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孢子菌病是由鼻孢子菌引起的一种息肉样或乳头瘤样肉芽肿,主要发生于鼻粘膜及邻近部位,见于热带及亚热带,特别是印度和斯里兰卡。我国1979年李新章在广州发现第一例。患者男多于女,平均年龄在20~30岁间,渔民和农民易染此病,特别是经常接触死水者。动物如牛、马、狗、羊、鸭等亦可被感染,但尚无动物传染给人,或人与人相互传染的报告。由于鼻孢子菌的培养和动物接种至今未获成功,因此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清楚,多数认为污染水源和带菌灰尘是传播的媒介。粘膜损伤,不注意卫生以及经常与死水接触者易诱发本病。通过直接蔓延向四周扩散,少数通过淋巴管和血循环传播。
侵犯鼻部者70%以上病例开始为丘疹,位于近鼻孔处的鼻粘膜,逐渐增大形成乳头瘤样或带蒂的息肉样损害,可以露出鼻孔外,表面光滑,细看有很多小“脓点”,颜色暗红,质脆易出血。局部有痒感,因鼻腔阻塞而通气不畅,但无全身症状。有时初起损害在鼻咽部或上腭,损害向咽喉蔓延,可有异物和阻塞感。
在眼部15%的病例侵犯眼结膜,特别是睑结膜,其次球结膜,有时泪囊被阻塞,一般单侧,损害较小。患者可有眼内异物感觉。如损害增大,可引起眼睑外翻、流涕、怕光。
其他部位,损害亦可发生于咽喉、颜面、耳道、气管、直肠、肛门及外生殖器等处。
组织病理示乳头瘤样增殖,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和巨细胞浸润,在巨细胞内可见内孢子。与一般鼻息肉不同,无嗜酸粒细胞浸润。在表皮内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孢子囊和内孢子,有诊断价值。成熟的孢子囊可达300~350μm直径,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可含16,000个内孢子; 在囊壁破裂后排出的内孢子为圆形,厚壁,不出芽,7~9μm直径,继续发育为孢子囊。取鼻涕或损害表面的小“脓点”直接镜检可见如组织病理中所见的菌体。培养和动物接种均未成功。
通过病史、发病部位和损害表面的小“脓点”(相当于孢子囊),结合直接镜检或病理组织检查,即可确诊。在组织切片内有时误为球孢子菌,但粘蛋白卡红能使鼻孢子菌孢壁染红,球孢子菌则否,两者大小也不等。
早期小损害用电烙、激光或割除即可根治。如有困难,皮损内注射两性霉素B,每日一次。避免接触污水或在死水池溏内游泳,以防感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