负责职工家属近四十万人的精神病防治任务,至1979年底现有病床300张,还需收治外矿及市内病人。1975年3月开始,逐步在该院四大矿区建立精神病防治站,将一些慢性病人集中管理,就地治疗,使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享受工人的一切福利待遇。每周由医疗小分队到各站点巡诊两次,了解病情,调整药量,还和赤脚医生一道巡视家庭病床,深受患者家属欢迎。

我国各地的精神病防治工作发展是不平衡的。总的说来,精神病床位短缺,专业医护人员较少,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我国目前各地开展的精神病防治工作都只限于对重性精神病的二级预防,即以防复发为主。健康人群的预防发病目前还谈不到。随着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精神病病因学的研究和发病机制的探讨必须提到日程上来,除了开展实验室研究外,还应从社会方面作大量的调查研究。全国应建立一整套流行病学调查、统计、研究制度,统一精神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大力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开展精神卫生谘询工作。建立各级精神卫生中心,注意研究和防止由于工业化、家庭和社会结构改变造成的心理影响,防患于未然,努力提高人民的精神健康水平。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329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