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类毒剂的主要代表是氢氰酸和氯化氰。施放后呈蒸气态,使人员吸入中毒,其杀伤因素为氰离子。当空气中氢氰酸浓度非常高时,急性中毒立刻发生,症状很快发展,称作闪电型中毒,救治必须迅速及时。氰类化合物中毒平时和战时都有可能发生。
氢氰酸中毒症状取决于中毒时毒剂浓度高低、中毒时间长短和机体状态。高浓度氢氰酸中毒时,数秒钟内患者呼吸加深,20~30s后出现强烈惊厥,1min时出现不规则的呼吸或浅表喘息,数分钟后心脏停止跳动。中等度中毒时,很快出现眩晕,下肢无力,恶心和头痛,以后可能出现惊厥和昏迷。惊厥和昏迷可以持续数小时或数天,若昏迷持续时间久,则恢复后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意识混乱、反射异常和步态不稳。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数月或更长一些时间。轻度中毒可以引起头痛、眩晕和恶心,数小时后可恢复。
氯化氰中毒时立即有眼和喉的强烈刺激症状,并有胸闷和咳嗽,流泪和眼睑痉挛,接着有眩晕、头痛和呼吸困难,可能发生惊厥、昏迷和死亡。有时病人发生肺水肿,此时伴有顽固性咳嗽,泡沫样痰,严重呼吸困难和显著紫绀。
氰类毒剂中毒发病急,应根据中毒史和临床表现尽快地作出初步诊断。氢氰酸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与一氧化碳、神经性毒剂中毒和其它化合物中毒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鉴别诊断尤为重要。氢氰酸中毒除临床症状特点外,还可从血中检出氰离子,尿中、唾液和血液中硫氰酸盐明显增高,而一氧化碳则可从血中检出碳氧血红蛋白;神经性毒剂中毒,则可检出胆碱酯酶活力降低。
防毒面具对氢氰酸和氯化氰都有短时间的防护效能。为防止继续中毒,若条件许可,迅速给中毒者戴上防毒面具,并离开染毒区。呼吸停止时,进行人工呼吸,有条件时吸氧。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体外心脏按摩。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0.2m1),在染毒区外将亚硝酸异戊酯安瓿用纱布包好捏破,置于患者鼻孔前2~3cm处吸入,每支吸15s后间歇15s,再吸15s,这样反复吸5次,5min后再吸1支,直到吸完3~4支为止。因氧气和亚硝酸异戊酯混合后有爆炸危险,故亚硝酸异戊酯不应在氧气面罩下给予。也可肌注4-二甲氨基苯酚(4-DMAP),剂量为0.2~0.25g/人,需反复多次给药。
对中毒人员尽快作抗毒治疗。静注3%亚硝酸钠溶液,成人剂量为10ml,注射速度为每分钟2.5~5ml。收缩压降到80mmHg时,应停止给药。如给药后已引起明显血压下降,应给麻黄碱升压。在有条件测定血红蛋白的情况下,可参照附表给药。表中介绍的亚硝酸钠用量是需转化26%血红蛋白为高铁血红蛋白(变性血红蛋白)的剂量。若进一步再给亚硝酸钠,则需测定高铁血红蛋白量,总的高铁血红蛋白不应超过40%。
在给亚硝酸钠后,随即用同一针头静注25%硫代硫酸钠25或50ml,在给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的同时吸氧,可提高抗氰效果。呼吸循环衰竭时,应采取对症疗法,用强心、升压和兴奋呼吸循环中枢的药物,并进行人工呼吸和吸氧。重度中毒时应注意脑缺氧和脑水肿的防治。在抗氰药物奏效后,组织耗氧量明显地超过中毒前,此时作氧
根据不同血红蛋白量确定抗毒剂首次适宜剂量
血红蛋白 (g/100ml) | 抗 毒 剂 | ||
亚硝酸钠 (mg/kg) | 3%亚硝酸钠 (ml/kg) | 25%硫代硫酸钠 (ml/kg) | |
7 8 9 10 11 12 13 14 | 5.7 6.6 7.5 8.1 9.0 9.9 10.8 11.7 | 0.19 0.22 0.25 0.27 0.30 0.33 0.36 0.39 | 0.95 1.10 1.25 1.35 1.50 1.60 1.80 1.95 |
抗氰药物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该类药物能氧化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成三价铁,后者与血浆中氰离子结合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阻止氰离子进入组织中,避免细胞色素氧化酶a3中毒。经计算,1mg氰化物需642mg高铁血红蛋白结合,即相当于100ml血中的4%血红蛋白转变成变性血红蛋白,说明小量的高铁血红蛋白有较高的抗氰作用。临床常用的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和亚硝酸钠静注,约可产生20~30%的高铁血红蛋白,有较好的抗氰作用。因亚硝酸异戊酯或亚硝酸钠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该两药不适于治疗氰化物中毒又伴有大出血患者。4-DMAP为一新的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该药作用比亚硝酸钠快,又不引起降压作用,为目前较理想的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成人静注剂量200~250mg。但因肌注后有直接作用或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致使局部有炎症反应。②钴类化合物: 钴能与氰结合形成无毒的氰钴化合物。钴不仅能迅速地与血中氰离子结合,并且能穿透细胞膜与进入到组织中的氰离子结合。临床常用的钴类药物有依地酸二钴 (EDTA-Co2),成人静注剂量300~600mg,还有羟钴胺和钴组胺。依地酸二钴对动物(小白鼠、兔、狗)的抗氰效价不高,仅能抗1.5~2个致死量中毒,给药后又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副反应。③供硫剂: 最常用的供硫剂有硫代硫酸钠,成人静注剂量12.5g。该药在体内经过硫氰生成酶的催化,与氰离子生成毒性低的硫氰酸盐,从肾脏排出体外。硫代硫酸钠毒性低,用药安全,但不易穿透细胞膜,与氰反应时缓慢地生成硫氰酸盐,所以用单药硫代硫酸钠抗氰化物中毒不太理想,但与其它抗氰药物伍用,抗氰效价较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