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热病有两种流行型别,即: 城市型黄热病和丛林型黄热病。
地理分布 在17~19世纪期间,美洲、非洲和欧洲均曾多次发生城市型黄热流行,但自1928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发生城市型黄热流行后,美洲未再出现这个类型的黄热病流行。近年来,非洲仍有城市型黄热,但已少见。丛林型黄热病迄今仍在非洲和南美洲流行或散在发生。非洲的国家包括:尼日利亚、加纳、苏丹、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亚、塞内加尔、安哥拉、扎伊尔、喀唛隆、刚果、利比里亚、上沃尔特、中非、多哥、乌干达、马里、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和冈比亚等国。其中近20年内曾发生流行的国家有: 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安哥拉和冈比亚。
美洲的苏里南、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巴拿马、巴拉圭、秘鲁、委内瑞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圭亚那及阿根廷等国都有本病分布。亚洲迄今未发现本病。
人群分布 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城市型黄热病流行时,男女老少均可感染发病,但在丛林型黄热流行中,最初患者多为进入丛林劳动的成年男子。
流行季节 城市型黄热病均在当地埃及伊蚊活动高峰季节流行。丛林型黄热病全年均可能发病。
流行环节 人类患者是城市型黄热病的感染来源和扩大宿主。从潜伏期的末尾数日到发病后的1~5天内,患者血液均可感染媒介蚊虫。丛林型黄热病的贮存宿主是丛林中的多种非人灵长类(主要是猴)。
在美洲和西非,埃及伊蚊是城市型黄热的传播媒介。在东非,因该地区埃及伊蚊甚少,伊蚊属的其他蚊种 (如黄头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中部非洲某些国家的埃及伊蚊是森林变种,主要嗜猴血,该地区人间黄热病的传播媒介是辛氏伊蚊。在23℃环境中,黄热病毒对埃及伊蚊的外潜伏期为12天左右。埃及伊蚊一旦受到黄热病毒感染,即终身带毒。1978~1980年相继有人证明,黄热病毒可在埃及伊蚊体内经卵传代,因此埃及伊蚊既是传播媒介,又是贮存宿主。在美洲,丛林型黄热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吸血蚊属的蚊种,如Haemagogus equinus,该蚊种兼嗜人、猴血,故可在猴间和猴与人之间进行传播。黄热病毒在Haemagogus equinus体内也可经卵传代。在非洲,丛林黄热病的媒介蚊虫不止一种,有些蚊种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就整个非洲来说,猴与猴之间的传播媒介是森林非洲伊蚊,此蚊种主要嗜猴血; 但在东非和中非,从猴到人的传播,主要是当猴进入人住区骚扰时靠辛氏伊蚊传给人。辛氏伊蚊兼嗜人和猴血。西非的辛氏伊蚊不叮咬人类,故该地区猴与人之间的传播媒介,仍为当地的非洲伊蚊。
传播方式 城市型黄热按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传播。埃及伊蚊喜在室内及其附近活动,在小水体如水容器中孳生,黄昏时叮咬吸血。这种传播主要发生于居民区。丛林型黄热依照猴—丛林媒介蚊种—猴的方式在猴中传播。猴被感染后可能死亡或不发病。这种自然疫源地可隐藏在丛林中而不波及人类,但也常通过下列方式而发生猴→人的传播,即: 人类进入丛林中活动时被丛林媒介蚊虫叮咬,或带病毒猴进入丛林附近居民区活动时被辛氏伊蚊叮咬因而感染该蚊,再由该蚊叮咬人类。通过这些方式所引起的人类病例,多散在发生,或以小型集聚形式出现。非洲和美洲的某些地区,迄今仍每年发生数目不定的本病病例。黄热病毒从丛林传播环转移到人体后,即可能出现人间传播甚至流行。上述1960~1962年埃塞俄比亚的本病流行,即是如此。城市型黄热很容易被带到远方而引起流行,以前欧洲和北美都曾发生过。
防制措施 本病患者必须住入防蚊病室直到急性期终了,但不必隔离。对可疑患者应进行医学观察6天,一旦发热,立即按患者处理。对本病的接触者,不必采取防疫措施,但和患者居住同一环境的人,最好进行医学观察6天,以发现早期散发病例。对疫区人群,媒介蚊虫和脊椎动物最好进行流行病学监测。
预防本病可使用17D疫苗,效果良好。初次接种10天生效,复种者当天生效,有效期为6年。凡操作黄热病毒和出入黄热病疫区的人,必须接种17D疫苗。在进行疫苗接种的同时,必须认真灭蚊、防蚊。我国向无此病,必须严格执行国境卫生检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