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是一种类金属,与氧接触后易氧化为各种砷氧化物。水中所含的砷可来自土壤或岩层,也可来自工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等,如有色金属冶炼废水的排放和大量使用含有微量砷的磷肥等;含砷工矿废渣经雨水冲刷,溶出的砷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也是水中含砷量增高的一种原因。长期饮用含砷量高(0.3mg/L以上)的水,能引起慢性砷中毒和皮肤癌。
砷常以砷酸盐和亚砷酸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去除饮水中的砷酸盐可用混凝沉淀法(投加硫酸亚铁),对不易沉淀的细小含砷絮凝物可再通过砂滤滤除。如水中含有亚砷酸盐,则应先加氯使亚砷酸盐氧化为砷酸盐,然后用混凝沉淀法去除。对于含砷0.6~2mg/L的原水,氧化所需的加氯量约为15~20mg/L。混凝剂中以氯化铁(FeCl3)的除砷效果较好,所需剂量约为50~60mg/L。经混凝沉淀和慢砂滤后,出水含砷量可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如果水中含砷浓度过大,则应先加少许石灰,然后再投加铁矾,至于铁矾用量多少,则应视含砷浓度先作小试验,然后再作定量。砂粒含砷量增高时,可用氢氧化钠溶液(2,500mg/L)处理,再用清水冲洗后,重复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