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皮肤病是由职业性因素引起的皮肤及皮肤附属器的急慢性疾病。环境中的生产性有害因素往往先接触皮肤,因而职业性皮肤病在职业病范畴内占有相当的比例,直接危害职工的健康,影响生产。
职业性皮肤病的致病因素可归纳为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三大类,其中以化学因素为主,职业性皮肤病的90%以上由化学因素引起。对皮肤有害的化学物,按其作用又可分为原发刺激和致敏作用。
在化学因素所致的职业性皮肤病中,约有80%是由原发刺激引起。其特点是皮肤损害主要发生在接触部位,病变程度与刺激物的浓度、剂量和接触时间有明显关系,任何人对原发刺激都能产生反应,因此原发刺激物所致的皮肤损害往往在同一时间、同一工种、同一条件下大部分人均可发病。强酸、强碱,某些有机酸(或碱)及一些金属盐类等属于强刺激物。洗涤剂、肥皂、某些有机溶剂等的刺激性较弱,要反复作用或长期接触才能产生反应。
具有致敏作用的物质称为致敏物,首次接触并不引起反应,但当连续接触或间隔一段时间再接触时,即可引起皮肤的强烈反应,如皮炎或湿疹。由于个体差异,仅有少数接触致敏物的人可发病,其程度与致敏物的浓度和时间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呈正比关系。在生产中常见的致敏物有: ①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如对苯二胺、间苯胺黄等; ②显影剂类如密妥尔、三聚甲醛等; ③橡胶制品用的促进剂、防老剂如乌洛托品、硫代苯骈噻唑、苯基乙萘胺等; ④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如大漆、松香、酚醛树脂等; ⑤其他如松节油、氯丙嗪、磺胺类及抗生素等药物。
化学物的原发刺激和致敏作用往往不能截然分开。绝大多数的原发刺激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致敏原。同样许多致敏物浓度极高时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有些化学物兼有明显的原发刺激和致敏作用,如二硝基氯化苯、苯酚、重铬酸盐等。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性皮肤病,其发病率远低于化学因素,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是与化学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指搔搓、袖口或靴筒的摩擦,均可促使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粉尘可以阻塞毛囊口,影响排泄能,导致毛囊性皮疹的发生。高温、辐射能引起皮肤灼伤或火激红斑。高温、多汗,能促进可溶性化合物的刺激作用。洗衣工、缫丝工等手部长期反复浸水而变软,再受摩擦则易发生皮炎和糜烂。长时间在日光下劳动,暴露部位可发生急性皮炎。对皮肤有损害的人工光源主要是紫外线,常见者如电焊引起的电光性皮炎。光线照射与光敏物协同作用,可引起光感性皮炎等。
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性皮肤病在工业生产中比较少见,主要见于农、牧、林业等有关工作中。如农民,粮库或轧花工人往往被螨类侵袭而引起皮炎和丘疹性荨麻疹等,俗称谷痒症。禽(畜)类血吸虫尾蚴可引起稻田皮炎。畜牧业、毛皮加工等作业可由炭疽菌感染而发生皮肤炭疽病。渔民在捕捞作业时常被海蝎子、水母等螯伤而发生局部红肿的风团样皮肤损害。有些树木或植物的浆汁、花粉等具有刺激作用或致敏作用,如漆树、花梨木、野葛、荨麻等,常使割漆伐木和园艺工人发生职业性皮肤病。
由于致病原因不同和个体差异,职业性皮肤病的临床类型可多种多样。
(1)接触性皮炎: 在职业性皮肤病中约占90%,主要是由化学因素引起。皮炎多发生在接触部位,如系过敏则可波及到非接触部位或全身。光感性皮炎是另一种类型的接触性皮炎,其发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是接触光敏物,再经日光或人工光源照射才能发病。如沥青、焦油等引起的光感性皮炎。
