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地方病 >>潜在型克山病

潜在型克山病
 
摘要: 潜在型克山病心肌病变较轻,范围较小,心脏代偿功能良好。病人在检查时除心电图、心脏大小等略有改变外,无其他明显自觉症状及体征,故多在普查中被发现。本型还可分为有、无发病史两类。

潜在型克山病心肌病变较轻,范围较小,心脏代偿功能良好。病人在检查时除心电图、心脏大小等略有改变外,无其他明显自觉症状及体征,故多在普查中被发现。本型还可分为有、无发病史两类。

本病在各型克山病中为数最多,一些地区普查时的检出率达10%左右,在急型爆发前后可更高。与其它各型总和之比约为4:1,即一个慢型、亚急型或急型的发病就可以同时存在四个以上的潜在型。多数发生于病区外表健康的居民。一年之中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但在急型、亚急型流行期间,新发生的多;且有在短时期内发展成为急型、亚急型或慢型者。少数病人也可以由其它型好转而来。

病理 从少数因意外事故或其它疾病而死亡的尸检材料来看,克山病心肌的各种病理改变都可见于本型,但其心肌病变范围一般较小,没有明显的心脏扩张和重量增加。

临床表现 在临床上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能照常从事劳动,但由其它型转变而来的则多有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偶有心难受及恶心感。儿童主要表现为经常咳嗽或阵发性腹痛,并伴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和腹胀、腹泻等。最多见的体征为心尖搏动减弱,心浊音界尤其左下界轻度扩大,常见室性早搏,并可见到二联律。心脏一般不增大或轻度增大。部分病人全心音减弱,尤其是心尖第一心音常减弱,听之低沉无力,可有第一及第二音分裂,后者较多见。有的在心尖区可出现收缩期杂音。部分病人血压降低,脉压减小,脉搏细弱。也可有轻度肝肿大,尤其是儿童病人,主要是左叶肿大,表面平滑,边缘钝,无明显压痛。部分病例经肝活体组织检查结果为肝脂肪变性。

心电图 潜在型克山病的心电图多出现心室肌复极时间延长现象,表现为Q-T间期延长。低电压也较多见。普查时发现这些改变,常提示病情不稳定,近期内有发展成急型、亚急型或慢型的可能。若只发现Q-T间期延长或低电压,而无其他心电图改变及心脏体征时,只提示有潜在型(或急型轻症)的可能,但不能据此作出诊断。在重病区进行普查时,右束支传导阻滞较多见,甚至是潜在型的唯一改变。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可发展成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此外,尚可见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一般性ST-T改变,或Q-T间期延长、低电压等。本型大多只有单项心电图改变。

X线检查 可有心脏轻度扩大、形态异常和搏动减弱,边缘搏动不规则,或出现强直区等。

诊断 在克山病患区,尤其在急型流行前后,在本地区居住3个月以上,具有克山病心脏体征或心血管检查的改变,能除外其他心脏病,心脏功能一级者,可诊断为潜在型克山病(参见“克山病”条)。潜在型克山病须注意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相鉴别。后者可有各种复杂的自觉症状,却无相应的体征和心脏的改变,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或偶现早搏,一般心搏有力,无心音减弱及心界扩大,脉搏增快而有力,此外,尚有失眠、多汗、手指及舌头震颤、晨起乏力、腱反射亢进等。心电图及X线检查多无异常改变。

治疗 潜在型在病程经过中可以急性发病,也可转成慢型,所以也应积极治疗。对于本病的处理主要是在普查发现病人的基础上,加强生活指导,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防止和消除使病情加重的各种诱因,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安排劳动。应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将防治知识交给病人及家属,做好防治工作。对生育期妇女要做好计划生育,并注意妊娠期的劳动保护。对小儿要加强生活管理,避免过度的体力活动及感冒等。对有明显症状体征者,除适当休息外,要注意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药源条件,结合病情及症状体征,适当用药,对症治疗。如用生脉散、归脾汤、复方五味子糖浆口服等。

应在基层防治网监护下,登记并长期观察,定期查体。如心脏轻度增大,则应限制劳动。在流行期如发现心电图有S-T段或T波改变、Q-T间期延长等,表示有新的心肌损伤,应定期复查,并对症治疗,防止其发展为急型、亚急型或慢型。观察3个月以上即可按稳定的潜在型病人加以管理,预后都较好。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04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