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历史的今天 >>东京地铁发生“沙林”毒气案

东京地铁发生“沙林”毒气案
 
摘要: 1995年3月20日 (农历二月二十),东京地铁发生“沙林”毒气案。

1995年3月20日晨,日本首都东京市区3条地铁电车内发生施放神经性毒气“沙林”事件,已有10人死亡,5000多人因中毒进医院治疗。

这起日本历史上严重的恐怖事件使日本政府受到震动。首相村山当天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内阁官房长官五十岚指责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滥杀元辜的谋杀行动”,警方动员了300名侦探上街, 展开大规模的搜寻破案线索工作。22日和23日,大批警察搜查了怀疑同地铁毒气事件有关的奥姆真理教在全国的设施和住宅。

德国报纸报道,20日在日本东京地铁致人伤亡的毒气叫“沙林”,学名叫“甲氟磷酸异丙脂”,是一种神经毒气,也是毒性最大的磷酸脂之一。1938年,德国人施拉德、 安布罗斯、吕第格、范-德尔-林德首次研制成功,这种毒气遂以上述4个人的姓中的5个字母命名为“沙林”。 德国人很快发现这种毒气的军事价值,并投入生产,但是二战期间并未使用。1945年,德国生产的沙林被销毁。二战后,这种毒气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生产。有消息说,前些时候,中东地区曾经使用。

一般说来,沙林是一种无色(也有黄褐色的)、无形、无嗅毒气,可以通过呼吸或透过皮肤和眼结膜侵入人体,对体内的酶起阻碍作用,从而破坏神经系统。受其侵袭后,会出现瞳孔缩小、呼吸困难、支气管缩小和剧烈抽搐等症状,严重时几分钟内会窒息而死,须立即使用阿托品、肟等进行治疗和进行人工呼吸方能有救。但是,事后这种毒气还可能对神经、大脑和肝脏造成损伤。

按照1925年日内瓦化学武器公约,沙林这类毒气是禁止生产和使用的。但是,由于沙林所用原料、生产工艺和一些杀虫剂很类似,因此禁止起来很困难。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248 次
  • 发布时间: 2013-03-14
  • 更新时间: 2013-03-1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