(2) 职业性痤疮: 多见于经常接触焦油、沥青和高沸点馏分的矿物油类,以及氯、氯萘、三氯苯等的工人。矿物油引起的痤疮一般称为油疹。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油类的化学刺激,导致毛囊上皮的增生,或再加上粉尘或非溶解性粉尘等的机械性阻塞作用而形成的。职业性痤疮与寻常痤疮从皮疹形态上不易区别,但职业性痤疮不限于寻常痤疮的好发部位和年龄。任何接触部位和年龄均可发病,而且在脱离接触后痤疮可减轻或痊愈。上述特点可用以与寻常痤疮鉴别。
(3) 溃疡: 许多化学物能引起不同类型的皮肤溃疡。病变性质与接触物的性质、量和接触时间有关。铬和铍化合物引起的溃疡具有特殊的外观,俗称鸟眼状溃疡,多发生在轻微损伤的基础上; 好发于手足背,特别是关节处(多为易被碰伤的部位)。继发于化学性灼伤的溃疡,往往不规则,溃疡深浅取决于急救处理是否及时。
(4)疣状赘生物: 主要发生在长期接触沥青、煤焦油、页岩油等作业工人,以手背、前臂多见,外观与青年扁平疣相似,有的则呈寻常疣样。一般无自觉症状,减少或脱离接触后可以消退。极少数皮损可转变为鳞癌。石棉纤维刺入皮肤而发生的寻常疣样赘生物,称为石棉疣。接触玻璃纤维的工人也可有类似的皮肤损害。
(5)皮肤色素异常: 可分为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沥青、焦油等所致光感性皮炎,可后遗限局的继发性色素沉着。皮肤黑变病是由长期吸入石油烃类所致,呈网状或斑状,多见于面颈部,也有波及全身的。砷或氟化物经常接触者,橡胶的生产工人,经常使用化妆油彩的文艺工作者均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经常接触苯基酚类或烷基酚类的作业者,在接触局部可发生白斑,例如戴橡皮手套而发生白斑,可能是由橡胶内的防老剂对苯二酚单苯醚引起。
此外,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可引起皮肤脱脂、干燥、皲裂等。氯丁二烯可引起暂时的脱发,接触氧化钙可引起指甲的改变等。
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可根据病史和确切的接触化学物史。职业史是诊断职业性皮肤病的关键,尤其是发病时间与接触毒物的关系以及暂时脱离后皮损的变化情况等。同工种发病人数和发病部位往往有助于诊断。因为职业性皮肤病主要见于暴露部位。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往往可提供诊断的依据。过敏性皮炎诊断困难时,可做皮肤试验(常用斑贴试验),对确定致敏原,特别是对职业性湿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必须选择合适的皮试浓度,要低于原发刺激作用的浓度。皮试只是辅助诊断的一种手段,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尚须进行综合性分析。
多数职业性皮肤病能查明致病原因,因而暂时脱离接触,及时清除皮肤上残存的致病物质则不难治愈。若脱离接触,久治不愈,甚至有反复时则应寻找非职业性的因素。职业性皮肤病的治疗原则与一般皮肤病相同。
绝大多数职业性皮肤病是由致病物直接或间接污染皮肤所致,因此预防的关键就是隔绝这类接触。首先要改善劳动条件,改革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其次是加强个人防护。
皮肤防护剂可作为综合性预防措施之一,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目前国内应用的皮肤防护剂的配方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软膏型,以动植物油为基质,主要用于防止水溶性刺激物或作为皮肤保护剂; ②糊膏型,是以甘油和固体成份为基质,主要用于防止脂溶性刺激物和防光感作用; ③涂膜剂,主要用于防止非水溶性刺激物,可形成薄膜以隔绝致病物与皮肤接触,涂于手上成为 “薄膜手套”或 “无形手套”;④乳膏型,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剂型,乳膏是油和水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形成的膏状物。因乳化剂不同而分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水包油型一般称为霜,具有亲水性,可防止油溶性刺激物; 油包水型一般称脂,呈疏水性,可防水溶性刺激物。
生产环境和个人卫生也是预防职业性皮肤病很有效的措施之一,并应加强卫生宣教,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