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流行病 >>消毒

消毒
 
摘要: 消毒在医学中为对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特别是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或清除使达无害化处理的总称。达到无菌程度的消毒又称灭菌;对活组织表面的消毒又称抗菌;防止食品等无生命有机物腐败的消毒又称防腐。

消毒在医学中为对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特别是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或清除使达无害化处理的总称。达到无菌程度的消毒又称灭菌;对活组织表面的消毒又称抗菌;防止食品等无生命有机物腐败的消毒又称防腐。

消毒为预防微生物引起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平时,除发生传染病需进行疫源地消毒外,尚需对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表面等进行经常的预防性消毒处理,如饮水消毒、食品消毒、医疗器材消毒、公共场所消毒以及污水、污物消毒等等。战时,消毒更是清除生物战剂污染的重要手段。由于消毒处理的对象复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在技术上要求不断改进,因此已成为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消毒的历史(见下表),可追溯到微生物发现以前。当时人类根据生活经验已不自觉地在某些方面采取了消毒措施。如我国人民早已应用加热、干燥、烟熏、盐腌、糖渍、酸化等法保存食物; 纪元前阿里斯多德曾建议士兵饮用煮沸的水; 中世纪阿拉伯医生曾使用升汞处理开放性伤口等等。现代消毒,始于19世纪,是在对微生物与传染学说有较清楚的认识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我国解放前,无专业消毒队伍。解放后,消毒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各省、市以至大多数县卫生防疫站均已设有消毒科,部分大城市设有消毒站,有的单位更成立专门研究组织探索新的方法和药物。此类措施均促进了消毒工作专业化的加强。

消毒可以利用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等方法进行。利用物理因子作用于微生物,将之杀灭或清除的方法称物理消毒法。物理因子按其作用可分为五类: ①具灭菌作用者: 如热力、红外线、微波、激光、电离辐射等,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强,处理时易达灭菌要求; ②具一定杀菌作用者: 如紫外线、超声波等,可杀灭大部分微生物,但难达灭菌要求; ③具防腐与自然净化作用者:如寒冷、冰冻、干燥等,杀灭微生物能力有限,仅于防腐与自然净化中发挥作用,尚未见用于其他人工消毒措施; ④具除菌作用者: 如机械擦拭、冲洗、过滤等,虽不能杀灭微生物,但可将之清除以达灭菌或其他消毒目的; ⑤具辅助作用者: 如真空、磁力、压力等,能为杀灭或清除微生物创造有利条件,缩短消毒时间或加强消毒效果。

利用化学药物杀灭微生物称化学消毒法,所用药物统称消毒剂。消毒剂中可杀灭一切类型微生物者,如漂白粉、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甲醛、戊二醛等,因可用于灭菌处理,故又称灭菌剂。消毒剂中主要为抑菌作用的药物,如吖啶黄、结晶紫、苯甲酸、8羟基喹啉等,多仅用于抗菌或防腐,故又称抗菌剂或防腐剂。化学消毒用药方法有溶液浸泡、擦拭、喷洒法,气体或烟雾薰蒸法和粉剂直接处理法等。

利用生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形成的条件将微生物杀灭或清除者,称生物消毒法。如污水净化,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生长来阻碍需氧微生物的存活;粪便垃圾堆肥,可利用嗜热菌发酵产生的热杀灭病原微生物;水的过滤,可利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形成的生物膜将微生物滤除。生物消毒法作用慢,效果不完全可靠,但比较经济,对大量的粪便、垃圾、污水等仍不失为一种基本的处理方法。

主要消毒方法发展表

年分

创始人

消 毒 方 法

1804
1825
1827
1860
1861
1865
1876
1877
1878
1880
1884
1888
1894
1897
1908
1916

Appert
Labarraque
Alcock
Kuchenmeister
Semmelweis
Lister
Tyndall
Bergmann
Pasteur
Chamberland
Chamberland等
Blum等
Reinicke
Kinyoun
Grossich
Jacob等

食品煮沸后密封保存
次氯酸盐处理伤口
漂白粉消毒饮水
以苯酚作为消毒剂
漂白粉消毒预防产褥热
苯酚消毒预防手术后感染
间歇灭菌
升汞消毒
无菌技术预防手术感染
压力蒸气灭菌
素磁滤烛液体除菌
甲醛消毒
乙醇消毒
夹层压力蒸气灭菌器灭菌
碘酊消毒手术区皮肤
发现季铵盐类药物杀菌作用
(1935,Domagk进一步研究后
始广泛应用)

1928
1929

Gates
Schrader等

确定紫外线杀菌作用最强波段
发现环氧乙烷杀菌作用(1949,
Phillips等进一步研究后始广
泛应用)

