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
 
摘要: 扁平苔藓亦称扁平红苔藓,是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炎症皮肤病,呈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常簇集成片或呈带状、环状排列,自觉剧痒,好发于躯干及四肢屈侧,口腔、龟头等处粘膜易被累及。多见于成人,幼儿少见。

扁平苔藓亦称扁平红苔藓,是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炎症皮肤病,呈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常簇集成片或呈带状、环状排列,自觉剧痒,好发于躯干及四肢屈侧,口腔、龟头等处粘膜易被累及。多见于成人,幼儿少见。

病因尚未明瞭,有的认为由于细菌、病毒所致; 有的认为类似湿疹反应; 亦有提出与精神创伤、过度疲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曾有报道扁平苔藓并发脊髓空洞症、延髓麻痹、周围神经炎、脊旁肿瘤等。临床上亦见有扁平苔藓沿神经、经络径路发生者。近年来有人提出本病的自身免疫问题。此外,部分病人可能与遗传有关,家族中常有同患者。

典型皮损为帽针头、粟粒大或扁豆大多角形、圆形或椭圆形鲜红、暗红或紫红色扁平丘疹,边缘清晰、质坚。表面光滑,有蜡样光泽,被有菲薄角质薄膜,以放大镜观察,特别是用清油涂皮疹表面,可见有灰白色或乳白色带有光泽小点及纵横交错细纹,称Wickham纹。皮疹中央可有脐状凹陷或微小角栓。孤立散在或多数簇集成苔藓样斑片,周围见有典型的散在丘疹,亦有排列成带状或环状者。皮疹发展至一定大小(约如指甲大)时即停止,可长期维持原状,搔抓后可于搔处出现排列成线状丘疹(同型反应)。通常有阵发性剧痒,但亦有仅感微痒或缺乏自觉症状者。

皮疹可任发全身,但以四肢屈侧和腕内侧、腘窝、肘窝、股内侧等部以及踝围、胫前、腰、臀等部多见。亦可见于肛门附近、龟头、阴囊及阴唇等部。掌、跖、头、面少见。多双侧发生,但亦有单侧发生者。发于踝部者常呈肥厚状。发于头皮者常呈白色或灰红色斑片,边缘隆起,中央萎缩凹陷,毛囊口有角栓,皮损部往往脱发,类似盘状红斑狼疮。

指(趾)甲损害,见于10%四肢慢性扁平苔藓患者。指(趾)甲可有不同程度受累,多从甲母质处开始红肿,然后侵及甲床,甲下角质增厚,甚至可引起甲分离或脱落,自觉疼痛。指(趾)甲肥厚粗糙、无光泽,表面可有细微平行纵嵴或线状沟纹,甲板脆弱变薄,可出现指甲翼状胬肉,此为扁平苔藓的特征之一。如甲母质被破坏,则指(趾)甲难以恢复。

口腔粘膜损害常见。可单发于粘膜,亦可与皮肤同时并发。发生率约25~40%。多见于颊粘膜上下咬合部、口唇、舌背及舌缘、上腭、咽等处。一般表现为带有珍珠光泽的乳白色丘疹,可融合成网状、带状、环状或花彩状等,边缘有稀疏皮疹。损害周围粘膜一般正常,亦有在损害中见有正常粘膜者。自觉症状不著或稍感不适。除上述一般症状外,有时损害亦可呈现潮红、充血、甚至糜烂,有敏感性疼痛,溃疡罕见。发于舌部的损害,舌乳头并不消失,在白色损害上仍可见有红色乳头。

扁平苔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 较罕见。发病急,发病前皮肤可正常或有1~2片典型损害。随后由臂部内侧出现多数粟粒大红色丘疹或疱疹,类似湿疹,迅速扩延,尤以腹、腰、股、前臂等处为多。倾向融合,自觉剧痒,数周后出现典型皮损。严重者皮肤弥漫性红肿,旧疹消退,仍不断出现新疹,病程因而迁延,数月后开始消退。少数患者可在胫前残留部分皮损,演变为慢性限局性肥厚型。发作期间病人常有体温增高,全身不适等症状。

肥厚性扁平苔藓 亦称疣状扁平苔藓,损害为暗红或青红色丘疹,表面有灰白色固着角质鳞屑,可相互融合形成疣状斑片,四周可见有散在典型皮疹。患部毛孔常嵌有角栓,剥除后可见有凹陷小窝。任发全身各处,但常见于胫前及踝部,老人多见,对称发生,经过缓慢,可长达数年,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并有轻度萎缩。

