铬(Cr)为银灰色重金属。原子量52,比重6.92,熔点1,860℃,沸点2,480℃。不溶于水,溶于稀盐酸和硫酸。二价铬易被氧化成高价铬。在酸性条件下Cr+6可还原为Cr+3,在碱性条件下低价铬可氧化成重铬酸盐。
用铬铁矿生产铬的合金(镍铬合金、钴铬钨钼合金、不锈钢含铬13%、特种钢含铬60%),制作耐火材料和各种铬酸盐。用铬酸锌、铅、钡等盐类和三氧化铬制作油漆、墨水、陶瓷的颜料。飞机和舰船以铬酸锌作防腐底漆。铬矾及重铬酸钠用于鞣制皮革,铬矾尚用作皮毛的媒染剂或固色剂。重铬酸铵为配制照相感光剂的原料,铬酸用于镀铬,在上述各种作业中都有机会接触铬酸盐。
六价铬具有毒性,可沉淀蛋白质和核酸,干扰酶系统。三价铬是人体的必需金属。在红细胞内,Cr+6被还原为Cr+3时,可抑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易于促使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铬又是一种致敏原,可引起哮喘。铬化合物对皮肤和粘膜有直接腐蚀作用。关于其致癌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吸入铬酸钙的少数实验动物出现肺癌,炼铬铁工人肺癌发病率增高,这些现象都值得重视,应作进一步探索。
工业生产中一般无急性铬中毒。铬的慢性毒作用主要表现在皮肤和粘膜。手、腕、前臂等直接接触部位可发生皮炎。皮炎呈红斑、丘疹或斑疹,有鳞屑,也可呈湿疹型。皮炎可发生于接触1周之内,也可长至数年才发病,病程一般长达数月,且易复发。皮炎的发病率随浓度增高而增加。由于Cr+6可在真皮内还原成Cr+3,并与蛋白质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导致皮肤过敏,以后即使再接触较低浓度的铬,经数小时即可发病。铬酸盐和重铬酸盐都可引起皮肤溃疡,称铬溃疡,呈圆形,直径2~5mm,色苍白或暗红,边缘隆起中央凹陷,表面高低不平,有少许脓血或覆盖黄色痂膜,压之有痛感。铬溃疡多见于手背、手指背面或其两侧,也可见于身体其他暴露部位。愈合慢,愈后留有圆形萎缩疤痕。
铬酸盐粉尘及铬酸雾可引起鼻中隔穿孔。空气中铬酸雾浓度达到0.1mg/m3时,即有上呼吸道粘膜刺激感,达0.15~1mg/m3时,即有引起鼻中隔穿孔的危险。鼻中隔穿孔前往往无痛感,一般先有充血、粘膜糜烂、中隔变薄,软骨逐渐消失,中心开始穿孔,并逐渐向四周扩大,穿孔的边缘光滑整齐。铬酸雾浓度高时,接触数月即可发生鼻中隔穿孔。尚可引起咽喉炎、肺炎,过敏者可发生哮喘。部分长期接触者可有头痛、消瘦、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也有胃肠道溃疡,轻度肾损伤的报道。
皮炎按一般处理。铬溃疡及鼻中隔溃疡,先用5%硫代CaNa2-EDTA软膏或用溶液湿敷。10%维生素C溶液湿敷可使Cr+6还原成Cr+3并与其结合,使铬失去活性。
电镀槽除装置槽边抽风外,并可在液面上加1.2cm厚的3~4%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以减少酸雾逸出。
车间空气中三氧化铬、铬酸盐、重铬酸盐 (换算成CrO3)最高容许浓度为0.05mg/m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