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病态人格

病态人格
 
摘要: 病态人格,又称变态人格、精神病态,或人格异常。是指青春期或少年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为人格组成成分(人格的品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平衡,或为人格总体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

病态人格,又称变态人格、精神病态,或人格异常。是指青春期或少年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为人格组成成分(人格的品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平衡,或为人格总体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由这些原因所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但其思维和智能并无异常。由于人格的偏离,贻害社会和自身。这类人格缺陷是持久的,多数延续至成年阶段。

首由Pinel(1806)报告,描述一个法国农民在一次愤怒发作时将一妇女投入井中,此人在诊断上难以归类。他命名为“不伴谵妄的躁狂症”。Prichard(1835)提出“悖德狂(moral insanity)”的概念,刻画了这类人的特征:“是一种精神紊乱的类型,他们的智能很少或完全不受损害,主要表现在情感、性情和习惯方面的失调,道德观念和正义原则的高度歪曲和败坏,自我控制能力丧失或受到严重障碍。”И.М.Балинский(1884)对一罪犯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时应用“精神病态”一词,他描述“此人未发现精神病,亦非健康人,为精神病态”。Koch(1891)提出“精神病理性卑劣 (psychopathic inferiority)”,但他包括范围过广。二十世纪初K.Schneider命名 “病态人格”,为大多数精神病学家所接受。

关于病态人格的本质,迄今尚无一致看法。Kraepelin和Kretschmer等认为病态人格是精神病的轻型或早期表现。他们发现这类人有的发展为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等疾病。Koch和Birnbaum等指出,病态人格是介于正常和精神病之间的边缘状态,特别是正常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边缘状态。第三种看法按普通观点,认为病态人格不是真正的精神病,是人格的异常,如Кандинский、Ганнушкин和Schneider等强调病态人格是在先天缺陷的基础上,遭受后天不良影响而形成。表现为持久和恒定的人格不协调,同时人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过分发展,其程度远远超出正常范畴。他们指出,病态人格缺乏起病、病理过程和归转等为疾病所具有的特征,所以它不是真正的精神病。Schwartz(1979)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病态人格加以探讨,他们认为难于将人格异常看做为一种疾病,它不仅缺乏疾病的医学特征,而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亦非医学的。

病态人格的范围,狭义的仅指违纪型,即对周围和社会造成危害的一类;广义的则包括偏执型、分裂型、情感型、爆发型、强迫型、癔症型和衰弱型等。

病态人格在我国是少见的。美国Iowa大学医学院精神病院的住院和门诊1764人中,诊断病态人格者329人,占20%。我国报道的住院病人数字,解放前后相比有显著下降。1933~1938年北京市精神病疗养院住院病人中病态人格占3.1%,而解放后北京、杭州、哈尔滨、上海和南京等地的统计为0.28~0.92%。病态人格以男性为多,但具体类型两性有差异,如偏执型、强迫型、爆发型和违纪型多见于男性,而衰弱型、癔症型和情感型则以女性占优势。这类人大多在青春期或少年儿童期开始。由于适应不良,以未婚者较多。

病态人格形成的原因,迄今尚未阐明。遗传研究表明:病态人格在亲属中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这些人的双亲中脑电图不正常率较高。单卵孪生子的性格(内向或外向)一致率较高,他们的脑电图也是非常相似的。病态人格寄养出去的子女与正常对照比较,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染色体研究发现xyy、xxy及xo患者往往伴发人格障碍。这些资料提示遗传可能与病态人格的形成有关。第二种假说是大脑发育不良。如Г.Е.Сухарева认为病态人格是精神幼稚状态(psychic infantilism),M.Blender(1974)也将病态人格与精神发育不全均列于 “与先天人格变异有关的人格障碍” 章内加以讨论。脑电图证明这些人的大脑发育不成熟,常见的脑电图改变为散发的4~7周/秒θ波和14~6周/秒阳性棘波。大脑发育不成熟的原因,可能是感染或中毒等对胎儿的损害,以及出生时脑外伤和婴儿早期疾病等。不论素质和遗传所起的作用如何,后天不良环境因素,如童年精神创伤(特别是父母关系破裂或失去亲人)、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不合理的教养等的影响,在病态人格的形成上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对病态人格做了一些神经生理、神经化学和内分泌等方面的研究,但主要是围绕攻击性行为,因此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用以说明其他类型的人格异常。有人企图从心理生理学角度为病态人格的某些特征(如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和缺乏羞惭感)寻求科学的解释。如Lykken指出这类人实际上不能学会躲避疼痛刺激;但Schachter发现他们在实验条件下对阳性强化操作掌握良好,选择酬劳而避开惩罚,但他们对刺激不分轻重缓急均发生较多的植物神经反应。Have测定病态人格和正常人的植物神经反应(皮肤电反应),发现病态人格者不易产生因焦虑所致的植物神经症状,即使产生也极易消失。

