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流行病 >>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
 
摘要: 病原携带者简称携带者,是指无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过去称带菌者。因为病原体除细菌外,还有病毒、原虫、立克次体等,所以现在称为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状态是传染病感染过程的一种结果,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拮抗过程中处于暂时平衡的状态,即机体不能消除病原体,而病原体也不能进一步致病的状态。

病原携带者简称携带者,是指无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过去称带菌者。因为病原体除细菌外,还有病毒、原虫、立克次体等,所以现在称为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状态是传染病感染过程的一种结果,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拮抗过程中处于暂时平衡的状态,即机体不能消除病原体,而病原体也不能进一步致病的状态。

携带者可分健康、潜伏期和病后携带者三种。健康携带者是指无该病临床症状、无既往史 (指过去未患过该病) 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只能用实验室方法检出病原体。这类携带者多呈间歇排菌状态,并非随时都可检出病原体。有的携带病原体时间很短,但由于他们在人群中的数量多,且可自由行动,故其传染源作用不容忽视。潜伏期携带者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至开始出现症状前,即潜伏期末就能排出病原体的人。经过一定时间后即可出现症状成为患者。有潜伏期携带者的传染病有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

病后携带者是指症状消失、机体逐渐恢复或恢复后仍继续排出病原体者。可分恢复期携带者和慢性携带者两类。恢复期携带者是指临床症状消失后3个月内排出病原体的人。慢性携带者一般是指症状消失3个月以后仍排出病原体者,如伤寒、乙型肝炎等。少数病例携带病原体可达1年、数年、数十年,甚至成为终生的慢性携带者,如伤寒。

病原携带者的形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有些疾病如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结核病等呈有菌免疫状态,即病原体长期存在机体内,病程呈慢性经过,可长期排出病原体,这与该类病原体产生免疫能力较低有关。②某些传染病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病,这样往往为病原体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增加病原体携带的可能性,如伤寒病人的胆道、胆囊和肾脏有炎症时,常易成为慢性携带者。此外,细菌性痢疾合并寄生虫病,白喉病人合并慢性鼻窦炎等也常易成为各病原体的携带者。③对传染病患者治疗不及时、不彻底,也易形成病原携带状态。此外,与年龄、性别也有关系,如伤寒带菌者以年过40岁的妇女较多见。

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重要性,不仅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期限及频度(次数)有关,还与他们的职业、个人卫生习惯有着密切关系,携带者如在饮食服务行业、托幼机构和接触牛奶、自来水的单位工作,由于服务性职业接触入群较多,产品供应范围较大,因而其危害性也就更大。这些携带者所从事的职业,有人称为 “危险性职业”。

对从事某些职业的人群、某些传染病的接触者、传染病恢复期患者及某些地方性传染病如疟疾等疫区的人群,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实验室检查,分离出病原体或检测出特异性抗原,以便早期发现携带者,及时进行管理。管理方法主要是加强卫生教育,使携带者注意个人卫生,并进行药物或免疫治疗,必要时可调换他们的工种,以减少对周围人群的威胁。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948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