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抗忧郁药的临床应用

抗忧郁药的临床应用
 
摘要: 在五十年代初期因偶尔发现服用抗结核病药异丙烟肼后可提高情绪,精神愉快。在此基础上相继发现该类药物如苯乙肼、苯异丙肼、烟肼酰胺等虽无抗结核病作用

在五十年代初期因偶尔发现服用抗结核病药异丙烟肼后可提高情绪,精神愉快。在此基础上相继发现该类药物如苯乙肼、苯异丙肼、烟肼酰胺等虽无抗结核病作用,但能提高情绪,使抑郁症病人情绪振奋,因具有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的作用,所以统称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MAOI)。由Kuhn(1957)首先发现丙咪嗪治疗抑郁症取得较好疗效,继之同类药物如去甲丙咪嗪、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等接踵产生,因其药物结构式都有二个苯环相连成三个环,统称三环抗忧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TCA)。经多年临床应用证明,三环抗忧郁药毒性低,疗效高,治疗适应证较广,已基本取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而广泛应用于精神科临床治疗。

对于抗忧郁药物的分类意见不同。以下为常用抗忧郁药分类:

1. 三环抗忧郁药,又称情感松弛药(thymoleptics):包括咪嗪类(丙咪嗪、去甲丙咪嗪、三甲丙咪嗪、氯丙咪嗪等)和替林类(阿米替林、去甲替林、多虑平等)两类。

2.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有异丙烟肼、苯乙肼、异恶酰肼、苯环丙胺等。

3. 四环抗忧郁药: 主要是麦普替林,既有较强的抗忧郁作用,又具有镇静、安定作用,治疗范围广泛。

除上述三大类外,尚有5-羟色胺酸、左旋多巴、碳酸锂及泰尔登等药,也具有一定抗抑郁作用。

临床应用原则: 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是三环抗忧郁药,最适用于躁狂抑郁症的抑郁状态、单相内因性抑郁症、更年期忧郁症,也适用于反应性抑郁症、神经官能症性抑郁症。对精神分裂症和老年性精神病的抑郁状态也有一定疗效。它的临床适应症状主要是情绪低落和言语行为的抑制,此外对焦虑紧张、恐惧、失眠、烦躁不安等也有一定效果,个别药物(如氯丙咪嗪)对强迫症状及主动性减退也有一定效果。临床应用中以“阶梯形给药”法最妥。开始时每天剂量为25~75mg,隔2~3天后增加一次,每次增加日剂量为50~100mg,常用治疗量为每天150~250mg,不超过每天300~400mg,分2~3次服用。一般在1~2周后逐步产生效果,至用药一月左右方明显见效。见效后应维持一月左右才能逐步减量。三环抗忧郁药可以和酚噻嗪、硫杂蒽等精神病药物联合应用,以加强治疗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效果。三环抗忧郁药本来认为不应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否则易发生不良反应,现认为可以合用,但MAOI应接在三环类之后使用,次序不可颠倒。三环抗忧郁药治疗内因性抑郁症的疗效为60~80%。国外从药物血浓度分析,丙咪嗪及其代谢产物一般需达到180ng/ml以上时见效; 阿米替林及其代谢产物的血浓度一般需达到120ng/ml以上方可见效。一般常用治疗剂量即可达到上述要求的血浓度。但药物血浓度过高易导致副反应发生和心电图改变,常见副反应有口干、心动过速、排尿延迟、麻痹性肠梗阻、恶心呕吐、出汗、眩晕、血管神经性水肿和青光眼等。较大量时可出现锥体外系综合征。严重的副反应有直立性低血压、心肌损害、癫痫发作、谵妄等。有极少数病人用药后可转变成“躁狂状态”,应停药观察,并适当加用抗精神病药。

三环抗忧郁药的禁忌证是心功能不全的各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全身多发性动脉硬化、慢性肝炎、肝硬化、青光眼、肾功能不全以及年老、体弱及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此外,对怀孕三个月以内的妇女及有癫痫发作史者应慎用。

在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过程中,因发现该类药物对肝脏损害较大,目前已较少采用。国外目前较常用的仅有苯乙肼、尼亚酰胺、哌异丙肼等数种。在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能同时合并应用利血平、多巴、肾上腺素、降压药等,以免不良反应。②不能服用含酪胺食物(如奶油、巧克力、啤酒、干酪等)。③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血象及心脏状况,如有反应应予停用。常见的副反应有眩晕、头痛、失眠、便秘、出汗、食欲不振、口干、恶心呕吐、心悸、阳痿、射精不能、直立性低血压、视力模糊、尿频尿急、尿潴留、皮疹、震颤、肌肉疼痛感等。严重的毒性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症、肝损害及坏死、高血压危象、精神过度兴奋、谵妄等。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2323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