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流行病 >>血清流行病学

血清流行病学
 
摘要: 血清流行病学是应用血清学方法研究流行病学问题。 1. 血清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 (1) 研究隐性感染与流行过程的关系: 几乎所有的传染病在流行时都有不同比例的隐性感染存在。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单凭临床病例难以阐明其流行过程特点,只有根据临床病例并结合血清学调查的研究方法,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其流行过程。

血清流行病学是应用血清学方法研究流行病学问题。

1. 血清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

(1) 研究隐性感染与流行过程的关系: 几乎所有的传染病在流行时都有不同比例的隐性感染存在。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单凭临床病例难以阐明其流行过程特点,只有根据临床病例并结合血清学调查的研究方法,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其流行过程。

(2) 评价预防接种效果: 每一种生物制品的免疫效果都要经过严格的鉴定,除了现场流行病学效果考核之外,应用血清学方法测定被接种者抗体产生的水平、抗体的类型、出现及持续时间的久暂也是很重要的。通过血清学调查,还可以比较同一种疫苗不同接种途径以及几种疫苗联合接种的免疫学效果。

(3) 传染病疫情监察: 传染病感染过程实际上是人群中易感者演变为感染者(显性和隐性感染)进而形成免疫者的过程。易感人群比例愈大,流行的强度可能愈大,当易感者的数量等于或小于免疫者时,流行过程就会趋向减弱。血清学调查是了解人群易感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4) 研究传染病既往流行历史:机体受病原体感染后,在一定时期内,血清中可检测出相应的抗体。通过对某地不同年龄组人群血清抗体检测,可以估计该地某种传染病既往流行概况及病原(亚型)变迁情况。对于病例报告不完善或既往流行历史不明的地区,可借助血清学方法进行调查。如1958年为了解中国西北某地斑疹伤寒及其他立克次体病流行情况,对该地区的人群及家畜,进行了血清学研究。结果发现当地除有斑疹伤寒流行外,在人群中还发现立克次体痘抗体,在人及家畜血清中发现Q热及北亚蜱性斑疹伤寒的抗体,该地区既往除Q热外,无立克次体痘及北亚蜱性斑疹伤寒的报告,而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证明既往可能有流行存在。再如1956年哥斯达黎加发生一次流行因素不明的肝炎流行,至1972年对当年贮存的血清重新鉴定,证明为一次乙型肝炎爆发流行。因此,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有计划地采集和贮存血清标本,不仅有利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而且可供今后研究之用。

(5) 分析丙种球蛋白抗体谱: 丙种球蛋白可作为被动免疫制剂,它来自健康人群混合血清,所含抗体种类及效价,与该人群既往感染历史有密切关系。因此对每批丙种球蛋白,除应掌握其血清来源外,直接分析丙种球蛋白的抗体谱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血清学检查,尚可筛选某些抗体水平较高的血清,提取高效价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用于特异性的被动免疫或治疗,如破伤风、狂犬病、风疹、带状疱疹、腮腺炎、百日咳、白喉、牛痘、乙型肝炎等的被动免疫或治疗。

(6) 早期诊断及追溯诊断:不典型病例的早期诊断,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敏感的和特异的免疫方法检测时,就有可能较早地发现抗体而作出诊断。如应用被动血凝试验,对几种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包括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沙门菌病)进行早期诊断,认为具有实用价值。又如应用二巯基乙醇试验(2-ME),可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作出早期诊断。免疫学反应除检测血清中抗体外,还可以检测血清中病原体或其他相应抗原物质,后者多于病程早期出现。如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原,已应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肝炎、伤寒等疾病的早期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往往需要对某些病例作追溯诊断,尤其是流行过程持续较久的疾病,以及流行初期的某些病例未能及时确诊或漏诊者,应用血清学方法作追溯诊断,对于全面认识流行过程特点,是不可缺少的。

(7) 研究肿瘤与病毒感染及胚胎性抗原的关系: 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肯定哪些人类肿瘤由病毒引起,但在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血清流行病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Burkitt淋巴瘤病人、鼻咽癌病人血清中EB病毒抗体水平,子宫颈癌病人血清中单纯疱疹Ⅱ型病毒抗体水平,以及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水平,均明显地高于一般健康人群,或其他肿瘤病人,而且具有明显的相关现象。

