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体内总钙量约为1200g,其中约99%集中于骨胳或牙齿中。存在的形式主要为羟磷灰石,其余1%或与柠檬酸螯合,或与蛋白质结合,但大多呈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及血液中,这一部分统称为混溶钙池。它与骨胳中的钙维持动态平衡,即一方面混溶钙池的钙不断沉积于成骨细胞中,另一方面骨胳的钙又不断从破骨细胞中释出。一个成年人每日进出骨胳的钙量约700mg。
混溶钙池的钙为维持所有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所必需。仅于钙、镁、钾、钠等离子维持一定比例时,组织才能表现出适当的感应性。如心脏的正常搏动、肌肉和神经正常兴奋性的传导和适宜感应性的维持,均必须有一定量钙离子存在。若血清钙量下降,可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从而引起抽搐;反之,若血清钙量过高,则可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钙也是一种凝血因子。对一些酶系统(如三磷酸腺苷酶)起激活作用。此外,钙还是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对维持生物膜正常通透性有重要作用。
钙的吸收 钙在肠道中的吸收很不完全,正常,食物中钙约有70~80%残留于粪便,是因钙离子可与存在于食物及肠道中的许多阴离子,如植酸、草酸及脂酸形成不溶性钙盐所致。
谷类含植酸较多,其钙的利用率低。食物中草酸过多时,不但其本身所含的钙不易吸收,且影响同时食入的其他食物中钙的吸收。故给供钙食物(主要指蔬菜)时,不能单纯考虑钙的绝对含量,尚应注意其中草酸的含量(见表)。
几种常见蔬菜钙和草酸的含量(以100g鲜菜计)
蔬菜名称 | 钙(mg) | 草酸(mg) |
大蕹菜 | 224 | 691 |
膳食中脂肪含量过高或患某些脂肪消化不良疾病时,钙的吸收常下降。其原因可能是钙与未吸收的脂酸形成钙皂随粪便排出所致。
磷酸盐对钙吸收的影响,目前看法不一。以往强调钙/磷比值对钙吸收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有利于钙吸收的因素有: 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从理论和实验上都已得到证明; 乳糖对钙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以45Ca(或45Sn)在大白鼠股骨中的沉积作为吸收标志,证明同时给予乳糖,可大大提高钙的吸收率。提高量与给予乳糖的量成正比,可能是钙被乳糖螯合形成可溶性螯合物所致。动物实验证明,膳食中若蛋白质含量不足,则钙的吸收也不佳;向膳食中加入蛋白质及氨基酸则有利于钙的吸收。
钙的排泄 大部分钙通过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及消化液分泌排入肠道,但有一部分被重吸收。一部分钙由尿排出,排出量随葡萄糖及蔗糖摄入量的增加而增高。尿钙过高,可促进草酸型肾结石的形成。汗液也可排出一部分钙,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每日从汗排出的钙可达100mg。乳母可从乳汁排出大量钙,每日约150~300mg。
钙的储留 膳食供给钙的水平与钙的储留成正相关。机体对钙的需要也影响钙的储留; 需要增多,储留也增多。只要膳食供给的钙量并非过分不足 (能补偿机体必要的损耗),则身体可适应其需要,增强或减弱对钙的吸收与排泄,使成年人维持钙平衡,使正在生长发育的机体维持正钙平衡。调节以上平衡关系的有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三种物质。近来研究证明,还有一种广泛分布的细胞内蛋白质,肝钙调素,调节细胞内的钙离子水平。
钙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钙的供给量,首先应估计钙的生理需要量,其法有二: ①最常用的是平衡法,即求出能维持大多数成年人钙平衡和婴幼儿、青少年以及孕妇、乳母适当正钙平衡所需的钙量。②是直接分析各种年龄死亡婴儿尸体中钙的总含量,以估计各年龄阶段每日体内钙的平均储留量,并考虑到钙的内源性损失,即可估计出婴幼儿钙的需要量。生理需要量以膳食中钙平均吸收率(通常为20~30%)除之,即可得到每日钙的供给量。
我国规定的钙供给量为:成年量女600mg;孕妇800~1500mg;乳母2000mg。其他见“营养素供给量表”。
食物中钙的来源以奶及奶类制品最好,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是婴幼儿最理想的供钙食品。蔬菜和豆类含钙也较丰富。常用含钙丰富的食物见下表:
含钙丰富的常用食物表
食物名称 | 可食部含钙量 | 食物名称 | 可食部含钙量 | 食物名称 | 可食部含钙量 |
牛乳 | 120 | 黑豆 | 250 | 榛子 | 316 |
黄豆 | 367 | 豌豆 | 84 | 虾皮 | 20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