1933
1951
1953
1954
1957
1960
1961
1963

Underwood
Greenspan等
Ethicon公司
Davis等
Gershenfield
Wantage研究所
Whittfield
Stonehill

集中供应灭菌器材
过氧乙烷消毒
β射线灭菌
洗必太消毒
合成碘伏
钴-60装置灭菌
层流通风除菌
戊二醛消毒

各种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杀灭机理,主要有以下四类作用: ①作用于细胞膜使其功能受到损害,如季铵盐类、双胍类、酚类等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②作用于菌体核酸与蛋白质使之变性,如电离辐射、加热、醇类、酚类、卤素等的杀菌作用;③作用于微生物的酶与辅酶使之灭活,金属离子的杀菌作用多属此类反应,环氧乙烷、乙型丙内酯、甲醛等亦可使酶的硫氢基烷化而破坏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④抑制核酸的合成,如吖啶类药物可与DNA结合而影响其在RNA合成中的模板作用。

消毒时,处理剂量是杀灭微生物所需的基本条件,包含两个因素,一为强度,一为时间。强度在热力消毒中指温度,在电离辐射消毒中指照射强度,在化学消毒中指药物浓度。时间指所使用处理方法对微生物作用的时间。一般强度愈高,微生物愈易死亡; 时间愈长,微生物遭到杀灭的机率也愈大。强度与时间可互相补偿,但均有一定极限。消毒时必须正确规定处理的强度与时间。对化学消毒,多以浓度系数(n值)表示其药物浓度与作用时间的关系:

(药物浓度为C1时,所需杀菌时间为T1; 药物浓度为C2时,所需杀菌时间为T2)

浓度系数大的消毒剂,浓度效应较明显,使用时应注意浓度的准确性。例如,石炭酸的浓度系数为4~6,将浓度减半时,作用时间需延长16~64倍(24~26)。系数小的消毒剂,浓度效应较差,相对来说时间的影响就比较突出。例如环氧乙烷的浓度系数为1,如将作用时间缩短一半,浓度即要加大一倍。

不同种类微生物对各种消毒处理的耐受性不一样。细菌芽胞抗力最强,一般多用之作为最难杀灭的微生物代表; 结核杆菌、真菌孢子、肠道病毒与肉毒杆菌毒素等,对某些消毒措施比较敏感,但对某些则具一定耐力,因此在选择方法上应予慎重;至于其他细菌繁殖体与病毒,以及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科克斯体与衣原体等,对消毒处理的耐受力差,常用方法一般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消毒的效果可受环境条件影响,研究最多者为温度因素。其影响程度多以温度系数(Q10)表示,即在一定条件下,温度每增加10℃,杀灭微生物所需时间与原需时间的比值。系数愈大,温度效应愈明显。一般,温度愈高,杀菌效果愈好,但亦有少数例外,如臭氧消毒饮水,温度过高,不利其溶解,效果反而降低。此外,作用因子穿透的难易,有机物的多少,化学拮抗物质的有无,溶液酸碱度的强弱,空气湿度的高低等亦均可严重影响消毒效果。

消毒效果的鉴定,在某些情况下,可用物理学或化学法间接进行。例如: 热力灭菌时,可观察温度、压力的变化或化学指示剂的反应; 电离辐射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时,可观察化学指示剂的反应; 饮水消毒时可测定余氯含量等。此类方法虽然简便,但准确性较差,鉴定时仍多以微生物学测定法为基础,即根据处理前后微生物存活情况判断其效果。其结果多用杀灭率表示。杀灭率是指消毒处理时,杀灭微生物的百分率(见“消毒剂杀菌试验”条)。与其相似的尚有: 清除率,即清除掉微生物的百分率,多用于评价机械擦洗消毒效果; 阻留率,系指过滤除菌法中微生物被阻留的百分率; 衰亡率,系指微生物自然死亡的百分率; 消亡率,系指空气中微生物沉降与死亡总和所占的百分率; 灭除率,则指污染于表面的微生物被杀灭与清除总和所占的百分率。另一种与杀灭率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为灭活指数,即消毒处理中使微生物减少的指数。它是用处理后微生物存活个数去除原有微生物,然后将结果化为10的乘方以表示。例如,原有菌数为100,000个,处理后只留下100个,其灭活指数即为103。灭活指数13,相当于杀灭率99.9%,为大多数情况下消毒处理所要求达到的杀菌程度。

目前,消毒工作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一是寻找更为简便、有效的方法与药物以满足各种要求; 一是如何正确使用现有方法,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为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寻找新的杀菌因子,尚须于杀菌机理、消毒动力学、器械设计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106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