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角棘皮瘤

角棘皮瘤
 
摘要: 角棘皮瘤是一种在临床上和组织学上类似鳞状细胞癌但可自愈的假性肿瘤。病因未明。有认为与病毒、日光曝晒、接触焦油、油类产品及致癌物、外伤或感染有关。分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

角棘皮瘤是一种在临床上和组织学上类似鳞状细胞癌但可自愈的假性肿瘤。病因未明。有认为与病毒、日光曝晒、接触焦油、油类产品及致癌物、外伤或感染有关。分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

单发性角棘皮瘤 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尤以50~70岁为多见,约90%病例发生在暴露部位,如面中央、鼻、颊、眼睑和口唇,其次是手、腕和前臂,任何毛发部位都可发生,初起为皮色或红色小丘疹,迅即变成顶端有细小鳞屑的坚实丘疹。于1~2月内增大至1~2cm直径,呈圆形或卵圆形,皮色到淡红色结节,表面有毛细管扩张,中心为一角质栓,基底绕以红晕,与其下组织不粘连。经数月,一般在6月内自行消失,留有轻度凹陷的色素减退疤痕。某些角棘皮瘤特别是位于口唇部的可增大达4~5cm,历1年以上才消失。少数病例表面可类似脂溢性角化,无中央角质栓,表面增殖,缀有皮角;或多个小结节融合成单个肿块,亦有发生在指甲下将整个指节破坏的。

多发性角棘皮瘤 多见于青少年,偶尔在儿童甚至婴儿发病,可又分成: ①家族性原发皮肤多发自愈鳞状上皮瘤,简称家族性鳞状上皮瘤: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身体各处包括掌跖和口唇特别面部和四肢暴露部位持续不断出现新损害。开始为丘疹,然后发展成中央有充满角质坑的结节,经数月后遗留凹陷性疤痕而全愈。自愈倾向随病期的延长而减少。②发疹性角棘皮瘤:由无数直径2~3 mm的肤色、半球状毛囊性丘疹组成,口腔粘膜和喉部也可累及。

角棘皮瘤的病程大致分成: 增殖期2~8周; 静止期2~8周;吸收期2~3周。大部分病例在数月内消失,有些损害可持续3年或更久,特别是多发性的。在增殖期,组织病理可见表皮凹入,充以角质,表皮束突入真皮,有若干处与其周围间质分界不清,并含有有丝分裂象的不典型细胞。间有角化不良细胞,有时角化相当显著,呈嗜伊红性“玻璃样”外观,真皮有显著的炎症浸润。在静止期,损害充分发育,表皮中心显示一个充满角蛋白的坑,二侧表皮似“唇”样伸展着,损害的基底部有不规则表皮增生,向上下延伸,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异型,且角化广泛,有较多角珠,损害基底可见相当致密的炎症细胞浸润。在吸收期,增生停止,坑底多数细胞角化,坑逐渐变平和消失。其组织细胞可能是起源于毛囊上皮角蛋白细胞的大量假上皮瘤样增殖。

根据病变早期为一快速增长肿瘤,中央有一角质栓,边缘光滑倾斜,达到一定大小后,中央角质栓脱落,边缘变平,残留凹陷疤痕,再结合病理可以确诊。在早期须与鳞状细胞癌鉴别,后者增长速度较慢,形状不规则,常溃破,可转移。

鉴于肿瘤最后自行消退,残留不显著疤痕,可不必处理。倘诊断可疑,不能排除鳞状细胞癌,可进行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可缩短病程。涂抹5-氟脲嘧啶软膏或损害内注入皮质激素也有一定效果。对多发性病例可进行化学疗法,如甲氨基喋呤对有些病例有良效。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141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6
  • 更新时间: 2013-01-06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