钝头扁平苔藓 皮损数目少而大,直径可达1~2cm,呈紫色圆形或椭圆形,顶端呈弧形丘疹,表面光滑无鳞屑,自觉症状轻微,好发于大腿、臂部及手背,可单独出现,或与普通型者合并发生。

大疱性扁平苔藓 罕见。在丘疹或斑片基础上发生水疱或大疱,并常伴发粟丘疹,水疱亦可发于外观正常皮肤上,大小与丘疹斑片一致,疱壁厚,疱液清,时或有出血。发于斑片上者常呈椭圆形,长轴与搔抓方向一致。约经1~2周后,水疱干涸,仍可反复发生。自觉瘙痒。原发丘疹或斑片消退后可遗留轻度萎缩性疤痕,在疤痕基础上又可出现丘疹及斑片。部分患者亦可伴有口腔粘膜大疱性损害。发于外观正常皮肤上者,类似天疱疮,但其他部位亦同时或随后有典型扁平苔藓皮疹,称为天疱疮样扁平苔藓。

线状扁平苔藓 多数典型丘疹呈线状或带状排列,分布于肢体的一侧,长短宽窄不一,有的甚至可长达整个肢体。自觉剧痒。本型多见于儿童、少年,类似条纹状苔藓、线状痣或带状银屑病,可借组织病理鉴别。

环状扁平苔藓 多数丘疹相互聚集,排列呈环状,多见于龟头,亦可见于上臂、肛门、阴唇、口腔等处。亦有由较大的丘疹中央消退后形成,中央萎缩凹陷,伴有轻度炎症及色素沉着,边缘可逐渐扩大,并可融合成连环状,称连环状扁平苔藓。多见于前臂屈侧。

点滴状扁平苔藓 损害较小,直径以1~2mm为多,最大者可达1cm,散在或密集,不相融合,本型预后较好,不易转为慢性。

萎缩性扁平苔藓 本型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皮损呈多角形,隆起不著,中心呈凹陷性萎缩,色素可脱失,呈白色或珍珠白色小点。好发于外阴、肛周。临床上应与点状硬斑病及硬化萎缩性苔藓鉴别。继发性者多见于环状或肥厚性扁平苔藓吸收消退时。

掌跖部扁平苔藓 较少见,缺乏本病皮损特征。损害为暗红色丘疹或斑片,质硬,可呈赘疣状或点状角化,周围有黄色晕轮,状如鸡眼。多见于掌跖周缘,部分病例皮损角化显著,表面粗糙,附有固着鳞屑。如身体他处有扁平苔藓时,易于诊断,否则诊断困难。须与胼胝、跖疣、掌跖寻常性银屑病鉴别。

毛发扁平苔藓 除有通常扁平苔藓皮损外,主要为簇集性毛囊角化性丘疹,中心嵌有角栓,类似小棘苔藓。累及头皮时,可引起永久性脱发及头皮萎缩,形成假性斑秃,如具有头皮疤痕性脱发或腋毛、阴毛脱落,毛囊口角栓及躯干、四肢有毛囊角化性丘疹者,则称为假性斑秃综合征(Graham-Little综合征),偶可累及腋窝或外阴等有毛部位。发于躯干者,以颈部、肩胛区、四肢伸侧、胸前等部多见。缺乏自觉症状或感微痒。本病应与小棘苔藓及毛发苔藓鉴别。

色素性扁平苔藓 亦称黑色扁平苔藓。初发为较小圆形或椭圆形青灰色、紫黑色或紫青色斑疹,有蜡样光泽,多数散在,可融合为不整形色素斑,有轻度或中度瘙痒。多见于颜面,特别是耳前、前额,亦可见于上肢、腹部及上背,少数呈泛发性。

光化性扁平苔藓 又称热带或亚热带扁平苔藓。与长期日光照射有明显关系。皮损基本特征为浅褐色或紫蓝色圆形或椭圆形斑,境界明显,表面无鳞屑,不久边缘隆起,呈环状外观,中心凹陷,色素沉着持久不退。斑的直径约0.25~5.0cm不等。经过中可向四周扩大,亦有大小始终不变者。邻近损害可相互融合成连环状。自觉症状轻微,夏季可感轻度瘙痒。春夏明显,秋冬减轻。好发于前额、颈部、手背、前臂、下唇和胸上部等暴露部,亦可见于大腿、躯干、外阴及口腔粘膜。头皮、指甲一般不被累。经过缓慢,身体其他部位常见有扁平苔藓损害。本病有人认为系环状扁平苔藓的一型。与光化性肉芽肿可能为同一疾病。

