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流行病 >>虻类防制

虻类防制
 
摘要: 虻类属双翅目,短角亚目的虻科。其外形似蝇,体粗壮,长6~30mm,体表多有色斑 (见图)。雌虻可刺吸人、畜血液,引起皮炎与过敏性反应,并传播野兔热、炭疽、锥虫病、罗阿丝虫病等

虻类属双翅目,短角亚目的虻科。其外形似蝇,体粗壮,长6~30mm,体表多有色斑 (见图)。雌虻可刺吸人、畜血液,引起皮炎与过敏性反应,并传播野兔热、炭疽、锥虫病、罗阿丝虫病等。

我国吸血虻主要有斑虻、瘤虻、黄虻、原虻、麻虻等属。虻类产卵于稻田、沼泽、池塘边叶面或岩石上,幼虫孳生于湿性土壤内。

虻类防制迄今无实用方法,但填平泥潭洼地,排除沟渠无用积水等,可减少其孳生。过去用六六六、狄氏剂与二溴磷等杀虫剂防制其幼虫和成虫。于虻类大量发生地区,进行地面与空中喷洒,或用烟雾剂熏杀,可取得短时效果。于牲畜的毛上定期喷洒二氯苯醚菊酯乳剂,亦可减少虻类数量。牧场周围可修筑人工蓄水池,水面注入煤油、重油或其他石油产品100g/m2。虻因解渴飞向水池,接触水面油膜,可迅速死去。此法适用于炎热干旱季节,特别于缺乏水源的地区。牧场周围尚可使用诱捕器捕捉。野外工作人员为防虻刺叮,可穿白色工作服、涂擦避蚊胺等驱避剂,或披戴浸有驱避剂的驱虫网。

黑卵蜂、赤眼蜂等可寄生于虻卵,影响其发育。虻的病原生物尚有细菌、真菌、小孢子虫、线虫等,但均未见用于防制。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08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