某些肿瘤病人血清中,尚可检出胚胎性抗原。如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可检出甲胎蛋白(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预后及流行病学研究,均有一定的价值。

(8) 研究血清生化物质与疾病关系: 主要目的在于探讨病因。如血脂与冠心病、血糖与糖尿病关系,进而还可以研究影响血清生化物质的有关因素,如年龄、性别、居住地区、体型、饮食特点与血脂的关系等。

(9) 血清蛋白和血细胞遗传因子与疾病关系: 血清蛋白和血细胞中有许多可控制遗传性变异的物质。这种物质的变异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而此种变异出现的频率,可因地区及人群不同而异。如中国血统的鼻咽癌病人与健康人对比(配对调查),发现少于两个“二位点”(secondlocus)抗原者以及具有白细胞抗原HL-A2者明显增加。此外还发现血型与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有关,异常血红蛋白与地中海贫血的发病有关等。

2.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应注意以下各点。

(1) 选择调查方法: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不仅要掌握流行病学理论,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血清学和血液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两者密切地结合起来。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取决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调查人群某一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免疫水平时,应用横断面调查法,调查人群中免疫水平动态变化的特点时,应用重复横断面调查方法; 调查某种疾病或疫苗的抗体在同一人群中长期的变化特点时,应用纵向调查方法。

(2) 调查对象: 因调查目的不同而异,但都应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择调查对象,并尽可能了解提供血清标本的人群特点。每项专题调查的对象,应提出具体要求。如调查某种传染病的隐性感染率,应选择既往无该病历史,目前亦无该病特异性症状、体征的健康者,同时自观察日起,于该病最长潜伏期内发病者,亦应除外。调查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应选择显性感染病人作纵向观察、评价预防接种免疫学效果时,应选择对该病易感而在一定时间内无预防接种史或服过其他预防药物的人,并应证明血清抗体阴性或效价较低者。调查动物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时,应根据疾病的种类,选择当地优势种属,并应考虑动物的生态习性与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密切有关的因素等。

(3) 估计血清样本数量: 要根据血清抗体的可能检出率、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及调查方法所要求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而定。

(4) 血清标本的采集、运输及贮存:血液标本可自静脉采集,亦可自耳垂、指端或足跟(限婴儿)采集。采血量根据检测项目、实验方法而定,但以微量血多项目检测最为理想。血清标本不应放置过久,以免血清成分发生破坏,一般应限制在10~20小时以内。血清标本长途运送时,可保存在塑料毛细管内,或将血清滴在滤纸片上干燥后保存。干燥血清可能失去补体活性,检验时应加补体。血清标本如需长期保存,应存于低温冰箱或冷冻干燥处理,以防变质。

(5) 选择检测方法: 根据疾病的种类及免疫反应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血清学方法。如细菌性疾病,通常检测凝集素抗体; 病毒性疾病,通常检测血凝抑制抗体或中和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要求简易、敏感、特异、经济和安全。

(6) 细胞免疫及皮肤试验方法的应用: 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兔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方面,并分别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二者都可以反映机体感染和免疫状况。病原体种类不同,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类型也不相同。血清学反应主要是检测机体体液免疫,并不能反映细胞免疫反应的状况。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及疾病防治工作的需要,细胞免疫的检测亦逐渐应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方法,有体外法(淋巴细胞计数、E玫瑰花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等) 及体内法如皮肤试验 (Ⅳ型超敏反应)等。皮肤试验包括皮上划痕、皮内注射及斑贴法等,操作简便,不需特殊设备,适合于流行病学调查。如通过牛痘接种观察人群对天花的免疫状况,布鲁菌菌素及结核菌素试验观察人群对布鲁菌病及结核病的免疫状况等。皮肤试验还可以配合血清学抗体检测,考核疫苗免疫学效果及筛选某些疫苗接种对象。此外,也可以选用植物血凝素(PHA)、二硝基氯苯(DNCB)等物质作皮肤试验,以测定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7) 收集临床、卫生及流行病学资料: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不要单纯地进行血清学调查,必须结合每种疾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收集必要的资料,综合分析,方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如既往病史、预防接种及药物预防史、接触史、临床类型、治疗用药情况、卫生状况、人口资料及一般流行病学资料等。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96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