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精神分析治疗

精神分析治疗
 
摘要: 精神分析治疗,又称心理分析,是以弗洛伊德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心理分析技术为治疗方法的一种心理治疗。起源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弗洛伊德(Freud)观察到,采用催眠术治疗癔症,使患者恢复记忆,说出自己既往的精神创伤,可促使症状消失,于是创建了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技术

精神分析治疗,又称心理分析,是以弗洛伊德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心理分析技术为治疗方法的一种心理治疗。起源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弗洛伊德(Freud)观察到,采用催眠术治疗癔症,使患者恢复记忆,说出自己既往的精神创伤,可促使症状消失,于是创建了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技术。精神分析治疗最基本的理论假说是: 患者在既往生活经历中,特别是在童年早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冲突,其本能欲望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经常企图发泄,或通过防御机制,形成各种精神症状。通过深入的精神活动内容的分析,解除其压抑,恢复患者遗忘了的记忆,使患者获得内省,并对被压抑的冲动进行适当处理,即可使疾病治愈。

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 即弗洛伊德倡导的精神分析治疗,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自由联想、情感转移(tranference,又称移情)和解释工作。

自由联想 是让患者躺在很舒适的沙发上,放松全身肌肉,对自己的思维活动丝毫不加约束,想到那里,便谈到那里。治疗者坐在他的旁边或背后,静悄悄地记录他的谈话。除鼓励患者对以往经历尽情回忆和尽量口述以外不作其他任何暗示。治疗室中除治疗者和患者以外不容许第三人进入,以免干扰。自由联想的目的是要让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特别是在儿童早期遭受的挫折(真实的或幻想的),逐渐浮现于意识之中,使患者对他们加以正确的认识。但是自由联想不易完全做到,无论患者作出怎样的努力,联想总有不自由之处,因为阻滞联想的力量不仅来自意识,亦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但是,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治疗的主要手段,一般做法是分析者和患者每星期接触五次,至少接触一次,每次一小时左右。一般要进行若干个月,甚至几年,才能获得疗效。

情感转移 经过若干次自由联想以后,患者对无意识的内容越暴露,使他的精神活动退回到了儿童早期状态(这叫退行作用regression),亦就是使产生神经症的根源逐渐暴露出来。此时患者便依照他在儿童早期所受挫折或创伤(真实的或幻想的)及其所带有的强烈情绪重新向外发泄,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分析者的身上。情绪有爱有憎,此时分析者即变成了患者爱和憎的对象,其强烈程度亦是早年情况的复制。这就是所谓转移性神经症。进行经典的精神分析者认为情感转移是分析治疗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阶段。这对患者和治疗者的人格力量都是严峻的考验。治疗效果如何,一方面决定于治疗者能否正确地掌握转移情况,能否坚决地站稳自己的立场不管是爱还是憎,都不受患者情绪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决定于患者的人格力量,看他能否经得起发掘出来的更严重的焦虑和罪恶感的冲击,接受治疗者的分析意见,提高自己对于发病原因的认识。如果两方面都具备这些条件,治疗效果将是最佳的。

解释工作 经典的精神分析者把解释工作放在后一阶段进行。治疗者通过病史收集和在自由联想阶段对于患者的观察,掌握了他的基本发展情况和可能的致病原因,就可有的放矢地对他进行有效的解释工作,以达到消除症状,提高病人自知力的治疗目的。

精神分析治疗在实用方面有它的局限性。经验证明,它对于重性精神病无能为力,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边缘状态(borderline state)的病例,虽易于和分析者建立关系,可能有助于症状的缓解。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患者不能从分析者那里吸取教训并与他产生共鸣,故不宜于精神分析治疗。各种类型的神经症对于治疗的反应亦有差异,例如癔症的治疗效果一般较好,但亦有非常顽固难于处理的病例。总的说来,凡适应能力很不成熟,逻辑思维、自我力量和人格强度过于薄弱,年龄不到20岁或超过40岁者,最好均不作精神分析治疗。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 经典的分析治疗进展缓慢,需时很久,化费甚多,只能在少数人中间进行,不能在群众中广泛运用。近些年来,有不少精神分析者提倡就“此事此地(now and here)”考虑问题,进行治疗,无论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有了某些改进,例如,在自由联想阶段,治疗者可和病人面对面坐下,向他提出问题,解释问题,不必产生转移性神经症。这是一种建立在精神分析概念上的心理治疗,称为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psychoanalyticpsychotherapy)。这种治疗方式,特别运用于由最近心理冲突引起的精神疾患。其治疗方法和内容较为灵活,可只安排一次治疗性谈话,也可每周与患者会见1~2次,并可合并使用精神药物或其他躯体治疗。所谓短程心理治疗即其方法之一,可节约治疗时间和费用。

近二、三十年来,精神分析技术虽经新弗洛伊德学派加以改进,但其理论缺乏客观依据,其临床效果也不显著,而且治疗费用仍然昂贵,故近些年来已日益衰落,有为精神药物逐渐取代之势。我国精神病学界多数对精神分析治疗持批判态度,未曾开展这项治疗。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382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