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可能散播到的场所,皆可成为传染病疫源地。此类场所常污染严重,易发生新的病例,对其进行消毒为防止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措施。
疫源地消毒按实施时间不同,可分为随时消毒与终末消毒。随时消毒系指疫源地内仍有传染源存在而及时进行的消毒。其目的是迅速消灭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以免扩散。此类消毒于发现患者时即应开始,直至隔离期终了为止。其特点为多次性和重复性。发生传染病时,对住院或暂时留家患者进行的日常消毒处理皆属此范畴。终末消毒多指传染源因住院、转移、痊愈或死亡等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全面的、最终性消毒处理。其目的是杀灭与清除传染源遗留在周围环境和物品上的病原体,彻底消除疫源地。
传染病发生后,对疫源地消毒的具体要求应随其流行病学特点而定。对传染性强,病原体在外界存活时间较长的传染病,如鼠疫、炭疽、霍乱、伤寒、白喉、痢疾、结核、天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不仅要做好随时消毒,且应于终末消毒时用消毒剂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对传染性较强,但病原体抗力很弱不能在外界久存的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等,除进行一些必要的随时消毒外,终末消毒采取通风、日晒、清扫、擦抹等一般性清洁卫生措施即可。患者本身无直接传染能力的传染病,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黄热病、恙虫病、登革热、各类虫媒脑炎等,一般不需采取特殊消毒措施。
传染病医院与综合性医院的传染病科或传染病房,患者集中,污染严重,一旦消毒处理不当,极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甚至将病情传至院外。此类医院疫源地的消毒,应由护理人员与专职消毒员进行。前者负责病房内的随时消毒与终末消毒,后者负责处理集中的污染物品。对院外传染病隔离场所,如患者家庭或集体宿舍等的消毒,称为病家消毒。其随时消毒一般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家属或患者本人进行; 终末消毒则多由卫生防疫站、消毒站、或附近医疗机构,于患者离开后尽快派专业消毒员进行。病家终末消毒应按一定程序进行,以防病原微生物扩散。到达现场应先了解污染情况,确定消毒范围、对象和方法,制定方案后再行开始。消毒顺序一般先消毒污染轻者,再消毒污染重者。欲进室内,先消毒门及门把手,然后进入消毒地面。若用喷洒法,此时应边喷边进; 室内消毒完后再喷一次地面,边喷边退。喷洒或擦拭消毒,应由上往下、由左至右、依次进行。墙面消毒高度,肠道传染病为2m,呼吸道传染病为3m或至天花板。若用熏蒸消毒法,应尽量使房间密闭,被消毒物品松散摊开,并控制要求的温度、湿度和时间。不能在现场消毒的物品,可装入隔离袋内,并在袋外喷消毒液后带回处理。
传染病患者的分泌物与排泄物带有大量病原体,应作为消毒的主要对象。其处理重点随传播方式而异。如呼吸道传染病,应重点处理患者吐出的痰与口鼻分泌物;肠道传染病,应重点处理患者排出的粪便与呕吐物。天花疱疹的痂皮,腺鼠疫淋巴结的脓液,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均含大量病原微生物,亦须给予彻底消毒。医护人员的双手极易污染并可由之引起院内交叉感染,因此上述人员在接触每个患者后均需对手进行严格消毒。周围环境与有关物品,如医疗器械、服装卧具、日用器皿、书籍杂物、家具、下水、车辆与住室等,则可视传染性大小与污染严重程度,分别给以适当消毒处理。鼠疫、霍乱、炭疽等烈性传染病患者尸体,可污染周围环境引起流行,应于消毒处理后焚化或深埋。呼吸道传染病疫源地室内空气,国内外皆曾试行过人在情况下的消毒处理(见“空气消毒”条),所用方法对微生物虽有一定杀灭作用,但对发病的预防效果尚难肯定。
我国常用的传染病消毒方法以加热与化学药物处理为主。加热法以煮沸最为普遍,医疗机构尚使用压力蒸气灭菌。化学药物多用含氯消毒剂、新洁尔灭、煤酚皂溶液、碘酊、乙醇、福尔马林、过氧乙酸等。某些地区还使用了环氧乙烷。含氯消毒剂、碘酊、过氧乙酸、福尔马林与环氧乙烷等可用于各类传染病疫源地消毒; 煤酚皂溶液与乙醇可杀灭各类细菌繁殖体,但对病毒仅部分有效,如对肝炎病毒的杀灭作用即很差; 新洁尔灭仅可杀灭部分细菌繁殖体与病毒,如对结核杆菌与肝炎病毒效果即不佳(见“结核杆菌的杀灭”与“病毒的灭活”条)。炭疽杆菌芽胞、肝炎病毒、结核杆菌、真菌孢子等抗力较强,故消毒时药物与方法应选择适宜,剂量须相应提高。
疫源地内各种污染对象的消毒应根据情况选用不同方法处理。患者排泄物,多以漂白粉乳液或干粉消毒。乳液浓度为10~20%,用量为排泄物的2倍; 干粉用量为排泄物的1/5。作用时间,病毒性肝炎为6h,其他肠道传染病2~4h即可。对少量分泌物,如结核病患者的痰,可用纸盒盛装焚化,亦可加等量1%过氧乙酸、10%煤酚皂溶液或95%乙醇,作用30~60min。食具与各种器皿,可煮沸15~20min,或洗净后用0.5~1.0%过氧乙酸或5%漂白粉上清液浸泡30~60min。服装、被单等,除用热力消毒或消毒液浸泡外,亦可用福尔马林(50~125ml/m3)熏蒸3h,或过氧乙酸(1~3g/m3)熏蒸90min。忌热、忌湿物品,如书籍、棉衣等可放丁基橡胶袋内用环氧乙烷 (2.5g/L)熏蒸2h (20℃)。住室与家具,平时可根据病原体种类选用1~10%漂白粉、0.2~2%过氧乙酸、0.5%新洁尔灭或1~5%煤酚皂溶液擦拭; 终末消毒时,除可用上述消毒液喷洒擦拭外,最好用福尔马林(12.5~50.0ml/m3)熏蒸12h,或过氧乙酸 (1~3g/m3)熏蒸90min。传染病患者用过的医护用品,须经严格消毒后再清洗。未经消毒、清洗的医护用品不得用于其他患者。其具体消毒方法见“医院消毒”条。污染的手与皮肤,用0.2%过氧乙酸浸泡1~2min,较用2%酚类或0.1%季铵盐类消毒剂做同样处理的消毒效果为好。目前,各种污染对象的消毒虽有一定方法,但操作仍较繁琐,多数消毒剂对人又有一定危害,故仍待进一步研究与改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