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曾有本病报告,但都未确诊。1927~1928年在希腊发生本病流行,已在1960、1977和1980年经血清流行病学追溯试验确诊为登革病毒-Ⅰ型。在该流行中,患者人数超过100万。日本在1942~1945年曾发生多达100~200万人的较大流行。以后在澳大利亚、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和哥伦比亚等国均曾出现。数以10万人计的登革热流行。我国自1950年以来,多年未发现有本病。1978年在广东佛山地区发生流行。后于1980年在广东海南岛又发生流行,报告的患者约43万人左右。因此,可以认为,我国人群对本病毒普遍易感。
曾确诊发生过登革热的国家有: 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新加坡、斯里兰卡、越南、老挝、柬埔寨、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斐济、塔希提、汤加、纽依、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马绍尔群岛及其他西太平洋诸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牙买加、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波多黎各、多米尼加、海地、古巴、巴哈马、巴巴多斯及小安得列斯群岛中的某些岛屿,墨西哥、美国、法属圭亚那、尼日利亚、塞舌尔、希腊、日本、中国。
登革出血热主要发生在东南亚热带国家,如: 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越南、斯里兰卡。这些国家常有2个型以上的登革病毒同时流行。我国1978和1980年在广东的流行也有少数登革出血热病例。
本病无种族、性别差异。登革出血热多为15岁以下的本地儿童,成年人及非本地人群均很少患登革出血热。流行高峰出现在当地媒介蚊虫(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活动最高的季节。本病患者或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感染来源。
本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其次为白纹伊蚊。太平洋地区的某些岛屿中可能由其它蚊种传播。登革病毒在埃及伊蚊中的外潜伏期约为9天。在白纹伊蚊中则为11天左右。登革病毒可在白纹伊蚊体内经卵传代。通过媒介蚊虫叮咬是目前已知的自然条件下的唯一的传播方式。但Sabin(1952)曾在实验室以滴鼻或滴眼的方式,使“志愿者”在第8.5天发病。
登革热患者应住入防蚊病室。对接触者不必采取特殊措施。目前,消灭媒介蚊虫(伊蚊)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最近,正在协作研制针对4个型登革病毒的细胞培养减毒疫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