病态人格的特征在各型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主要的类型分述如下。

违纪型病态人格 这类人具有严重的人格缺陷,表现为高度的利己主义、自我中心、自私、自尊心强、缺乏责任感。他们具有较重的情感障碍,除情绪不稳定和易激惹外,对人的情感肤浅,甚至冷酷无情。行为大多受情感冲动、偶然动机或本能愿望所支配。因此日常活动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容易发生冲动和不正常的意向活动,结果损人害己。这类人对其不正常人格缺乏自知力,以致不能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的虽有部分自知力,但自尊心强,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不协调。尽管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正确,甚至也知道应当怎样做才是适当的,但他们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行动。他们学习和工作效率低下,不顺利时推诿于周围环境,强词夺理,无羞惭感。遇有困难或精神刺激时,容易产生反应状态和癔症发作。

爆发型病态人格 这类人常因微小的刺激而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而在间歇期是正常的,且对发作感懊悔,但不能防止再发。曾怀疑本型与癫痫有关,但脑电图大多正常,且无抽搐发作,目前这种状态又称发作性控制不良综合征(episodic dyscontrol syndrome)。

偏执型病态人格 表现固执、敏感、多疑、好妒忌、自我评价过高、遇有挫折则推诿于客观原因。此型人容易发生偏执性精神病。

分裂型病态人格 表现退缩、孤僻、害羞、胆怯、不爱交往、怪僻、沉默、缺乏进取性、对人关系抱不介入态度。据统计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约半数为分裂型病态人格。两者间关系尚无定论。

情感型病态人格 包括循环型、情感增强型与情感低落型。循环型病态人格表现时而愉快,时而悲伤,在一定时间内交替。情感增强型表现情感高涨、内心充满希望和喜悦、精神振奋、好交往、急躁、做事有始无终。情感低落型表现情绪忧郁、悲观、寡言少语、遇事困难重重、自感精力不足。情感型病态人格似与躁郁症的发生有关,但其内在联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强迫型病态人格 这类人以极端的高标准要求自己,经常表现焦虑、紧张、苦恼、拘谨和小心翼翼。本型与强迫型神经官能症和更年期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癔症型病态人格 特征是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他们表现做作、夸大、自我中心、暗示性强、情感变化多端、富于幻想,且把幻想当成现实。这类人容易发生癔症。

衰弱型病态人格 这类人感到自己能力低下、精力不足、缺乏主动性、易于疲劳、对躯体和情绪的刺激因素敏感、缺乏生活乐趣。他们容易发生神经衰弱和焦虑性神经官能症。

病态人格需与正常性格(个性)变异相区别,后者指在正常人格范围内的变异,它包括人格中某些品质的过多或不足,但它远未达到损人害己的程度。有些病态人格可发生违纪行为,但并非所有犯罪者均系病态人格。轻躁狂表现易激惹者容易误诊为病态人格。但结合幼年发育史和临床表现,不难区别。上海和南京两地对病态人格随访资料发现,分别有13.9%(10人/72人)和13.4%(12人/89人)更正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应注意鉴别。病态人格需与器质性大脑疾病引起的类病态人格区别。类病态人格好发于脑炎,颅脑损伤,脑动脉硬化,癫痫,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除人格和行为改变外,多伴有智力障碍和神经系统体征,结合脑电图、气脑造影等辅助检查,鉴别并不困难。

病态人格一旦形成却不易矫正,所以必须强调预防。要重视妇幼卫生,幼儿教育和学龄儿童指导等工作。如果发现儿童有行为障碍,应注意教育和管理,以免发展为病态人格。

精神治疗对这类人是有益的,耐心指出其个性缺陷所在,帮助他们决心改正。酌情选用可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病态人格如果发生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应收容于设有严格劳动制度的教育机构内,以便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北欧国家对病态人格设置专门收容机构,有精神科医生参与确定收容管理工作,是一种有益的措施。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3319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