红斑样扁平苔藓 罕见。丘疹质软,色较寻常性者红,呈深红色,压之退色,大小约5~10mm直径,好发于躯干。偶见有紫癜样疹,称为出血性扁平苔藓。面部常可见有毛细管扩张。本型无粘膜及指甲损害。

足部溃疡型扁平苔藓 本型限于足趾出现大疱,破后形成慢性溃疡性扁平苔藓,口腔粘膜亦可被累,溃疡疼痛,行动困难,头皮可有疤痕样脱发,患者大部分为女性。

预后: 除少数患者发病及经过较迅速,可于数周内消退外,大多数患者发病呈隐袭状,经过缓慢,约数月到数年可消退,但易于复发。

扁平苔藓继发癌变者约占6%,长期溃疡恶变成癌者,文献已有报告。多见于口腔部位如下唇、舌、颊粘膜、齿龈边缘部,常为鳞状上皮癌。亦有报告肥厚性及发于阴唇或足部溃疡性扁平苔藓,因易有念珠菌感染,故易致癌变。

组织病理基本特征为表皮角化过度,一般无角化不全,粒层明显增厚,颗粒粗大。棘细胞不规则增厚,钉突不规则延长,常呈锯齿状。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上层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浸润上缘与表皮紧密相接,并可上伸侵入表皮,致表皮与真皮界限不清,但其下界则较清楚。真皮乳头层有基底层细胞退变而成的嗜酸性胶样小体。偶可见有表皮与真皮间形成裂隙。裂隙增大,基底层破坏,即可形成大疱(大疱性扁平苔藓)。晚期损害浸润中淋巴细胞减少,甚至可不呈带状,组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多,真皮上层可见有大量载色素细胞,有时可呈现表皮萎缩(萎缩性扁平苔藓)或增厚 (肥厚性扁平苔藓)。毛囊性扁平苔藓则显示毛囊基底周围有炎症,毛囊口有角栓。粘膜损害的组织病变与皮损组织病变基本相同,但可无粒层。皮损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真皮上常见有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沿基底带有IgM微细颗粒聚积。胶样小体对IgA、IgG、IgM、补体以及纤维蛋白荧光染色显示有明显荧光。

本病应与以下各病鉴别: ①皮肤淀粉样变: 多发于胫前,皮损为半球形灰褐色扁平丘疹,刚果红试验阳性,组织病理检查可以鉴别。②药物性皮炎: 某些药物可引起扁平苔藓样发疹,组织病理亦类似,但药物性皮炎有服药史,停药后易于消退。③口腔粘膜白斑:损害质较硬,由多数乳白色粗糙小斑片组成,各斑间有红色细纹; 不易引起糜烂,无自觉症状,皮肤无扁平苔藓损害; 好发于吸烟者;组织病理检查可以鉴别。④硬化萎缩性苔藓:早期损害呈象牙或乳白色,平滑有光泽,毛囊口及汗腺口有角栓,周围绕有淡红色晕。晚期皮肤萎缩,呈羊皮纸皱纹。组织病理除类似扁平苔藓外,真皮浅层有结缔组织纤维致密和均质化,弹力纤维向下分离。

扁平苔藓患者应解除精神焦虑,避免情绪激动,限制刺激性饮食,避免各种外界刺激。药物治疗,对慢性者可选用10%次水杨酸铋油悬液、异烟肼、磷酸氯喹、氨苯砜,此外亦可酌用安定镇静剂。急性泛发性或较严重病例以及粘膜继发溃疡或指(趾)甲损害严重时,可应用皮质激素,亦可口服维A酸每日30~60mg或芳香性维A醇。局部治疗主要为止痒、消炎,可应用皮质激素霜剂或0.05~0.1%维A酸软膏外涂,对小面积者可加用塑料薄膜封包,亦可用皮质激素制剂如强的松龙作皮损内或皮损下注射(用时须加入等量1%盐酸普鲁卡因)。对限局性肥大型者, 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磷、9锶敷贴,激光照射或液氮冷冻疗法,或外用10~20%水杨酸软膏或火棉胶,或10%焦油类及鱼石脂糊膏绷带等。对急性泛发性损害可外用1%石炭酸炉甘石洗剂或乳剂外涂。口腔粘膜损害除外用双氧水,复方硼砂溶液等含嗽外,亦可外涂皮质激素或作损害下注射,或口服维A酸。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85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8
  • 更新时间: 2012-12-1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